当前位置: 首页>> 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报告解读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自身建设方面有哪些新的进展?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3月19日   来源:国研室

    2003年以来,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我国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自身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

    一、注重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着力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注重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在重视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加强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强化土地和信贷管理,强化节能减排和能源安全,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金融监管、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和土地监察,深入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着力加强社会管理。完善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法制,提高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制定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以及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方面25件专项应急预案、80件部门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矛盾疏导机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科技创新、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逐年增加,加快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二、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本届政府把依法行政放到突出位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立了十年内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和要求。几年来,政府立法工作进一步加强,立法质量不断提高。2003年至2007年8月底,国务院向全国人大提交法律议案33部,制定或修订行政法规126件。其中,涉及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107件。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相对集中处罚和综合执法的领域从最初的城市管理逐步扩展到文化、旅游、矿山安全、农业、林业、水利等领域,较好地解决了多头执法、相互扯皮、执法扰民的问题。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复议工作不断强化,依法化解行政纠纷的功能进一步发挥。进一步加强法规规章的备案审查工作,维护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着力推进基层政府依法行政,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会议,对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作了全面的部署。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高。

     三、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许可行为。《行政许可法》从2004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较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项目的数量。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和58个国务院部门,共清理行政许可项目25797项,取消8666项、调整1841项;清理行政许可依据2554件,废止3981件、修改2493件。同时,加强了审批项目取消和调整的后续监管。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国务院颁布《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对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核准和备案的体制框架基本建立。通过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遏制了利用审批乱收费、滥用审批权力等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四、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不断提高行政决策质量。2003年修订的《国务院工作规则》,把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督作为政府工作的三项基本准则。国务院建立了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完善了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认真组织专家学者和有关研究、咨询机构论证评估;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地方各级政府普遍建立了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等,防止决策的随意性。

    五、推动乡镇机构改革试点,进一步精简了机构和人员。2003年,安徽、黑龙江和吉林率先在全省范围进行改革,江苏等省在部分县市进行了改革试点。各地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高为农服务质量、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为重点,不断扩大试点范围,深化试点内容。目前,全国开展试点的乡镇已达18047个,占乡镇总数的52%。安徽、黑龙江、吉林、湖北、河南、内蒙古、浙江、重庆等8个省份已经完成乡镇机构和人员精简等阶段性任务。

    六、创新政府管理方式,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中央国家机关45个部门和单位、31个省(区、市)出台了推行政务公开的规范性文件,15个省(区、市)颁布了地方性法规,地市级以下政府政务公开已普遍推开,公用部门和单位办事公开正在形成制度。电子政务建设加快进行,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已于2006年1月1日开通运行,75个中央国家机关部门和单位、31个省(区、市),96%的地市政府、77%的县级政府都建立了政府网站,全国政府网站体系基本形成,及时公布各种政务信息。政府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普遍建立,74个中央国家机关部门和单位、31个省(区、市)设立了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这些措施促进了行政机关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方便了群众办事,一定程度上堵塞了滋生不正之风的渠道。

    七、加强行政监督,把权力运行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各级政府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加强了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特别是强化财政资金审计。推行行政问责制度,积极进行了政府绩效评估的试点探索。加大了对失职渎职案件的查处力度,严肃追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等的领导责任。广泛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全国31个省(区、市)和80%以上的地市开通了政风行风热线。

    八、加强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抓好防治腐败的改革和制度建设,在政府决策机制、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体制、政府投资监管制度、国有资产的监管、土地市场、行政执法责任制、政务公开等八个方面加快改革和制度建设。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重点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教育违规收费、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污染、企业重组改制中损害群众利益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重点治理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以及资源开发和经销等领域的商业贿赂。2005年8月至2007年8月,全国共查结商业贿赂案件31119件,涉案金额70.8亿元。特别是查处了一批涉及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商业贿赂案件,初步遏制了商业贿赂蔓延的势头。坚决查处大案要案,严厉惩治领导干部利用行政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

    九、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切实改进政风。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公务员法,依法加强公务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认真清理规范机关津贴补贴工作。加大了对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情况监督检查工作的力度,严肃查处了一批违反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问题,确保政令畅通,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狠刹违规建设楼堂馆所的不良风气,曝光并纠正了一批典型案件。严格控制公务消费,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中办、国办专门下发《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对规范国内公务接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严格控制各种名目的达标评比和表彰活动。这些措施都取得了积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