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报告解读
 
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3月19日   来源:国研室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目前进入了大众化阶段。200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上升至23%;综合性、多科性高校数量增加,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单科性院校过多的局面;加强了学科间的优势互补,优化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了办学效益。特别是重点学科建设不断进展,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超过一半,高校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伴随加速发展,高等教育也面临许多问题,特别是生源质量、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跟不上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专业结构不合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毕业生创新能力和技能缺乏,就业面临困难。把高等教育的着力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增强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抉择。《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为下一阶段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贯彻落实这一部署和要求,要着力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积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专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是提高质量的重要步骤。一是紧紧围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国家将支持校企合作建设国家重点发展领域紧缺人才的学科专业。二是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和教育工作评价办法。三是牢固树立教学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学评估,加强实践环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四是正确处理在校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堂教学课程,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和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第二,深化以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实习实践环节,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进一步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开展“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开展“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工作,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创新性科学研究的锻炼,培养科研的能力和创新的兴趣。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积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第三,继续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加强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是带动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现实有效途径。要突出自主创新这个重点,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全面提高高校创新能力,力争实现在人才制度改革、组织结构创新和研究生教育改革方面有所突破。实施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使一批重点学科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朝着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不断迈出坚实步伐。同时,要为配合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调整高等学校布局结构,继续支持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普通高校招生增量将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第四,支持研究型大学和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引导高校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以学科交叉和技术集成为突破口,推动高等教育与科研创新和经济建设、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紧密结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使高等学校实实在在地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生力军、高科技产业化的重要方面军。

    第五,完善高等教育法制,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促进高等学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进一步深化高校办学体制改革,积极促进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推进高考制度改革,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考核,进一步建立以统一考试为主、多元化考试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学校自我约束、政府宏观指导、社会有效监督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实施“促进毕业生就业工程”,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校风、学风和制度建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校园和谐,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勤奋学习、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勇于探索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