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报告解读
 
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3月19日   来源:国研室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资源消耗强度高。中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符合国情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通过合理规划、科学建设、适度消费,用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解决好居民住房问题,是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条件和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城镇居民整体生活水平,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现阶段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合理确定住宅面积标准,提高住宅品质。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地矛盾突出的压力长期存在。近几年,全国每年新增建设用地约400万亩,其中城市发展用地100万亩左右。按现行城市规划和居住区规划标准计算,每年新增的居住用地可建造住宅2.75亿平方米。如按户均90平方米,能建成305万套住宅,仅可满足900多万人口的住房需要。因此,必须科学合理确定住房面积水平,加大规划和土地供应的调节力度,切实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住房有效供应,严格限制别墅类、低密度住宅开发。同时,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标准管理。通过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建筑容积率,优化住宅区空间布局,合理利用地上和地下空间资源,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间。通过精细化设计,提供合理的户型,提高住宅内部功能,适应居民家庭生活和工作需要。通过技术集成应用,健全住宅建筑质量控制体系,大力提高住宅品质,实现在较小住宅面积内的高品质、高性能和高舒适度。

    二要转变住宅生产方式,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我国住宅建设仍以粗放型为主,住宅生产、使用过程中资源消耗高,利用率低,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十分突出。据测算,住宅建设用钢占全国用钢总量的20%,水泥用量占全国总用量的17.6%,住宅用水占全国城市水资源消耗的32%,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30%。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为相同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的2—3倍,建筑用钢消耗与发达国家相比高出10%—25%,每搅拌1立方米混凝土要多消耗80公斤水泥。科技进步对住宅产业的贡献率不到35%,建筑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约为30平方米/人·年。不少建筑没使用多少年就被拆除,建筑废弃物大多没有得到循环利用。这种状况与我国资源能源相对短缺的国情很不适应。必须大力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和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建立“四节一环保”的技术体系,使住宅建设逐步走上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使住宅建设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三要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完善住宅产业政策。加快法规建设,加快构建住宅技术保障体系,加快住宅建设有关的标准规范编制工作,强化标准规范执行中的监督。加快建立工业化的建筑结构和通用部品体系,逐步形成符合模数协调的标准化产品系列。完善住宅建筑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健全设计审批和质量监督、质量验收制度,建立健全部品认证制度和淘汰制度,完善住宅性能评价制度。积极推进建筑材料、部品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鼓励商品住房一次装修到位。健全住宅产业财税、金融政策,引导住房建设和消费,鼓励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应用,发展建筑中水回用,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全面推行节水器材。加强对现有住宅的节能改造,因地制宜地搞好旧住宅区综合整治,降低使用过程中的能耗。

    四要加强宣传和引导,促进居民适度消费。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镇居民家庭住房支付能力相对有限,改善人民居住水平不能脱离这个现实。要从住宅的“四节”与环境生态指标、户型与套型面积、建筑形态、住宅基本性能要求与技术发展导向等,制定居住水准引导性标准,正确引导住宅建设与消费。当前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普及国情教育,树立资源节约意识和正确的消费观。引导居民立足中国国情,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以经济适用为原则,从追求住房面积到注重住房性能质量,树立适度消费、梯度消费观念,形成节约资源、健康文明的住房消费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