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专题
 
迎接两会特稿:站在历史新起点更需要忧患意识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2月25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2月25日电(记者刘东凯、安蓓、魏武)2008年是具有不寻常开局的一年。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使我国抵御风险能力经受了全面的考验。目前,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全国人民已取得抗灾斗争的重大阶段性胜利。

    2008年也是中国发展中的又一个关键年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复杂的改革发展任务,以及人民群众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热切期待,增强忧患意识十分重要。在看到发展的各种有利条件并坚定信心和勇气的同时,我们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站在历史新起点更需要忧患意识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做出的战略部署的第一年,又是改革开放30周年。

    “我们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的事业一定能够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同时,越是形势好的时候,我们越要有忧患意识,越要居安思危。”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不久前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这番话含义深刻,发人深省。

    30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均GDP排在世界百位之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具体表现,是我们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更是我们树立忧患意识的现实基础。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等等,都要求我们对发展的内外环境有清醒的认识。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沈骥如说,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很有针对性和指导性。认清世情国情,是保持清醒头脑的前提。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认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各级干部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江涌说,对改革开放进行系统回顾,对经验教训既有总结、也有反省。回顾总结的目的是更加清晰、系统地回答为谁发展的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经济环境变化 调控难度增加

    2008年,中国的内部和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不确定因素增加,使得宏观调控必须注意节奏和力度的把握。

    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深化,国际金融动荡加剧,国际能源、资源及粮食价格大幅上升,全球经济放缓的风险加大。

    另一方面,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的投资增长过快、流动性过剩和外贸顺差过大现象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受雨雪灾害影响,今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11年来的月度新高,使上半年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中美利差扩大、美元加速贬值,使年初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升幅超过2%。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使外资流入的冲动增加。

    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党中央、国务院密切关注世界经济走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做出了“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尽可能长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科学决断。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说,汇率利率政策都需要根据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主要矛盾,以及世界经济的变化适时适度调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认为,仍然应当坚持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两防”政策取向,同时积极应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

    他认为,今年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包括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趋缓的风险加大,全球金融和资本市场动荡,国际能源、资源以及粮食产品价格高位震荡,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国内原来存在的流动性过剩、投资增长过快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缓解。

    针对主要由食品价格上涨主导的通货膨胀压力,有关部门采取了限制粮食出口、保障供给、加强价格监测等系列措施,使得灾后各地食品价格平稳回落。

    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杜大伟说,尽管全球经济的放缓会影响中国的出口以及贸易部门的投资,但国内需求应会保持旺盛势头,而全球经济的温和放缓会有助于中国经济实现重新平衡。

    转变发展方式难在节能降耗攻坚

    2008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十一五”规划制定了节能减排的约束性目标,即在“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经过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艰苦努力,去年我国首次实现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双下降,但是仍然没有实现目标。由于我国工业增长主要由重工业带动,国际原材料价格高涨刺激高耗能工业快速扩张,完成减排任务难度相当大。

    2008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一年,政府动用了行政、法律手段来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把节能减排目标列入部门和地方官员的考核体系。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指出,节能减排目标难实现的原因除了我国所处的工业化阶段外,是由于节能减排的激励机制和浪费污染的惩罚机制不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8年将加快出台和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激励机制,加快制定和实施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强制性能耗标准和环保标准。

    沈骥如说,节能减排事关国家的战略利益。如今,节能环保和气候变化问题日益成为国际外交较量的主要领域。我们不可能过分依赖能源和资源进口,必须抓紧机遇,开发替代能源和节能减排技术。

    外贸增长方式关键在于转型

    今年1月份,我国进出口贸易月度顺差自去年5月来首次低于200亿美元,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顺差增幅开始下降的势头。我国为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抑制顺差过快增长势头所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效果开始显现。

    与此同时,国际经济不确定因素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广东省佛山市最大的纺织企业广东溢达纺织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反映,目前人民币升值已成为影响公司成本和利润的首要因素。为控制成本,公司已开始向其他国家转移部分低端产品的生产能力。1月份中国出口1096.6亿美元,比上月略有下降。

    沈骥如说,随着新兴市场的崛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趋势。

    去年以来,从最初的宠物食品到药品、牙膏、儿童玩具、水产品、汽车轮胎等多种产品,一些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采取限制措施,给我国出口带来很大影响。

    尽管如此,去年我国贸易顺差的增幅仍然达到50%,贸易顺差也扩大到了2622亿美元。巨额贸易顺差,加剧了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也带来了贸易摩擦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同时,巨额外汇储备也面临一定的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说,当前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努力改善国际收支平衡。

    在去年加征出口关税和降低出口退税限制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产品出口的基础上,我国今年决定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出口产品属于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产品。江涌说,在国内资源补偿机制缺位的情况下,这无异于牺牲我国资源去补贴外国消费者。应该利用这一轮世界经济调整的机遇,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国家外管局预计,我国经常性项目和资本性项目双顺差的形势仍将继续,面临的各类不确定因素增加,可能加大我国国际收支波动的风险。

    改善民生重在加强就业工作

    就业是民生之本。2008年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前景,外贸出口减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对新开工投资项目的限制,都将增大就业压力。

    “十一五”期间,全国城镇劳动力每年平均供大于求约1200万人,农村平均每年需转移出900万富余劳动力。要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08年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00万人的目标,必须靠创新思路和途径。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并在年初出台了免收登记失业人员个体创业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一系列措施。

    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说,鼓励中小企业和个体劳动者创业,不仅可以吸纳大量劳动力,而且可以改善初次分配中的公平问题,从而起到缩小贫富差距、促进消费需求的作用,有助于缓解当前比较突出的就业、分配以及消费和投资失衡等问题。

    过去5年中,我国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就业年均新增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稳定在4%左右。

    过去5年中,党中央、国务院一直把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关注的重点。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十七大为民生进一步改善描绘了美好蓝图。

    应对突发事件重在预防

    2008年是奥运之年,大事多、喜事多、要事多。因此也对应对突发事件提出了更高要求。

    今年春运期间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既是严峻的考验,也为全社会敲响了防患于未然的警钟。

    在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下,近年来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全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今年1月中旬以来,在雨雪冰冻灾害袭来时,应急机制发挥了作用,经受了实践检验。国务院煤电油运和抢险抗灾应急指挥中心及时汇总灾情,指挥调度全国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各地、各部门也纷纷启动应急机制,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和相关应急预案的要求,协同配合,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为战胜灾害奠定了基础。而在抗灾斗争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和发现的问题,促进了应急体系进一步完善。

    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把2008年定为“隐患治理年”,将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彻底消除全国范围内已查出但尚未整改的1万余项重大隐患,并建立健全重大隐患分级管理机制和重大危险源分级监控机制。

    去年全国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在工矿商贸企业和交通运输、渔业、农机、水利、人员密集场所等行业领域,共排查出506.7万项隐患,已整改94.4%,其中8.36万项为重大隐患,已整改87.3%。

    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指出,近年来,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呈现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但事故总量仍然偏大,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一些地区和单位事故隐患突出,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今年将围绕确保全国两会期间安全生产、汛期和北京奥运会安全以及第四季度赶任务、抢工期现象增多和冬季雨、雾、冰、雪天气多发的特点,深入推进隐患治理,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

    2008年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年份。增强忧患意识,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保持和发展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深刻领会和全面贯彻十七大精神,大力发扬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团结奋进的精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相关链接
· 两会特稿2008年"中国航船"在世界经济风雨中前进
· 迎接两会:全国政协举行有关部委工作情况通报会
· 五年间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 政策惠民生暖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