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专题
 
关注医疗:立法保障医疗场所工作秩序杜绝"医闹"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3月04日   来源:新华社

曹书杰代表:立法保障医疗场所工作秩序杜绝“医闹”

    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记者 孙英威 谭剑)“现在医患矛盾太突出了,医护人员工作时精神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太大。”全国人大代表、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院长曹书杰说,“医闹”问题已经发展到相当普遍的程度,建议国家尽快出台相应法规为医疗场所维持正常工作秩序提供保障。

    “医闹”问题是目前医护人员最头痛的问题之一。出了医疗纠纷之后,患者若和医院达不成和解协议,往往采取比较极端的表达方式,造成一些医护人员对于存在风险的治疗方式只能选择放弃。

    曹书杰说,初步统计显示,国内70%的医院出现过围攻医护人员、医院内设灵堂等“医闹”现象。不可否认,“医闹”产生原因中有医护人员医德方面的问题,但更多的是医患之间不信任、医患关系不和谐造成的。扰乱公共场所秩序有治安方面的处罚措施,医疗场所也属于公共场所,其正常工作、服务秩序应得到保障。

    曹书杰认为,一些疑难杂症目前医学上还没有攻克,出现医疗纠纷在所难免,但决不应通过“医闹”来解决。建议有关部门针对医疗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这对于保障医疗场所正常工作秩序十分必要。

代表委员揭专家门诊、VIP病房“猫腻” 建议取消医院“特区”

    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记者 于力 张米扬 刘铮)近年来,各地医院纷纷开设专家门诊、VIP病房,这些医院里的“特区”受到了很多患者的质疑,但一些医院却认为专家门诊、VIP病房在促进医疗服务质量、保障群众健康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医院这些“特区”有过调查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揭开了部分医院“特区”的“猫腻”,并强烈呼吁取消医院的“特区”。

    专家门诊四大“猫腻”

    全国政协委员冯世良向记者介绍,据他调查,目前一些医院的专家门诊有四大“猫腻”:

    一是所谓专家名不副实。冯世良委员说,专家本该是稀缺的,但在一些医院,专家一点都不少。以东北某大城市的普通市属医院为例,牙科共有8名医生,而公开贴出的专家医生,就达到了6名。为什么专家这么多呢?原来,拥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生,都可以出专家门诊。再有,现在评职称方式,根本看不出他们在临床中是否具备解决疑难病症的能力。这样,很多所谓的专家,都是熬年头熬出来的,临床水平往往跟普通门诊相差无几。

    冯世良委员说,一些乡镇卫生院竟然也设立了“专家门诊”。“我在调研中发现一个乡镇卫生院,仅有8人的诊所,就设2名专家。老农民流着泪说,他们是土生土长,由我们培养出来的,现在向我们收专家挂号费,这不是‘专家门诊’是坑农门诊。”

    二是专家在“为钱服务”。冯世良委员说,面对随处可见的专家门诊,急于看病的患者,当然首选专家门诊。而由于专家门诊挂号费比普通门诊高,挂一次号30元、50元、80元,甚至300元。使那些确实有疑难病症,但因经济条件限制的患者只能望而生畏。

    三是有的专家医疗质量还不如普诊。冯世良介绍说,卫生部规定每位病人就诊时间不低于8分钟,实际上有的专家门诊半天就要看四五十位病人,这不仅无法达到8分钟的规定,而且其医疗质量更是难如人意。

    四是出诊专家竟然接私诊。

    全国人大代表孙淑君说,在不久前由有关媒体进行的专家门诊满意度调查中,仅有2%的网友对专家门诊表示满意,而65%的网友赞成取消专家门诊。取消的理由是专家门诊有悖社会公平、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存在管理弊端等。

    VIP病房易恶化医患关系

    全国人大代表曲宝学告诉记者,一些医院不惜贷款装修VIP病房,豪华程度令人惊讶,一些VIP病房还为“高级患者”提供了“优质”服务,一系列的检查都由专人陪同不必排队,有的还实行随叫随到。

    冯世良委员说,医院为满足高收入者的需要,提供VIP病房,让有钱的人享受VIP待遇,不仅是在挤占本已紧缺的公共医疗资源,更背离了公共医疗机构的服务宗旨,将会造成公共卫生矛盾更突出,让群众看病难上加难,看病变得更贵。“在一个病区里搞VIP病房,说得不好听,就是在恶化医患关系。”

    建议取消医院“特区”

    一些代表委员呼吁应尽快取消医院“特区”。冯世良委员建议:一是尽快取消专家门诊,医院对所有病人应当实行无差别治疗原则;二是在取消专家门诊的同时,针对一般门诊医生解决不了的疑难疾病,应该恢复门诊会诊制度,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发挥专家的作用;三是结合医疗卫生改革,加强城镇、农村社区卫生机构建设制定合理的病人分流制度。安排专家定期到城镇社区和农村卫生院出诊,让普通百姓的疑难病症也能得到专家的治疗,这样既解决了群众“看病贵”的问题,也起到了对基层医生传、帮、带的作用。

    针对各级医院的VIP病房,曲宝学代表提出,新医改方案中确定,公立医院要以公益性为原则,由此可见,公立医院开设的VIP病房有悖于新医改方案的精神,全面取消正合时宜。

医药“博弈”凸显药价虚高“顽疾”

    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记者 谭剑 孙英威 张晓松)药价虚高令患者负担沉重已是一个“老话题”,因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近年来关注度一直不减,“药价中的水分还有继续挤的空间”,已成为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关注的热点话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争夺市场,药品零售企业与医院展开了一系列“暗战”。虽然患者能够从中获得一定益处,但终非长久之计。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建言,应尽快实行“医药分家”,并采取治本措施,根治药价虚高“顽疾”。

    药价偏高造成部分医院“跑方”严重

    “现在我院每天都有‘跑方’患者,拿着医生处方自己去药店买药。对于这种做法,出于对减轻患者经济压力考虑医院也不追究。”全国人大代表、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院长曹书杰说。

    “跑方”最主要的原因是医院药价偏高。目前,我国医药费构成与其他国家大不一样,药费占一半以上,而其他国家一般是20%左右。虽然医院用药都是通过招标采购来的,但药品在医院流通的成本较高。按照规定,医院可在药品进价基础上最高上调15%价格。而为了与医院竞争,药店可以微利或者见利就走,所以同一种药在药店销售的价格,一般会比医院便宜。

    曹书杰代表认为,医院经费不足是产生“靠药养医”的原因之一。在一些医院的经费来源中,政府投入只有10%左右,其余经费都是医院自己筹措。在这90%自筹经费中,40%以上是靠药品销售实现的。等级越低的医院,药品销售占经费额度的比例越高,如果不讲经济效益,医院就存活不了。

    部分药品生产企业也看中了医院的这一利益点,对部分医院进行“独家销售”,实现药品获利最大化。“有些品种的药厂家专门对医院销售,不对零售药商,尤其是新药,主要是为了在价格上保持一种优势。”一位医药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对此深有感触。

    拿到医院“药品名录”是药店的首要任务

    一家全国连锁药店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平价药店的出现以其较低药价受到老百姓欢迎,但却常常遭遇来自医院的“封锁”。

    据了解,由于许多医院严禁药品销售商向零售药店提供本院药品名录上列出的药品,患者即使拿着医生开出的处方,在零售药店也无法买到相应药品,只能到医院以较高的价格买药。如果哪家销售商违规,下次就成了医院“封杀”的对象。

    在强弱严重不对等的情况下,一些零售药店不得不另辟蹊径。“我们现在要求各地分公司第一任务就是搞到当地医院的药品名录,不管用什么手段。”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拿到当地医院的药品名录后,连锁药店就可通过在全国范围内调配采购力量来“搞”到被本地医院封锁的药品。“你封锁当地市场,我就到外地市场去采购,你一家医院的能量虽大,总不能封锁全国市场吧。这样一来无形中还是增加了零售药店的进货成本。”这位负责人无奈地说。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老百姓大药房董事长谢子龙认为,造成零售药店与医院之间恶性竞争的根本原因还是医药没有分开,“以药养医”的局面没有改变。“医、药之间的利益链条一天不斩断,药价虚高的现象就一天不会根除。”

    根治药价虚高“顽疾” 建议实行药品专卖

    药企与医院的“博弈”让患者得到了一定实惠,但根治药价虚高“顽疾”还需政府从监管和政策层面多加考虑。

    曹书杰代表建议,新医改方案提出了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给百姓提供了一种“有效不贵”的选择。但这还不够,因为药品选择空间较大,药厂、经销商还有空子可钻。建议实行药品专卖,对药品生产、流通、经销、使用等环节进行全程控制,这既可保证药品质量、渠道的可靠,更重要的是控制药品价格。

    全国人大代表秦希燕认为,要改变药价虚高的现象,公立医院的改革至关重要。目前一些地方已开始改革试点,如广东的深圳、韶关和湛江市开始取消公立医院百分之十五的药价加成做法。但是要彻底改变“以药养医”的现状,仍然面临巨大的现实障碍和阻力,其实际进程也可能远比想象中的缓慢。

    秦希燕说,结合新医改方案其他各项改革内容,国家应重点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医药分离,使医生利益与药品销量脱钩,从而降低药价。积极开拓药品集中采购、零差价销售等试点。价格部门也要对部分药品价格进行调整,改变高低不均导致的医疗价格体系扭曲现状。

 
 
 相关链接
· 贾伟平代表:应建立药品不良反应受害者赔偿基金
· 张庆黎代表: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科学发展道路
· 武广华代表:高等医学院校应开设全科医学专业
· 吕薇代表:实施“四大调整”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
· 杨翠芳代表:新农村建设可扩大内需帮助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