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专题
 
小点滴 大变化 新特点——陈斯喜代表的两会感言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03月11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3月11日电(记者许雪毅、郝亚琳)既是全国人大工作人员,也是全国人大代表的“双重身份”,让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内司委副主任委员陈斯喜对这些年来两会上的一些变化感受颇深。本来是为了修改选举法的一些问题请教他,但聊聊他的经历,听听他的故事,两会中的一些新变化、新特点逐渐展现在我们面前。

    “昨天我提的意见今天就体现了”

    11日上午,在中国职工之家的大堂里接受记者采访时,陈斯喜拿出今天上午审议的修改选举法草案的材料,一边给记者翻看,一边说,我上次审议时提了三条建议,其中一条就反映在这次继续给我们审议的材料里了。

    在这本材料中,代表要求修改的每一条都清晰列出,后面标注着代表的意见,全篇共有7处修改,条数也从20条增加到22条。“现在的代表审议是很有质量的,全国人大负责具体工作的部门也很重视代表的意见。”陈斯喜说。

    “保密材料不保密了”

    陈斯喜说,九届全国人大的时候,预算报告还是绝密材料,一个代表团发几份,放在专门的房间,由工作人员专门保管,代表可以去看但不能拿走。因为手续麻烦,内容又很专业,只有少数对经济有研究、有兴趣的代表才去看。这次直接发给代表的预算报告材料有厚厚几大本,保密材料不保密了!

    法律草案的公开也是如此。“上世纪八十年代,法律草案都是保密材料,除非征求专家意见时可以看到。后来立法越发公开透明,十届全国人大之前选择公开了一部分重要法律。现在,所有法律草案只要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后,就在中国人大网及时公布,征求意见。”陈斯喜说。

    “‘内部优势’没有了”

    陈斯喜说,过去人大代表掌握信息有“内部优势”,总理在会上做完政府工作报告后,社会各界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了解到报告的具体内容,现在这种“内部优势”没有了。我们讨论的问题和掌握的情况,老百姓几乎是同一时间就能知道,时间差越来越小,信息量的差距也越来越小。

    这种变化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两会的日益开放和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就在这次两会上,新华社首次尝试了网络微博的报道形式,这也让上会记者有了一个和受众更加亲密、互动、即时的沟通渠道。有时代表委员的一句精彩表达,立刻就能引来网民们的热烈回应。

    陈斯喜说,过去开会是封闭的,现在代表委员们开会,记者在场听会,网民们在热议,全国老百姓都关注,互动很多。很多代表委员也将网络作为自己了解民意民情的辅助渠道。

    “我参加审议之前,都会上网看看,在发言里注意反映社会各界的意见。”他说。

    说“套话”的少了,争发言的多了

    代表们审议时用词的变化也是陈斯喜津津乐道的:“过去有代表说来学习、领会精神,现在这种话少了。不管是党政干部,还是基层代表,发言内容都很‘干’,不再是简单的肯定,还多了一些建议,而且建议很有针对性,经过深思熟虑的。”

    记者在听会时也发现,过去一些来自农村、企业的代表很少发言,现在他们积极多了,好些颇有见地的基层代表还成为两会上的焦点人物。有时分组审议中,代表们还会“抢话筒”,当场争论交流。

    陈斯喜说,这些年代表们履职的责任感和意识更强了,能力和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相关链接
· 科技部承办2009年全国两会建议提案全部办理完毕
· 全国两会:清新会风扑面而来 更务实更民主更开放
· 国家宗教事务局听取两会宗教界委员代表意见建议
· 中航集团全力做好“两会”驻会机票服务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