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及解读>>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农村改革取得哪些主要进展?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03月29日 09时34分   来源:国研室

    近些年,我国农业连续丰收,农民收入持续保持高增长,农业农村发生历史性巨变,“三农”发展进入又一个“黄金期”。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是中央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努力的结果,是广大农民群众艰苦拼搏的结果。农村的发展推动了改革的深化,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又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我们确立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方针,明确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我们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部署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我们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城乡利益关系,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把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到农村。我们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在一些关键环节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第一,调整国家和农民的分配关系,全面完成取消农业税的改革任务,建立起农业补贴机制、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机制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税费改革正税清费、降低税率的基础上,2006年最终在全国取消农业税,延续了2600年的按地亩向农民征税的制度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全国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335亿元。为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彻底跳出历史上农民负担循环往复、不断加重的“黄宗羲定律”,我们及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带动了农村上层建筑的变革和进步,理顺了国家、集体、农民的分配关系,开启了让农民休养生息的新时代。与此同时,我们实行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并逐步把补贴政策拓展到畜牧业、林业、草原、节水灌溉和农业保险等领域,实行粮油、生猪等生产大县财政奖励补助,有效调动了农民和地方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从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入手,逐步把教师工资、公用经费等支出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我们先在贫困地区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并逐步将义务教育免费扩大到全国农村。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农村生活困难人口提供兜底的基本生活保障。推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促进农民养老方式实现重大转变。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基本建立起覆盖数亿农民的农村社会保障三项制度,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的愿望正在实现。

    第二,坚持和完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业经营组织制度创新。我们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明确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按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土地,稳步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坚定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这保护了农民的基本权益,稳定了农村生产关系,为农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在坚持农村基本政策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根据世情国情农情的变化,顺应亿万农民的期待,与时俱进地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在自愿基础上开展联合合作、提高组织化程度。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施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了办社宗旨和原则,赋予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独立的法人资格和市场主体地位,规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行为、产权关系、盈余分配等基本制度,具有里程碑意义;随后,国务院和农业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出台了登记管理条例、示范章程、财务会计制度等法规,提出了一系列支持合作社发展的税收优惠、财政支持、金融扶持等政策措施,实施了合作社带头人培训工程,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加快发展、规范发展、健康发展的新时期。根据国家工商管理局的数据,到2012年底,全国依法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8.9万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覆盖全国90%以上的行政村。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从横向合作向纵向合作深化,从单一功能向多种功能拓展,从传统合作向新型合作演变,从农户间合作向社际协作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小生产”走向“大市场”,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走向专业化经营,从贫困落后迈向富裕小康,成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力量。

    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壮大。我们坚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农村工作中一件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支持政策和措施,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健康发展。到2011年底时,全国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达到28万多个,其中龙头企业11万多家。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达1.1亿户,辐射带动种植业面积占到全国的60%以上,畜禽饲养量占70%以上,养殖水面占80%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公司加农户”、“合作组织加农户”、“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等多种形式,有效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历史性难题;通过产加销、贸工农结合,使农业产业链条向上游延伸、向下游拓展,将先进技术、物质装备、现代人才等要素导入农业,打造完整产业链,有效促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通过订单农业、利润返还、股份分红等形式,将农民与产前产后部门的利益联结起来,共享产前产后环节的经营收益,有效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农业产业化经营,突破了地域、行业和城乡界限,将龙头企业和城镇的先进生产要素、经营管理理念引入农业,与农村丰富的土地、劳动力、原料等资源相互结合,促进了工农互动、城乡互促,有效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三,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在总结各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08年起我们全面推开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27亿多亩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和价值数万亿元的林木所有权确权到户,有8000多万农户拿到林权证,4亿多农民直接受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农民真正成为林地的主人,成为林木的所有者,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极大地激发了造林育林护林积极性,有力推动了林业改革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生产要素加速向林业流动,林地、物种、市场和劳动力的潜力得到充分释放,林业发展更具活力、更有效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大变革,是农村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它同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一样,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四,水利改革创新迈出重大步伐。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促进城乡供水、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的统筹协调,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积极推进经营性水利项目走向市场,广泛吸引各种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根据水利工程性质,分类管理,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鼓励和扶持各类企业、个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开展水利服务。通过深化水利投资体制、工程建设体制、运行管理体制、水利服务体制、用水价格机制等改革,推进水利事业逐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此外,我们还不断深化相关体制和制度改革,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提供良好环境。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要善待农民工,逐步清除不合理政策和限制,公平对待农民工。大规模开展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行动,大力整治农民工劳动就业环境。2006年国务院出台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文件,对做好农民工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近年来,农民工就业领域不断拓宽,工资水平逐步提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加快解决。在农民工问题上,从缺乏公平对待到善待、从限制进城到提供服务的根本性转变,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