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及解读>>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哪些新成绩?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03月29日 09时41分   来源:国研室

    五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区域发展目标更加明确,战略格局日益清晰,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保障措施切实有效,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区、经济带和增长极,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呈现出你追我赶、生机勃发、良性互动的可喜局面。

    (一)制定出台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五年来,西部大开发扎实推进。编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天山北坡经济带发展规划》,《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规划》等一批西部地区重要规划,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若干意见》,《兰州新区建设指导意见》等推动西部省区发展的重要文件。同时,组织编制了《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支持广西桂东、重庆沿江、宁夏银川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五年累计新开工95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2.4万亿元。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步伐加快。制定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批准实施了《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中国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规划纲要(2012—2020年)》,《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等。着力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研究制定了《加快转变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中央预算内投资分离设立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专项资金,推动装备制造、原材料、汽车、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升级。为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制定了《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东北地区物流业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分三批界定69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累计下达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463亿元。统筹规划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在中央财政预算内投资中,设立资源型城市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专项资金,累计支持项目212个。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编制完成《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并由中俄两国元首共同批准;有序推进黑瞎子岛保护与开发开放;批准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推动东北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取得重要进展。制定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中原经济区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一系列专项政策,贯彻落实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和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三基地、一枢纽”建设,粮食、能源原材料、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生产能力和实力进一步增强。积极支持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改造和资源型城市转型。为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批复了《关于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关于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正式设立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0年山西省成为全国三个循环经济统计试点省之一。

    东部地区继续率先发展。制定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总体发展规划》,《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等。印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产业优化升级加快。

    随着一系列促进区域发展重要文件、重大规划和重点方案的制定出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版图进一步细化,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增强,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社会事业和民生建设改善,内陆开放、沿边开放呈现新局面。

    (二)建立一批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功能区。功能区是深化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先遣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几年来,中央选择适宜地区对关系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超前探索。主要有: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经济特区加快发展重庆两江新区、舟山群岛新区、兰州新区、广州南沙新区、平潭综合实验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启动实施。实践表明,功能区是地方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

    (三)区域合作水平全面跃升。区域合作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路径。在国家区域政策引导下,五年来区域合作广度深度不断拓展,区域间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商品要素流动便捷顺畅,市场配置资源机制日臻完善,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加快,重点地区一体化进程迈出实质性步伐。区域间经济技术合作蓬勃开展,强强联合、强弱合作推动各地比较优势得到发挥。在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科技创新、市场体系、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实现联动发展;在京津冀地区,战略规划、产业发展、政策法规等领域沟通和衔接不断加强。为推进区域合作,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相继批准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湖南湘南、湖北荆州、广西桂东、重庆沿江、宁夏银川、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等区域合作平台,从战略全局上进一步开拓了各地发展空间。

    (四)主体功能区战略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重要举措。2010年12月21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定位更加清晰。按照国务院部署,有关部门抓紧协调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开展研究试点,具体落实规划。近两年来,积极推进省级主体功能区建设,研究提出未来省级行政区国土空间开发的原则、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确立各省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目前,已有黑龙江、广东、甘肃、湖南、广西、天津等十多个省区市的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陆续出台,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体系初步形成。

    (五)重视发展海洋经济达到空前高度。为推动落实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促进海洋经济做大做强。在宏观层面,2008年出台了我国第一部指导海洋事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对海洋事业和海洋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推动出台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从2009年起,将全国围填海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体系,对围填海实施计划管理,促进海洋开发走向规范有序。在操作层面,从2010年开始,启动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组织编制了山东、浙江、广东、福建海洋经济发展试点规划和方案,推动设立了国家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功能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这些具有开创意义的战略举措,推动国家区域发展从陆域延伸到海域,使我国建设海洋强国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六)扶贫开发方式实现重大转变。扶贫开发是促进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缩小地区差距的重要途径。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五年来,坚持推动扶贫开发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相结合,不断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实现了扶贫开发规划思路和操作方式的重大转变。一是把扶贫开发作为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的重要内容,把扶贫项目安排与重点工程、民生改善有机结合起来。二是立足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扶贫开发思路与政策,致力于推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加快脱贫。五年来,中央相继制定出台了支持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整体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了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的文件,编制出台了若干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攻坚与区域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了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的力度。面对新的形势,中央还先后召开了新疆、西藏工作座谈会,专门研究制定了全方位支持新疆、西藏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大对口支援西藏、新疆、青海藏区的工作力度。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团结和边疆地区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