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及解读>> 对2013年政府工作的建议
 
如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03月29日 09时44分   来源:国研室

    近些年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2012年城镇化率达到5257%,但总体看城镇化仍然滞后。很多城镇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很多劳动力已经转移到城镇非农产业,但却还不能在城镇稳定居住生活,如果按照户籍人口计算,我国城镇化率还在35%以下。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对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第一,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是世界上人均耕地最少的国家之一,农户的经营规模小,不足以获得足够的经营收入,有限的土地面积不足以容纳农村众多的劳动力。尽管目前已有26亿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但农村劳动力仍然偏多。光靠一亩三分地,实现全面小康几乎是不可能的。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村经济竞争力,必须继续转移劳动力,积极推进城镇化。这是农村发展的根本所在。

    第二,城镇化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是城乡发展不协调,集中表现是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尽管我们实现了农民增收“九连快”,近三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收入之比仍超过3∶1,收入差距仍处于历史高位。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十八大提出,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意味着未来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需实际增长7%左右。2012年,全国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3446元,比2007年增加1850元,增长了116倍,年均增长166%,工资性收入对全年农村居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514%,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体。随着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农民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多的人口将会享受到城镇的文明,同时留在农村的人口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城乡发展将更加协调,困扰我国发展的很多经济和社会矛盾将会缓解。

    第三,城镇化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这些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出口拉动。随着国际市场潜力的不断挖掘,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特别是全球经济危机的不断深化,出口的高速增长受到越来越大的制约,促进经济增长更多的要依靠扩大内需。城镇化不仅会增加投资,而且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向城市的聚集,消费需求会大为增加,这将给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带来强大动力。农民转为市民的过程,意味着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意味着巨大消费潜力的释放。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是农村居民的31倍左右。如果一个农民真正成为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至少是目前的3倍以上。因此,从需求角度讲,城镇化有利于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为经济增长带来持久动力。

    城镇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是结构调整的内容、改善民生的途径,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之所在。我们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从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深刻认识城镇化的重要意义,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积极稳妥推进。

    一是科学规划,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合理布局的城镇体系。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建立适合我国人口、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城镇体系。要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加快中小城市发展,积极发展小城镇,努力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局面。既要避免大城市过度膨胀带来的“城市病”,又要避免城市化遍地开花造成资源浪费。要通过大力发展交通、通讯体系,把一定区域城市和城镇整合起来,形成城市网络,提高城市、城市群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效率。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与有关部门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

    二是以人为本,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只有实现了“人的城镇化”,才能真正放开“捆绑”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绳索,让城镇化带动经济增长的潜力充分释放。我国城市化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村转移到城市就业的劳动力难以在城市定居,有人将这种城市化概括为“半城市化”或者“不完全城镇化”。大批在城市就业人口被排斥在城市社会福利制度之外,处在不稳定、无保障状态。这种状况如果持续,将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问题。从经济角度看,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深化,城市发展对劳动力技能等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需要有稳定的劳动力队伍。稳定的就业是劳动力技能与素质提高的基础,而就业的稳定需要居住的稳定。从社会角度看,农民进城已经不是为了在城市赚钱,然后回农村消费,新生代农民工到城市,就是为了追求城市生活方式。因此,解决“半城市化”问题,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必须彻底转变城镇化理念,从以城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以民为本,要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实现新市民、老市民在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平等待遇。

    三是产业支撑,夯实各类城市产业基础,创造就业机会,完善基础设施,全面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城镇化与工业化,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城镇化需要产业发展来充实,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和创业,同时城镇化也能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在拉美一些国家,现代化进程出现反复甚至停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产业发展没能跟进,企业结构不合理,就业创业问题解决不好,出现了城市贫民窟等社会问题。我们推进城镇化,应当坚持城市发展与产业成长“两手抓”,把城镇化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创业结合起来。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要注重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增加城市的就业容量。这是城市化健康发展最重要的基石。

    四是环境友好,大力节约土地等资源,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充分考量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高度重视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将发展中对环境的伤害降至最低,实现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使子孙后代拥有永续利用和安居乐业的生态环境。要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路,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要积极培育和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公众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让更多人关注环境保护。要防止片面的“土地城镇化”,重视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加强生态保护和人居环境建设,加强管理服务,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人多地少是我国城镇化的最大制约因素,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保障用地需求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集约用地,要千方百计提高城镇化建设土地利用率,使有限的土地产出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五是城乡统筹,实现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协调。我们要推进的城镇化,是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城镇化。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任何时候都要立足自己解决粮食问题,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这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所以城镇化过程中要保护好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发展。同时,要看到,即使未来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5%—70%左右,还会有几亿人口在农村生产生活,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没有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农民的富裕,就不可能有城镇的繁荣与发展。要大力促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服务等一体化推进,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