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及解读>>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自主创新取得哪些新进展?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03月29日 09时47分   来源:国研室

    过去五年,在全球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大背景下,创新成为各大国突破发展瓶颈、培育发展新优势的战略支点,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走向复苏与繁荣的制胜法宝。党和政府把创新与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紧密结合,把科技放在优先发展地位,深入实施科技中长期规划纲要。科技领域突破了一批事关全局的核心技术,取得了一批有世界影响的原创成果,建成了一批带动作用明显的重大工程。科技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支撑转方式调结构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顶层设计日益完备。中央对科技的战略定位、制度安排、规划布局更加科学和系统化,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更加紧密,突出体现在:一是以2008年国家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为标志,确立了科技在克服当前困难、创造未来繁荣中的支撑引领地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伊始,中央就把科技创新作为治本之策,将“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加强科技支撑”作为一揽子计划“四个大”之一。科技为我国经济率先回升向好作出重要贡献,在全球起到了先行作用。二是以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为标志,形成了科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导向。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时期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强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两个最”成为我国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道路的核心要求。三是以2012年中央研究部署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标志,开启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面对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加快的新态势,针对科技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央颁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6号文件,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组建26个单位组成的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建立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国家创新体系的改革目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赋予了科技服务大局的新使命。以科技创新引领“四化”同步发展、支撑“五位一体”建设,科技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

    (二)科技攻关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标志性成果。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我国空间技术能力跃居世界前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展区域性商业服务,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蛟龙号载人深潜突破7000米,我国具备在全球99.8%的海域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的能力;千万亿次高效能计算机开发成功并投入实际应用,我国超级计算机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第四代核电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首座实验快中子堆成功并网运行;首个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南海投入使用,世界首台12000米深井钻机研制成功。这些上天入地下海的重大成果增强了综合国力,提振了民族信心。

    (三)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支撑引领作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在电子信息、能源环保、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重大专项取得重大进展,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大型快速高效数控全自动冲压生产线、核电超大锻件、“申威1600”高性能中央处理器、快速成像测井技术装备等成就填补了一批重要技术和装备空白。突破了12英寸65—40纳米集成电路成套工艺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工艺,TD-LTE-Adv成为4G国际主流技术标准之一。研制成功了抗癌药物埃克替尼、水污染监测治理装备等一批重要产品。专项实施以来累计申请专利近4万项,成果应用和产业化直接新增产值约1.1万亿元。科技加快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步伐。我国在大型水电、高速铁路、特高压输变电等技术和成套装备达到世界领先,支撑了三峡工程、高速铁路、西电东输等国家重大工程。制造工艺、基础零部件、仪器仪表、标准体系方面的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使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实施“数控一代”工程,支撑了量大面广的中小型制造企业技术升级。IGCC、风光储输示范工程投入运行,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低温低电压铝电解新技术推广应用,提高了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水平。25个城市实施“十城千辆”工程,带动全国推广运行各类电动汽车3万辆。37个城市开展“十城万盏”示范工程,应用LED照明灯具超过600万盏。“金太阳”工程支持光伏发电分布式和并网应用示范,总装机容量达5.8GW。科技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造福亿万民众。党和政府把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科技与教育、文化、医疗、生态、旅游等相互融合,加大对人口健康、资源环境、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促进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进一步增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八部门联合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目前构建了95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涵盖200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依托行业骨干企业和转制院所,建设了9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6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676家国家级试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人均发明专利、新产品收入等指标是行业平均水平的3—4倍。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全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国家高新区2012年达到105家,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13.6%,成为区域经济重要增长极。完善并落实政府采购、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2011年全国4.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免税866亿元,上缴税费7300亿元,创造了全国近1/3的发明专利,开发了全国1/3的新产品,研发投入占全国的1/3。新型研发组织发展迅速,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创新型城市试点深入推进,区域创新日益活跃。加速发展科技服务体系,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435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76家,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达256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08年的2665亿增至2012年的6000亿以上。

    五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SCI收录科技论文从2008年的11.7万篇到2011年的16.8万篇,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二。论文被引用次数持续提升,高影响力科学论文数量和比例增长显著。中微子振荡、量子通信、超高速光传输、超导、水稻分子设计育种、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磁约束核聚变能研究等重大成果的攻克,提升了我国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六是科研基础条件大幅度改善。2012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0240亿元,比2002年增长近10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7%。随着科技投入的大幅增长,我国形成了包括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自然科技资源、野外试验台站、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在内的基础条件体系。国家重点实验室387家,试点国家实验室6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4家。研发人员总量从2008年的197万人年增长到2012年的320万人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