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及解读>> 对2013年政府工作的建议
 
怎样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03月29日 09时49分   来源:国研室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是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使就业优先成为我们的思想共识、决策导向、行动自觉。

    一、深刻把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促进就业的关系,增强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作用

    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发展经济。2013年继续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的是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要求的是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通过稳定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就业岗位。从全国看,我国经济已进入个位数增长的阶段,发展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否则就没有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我们要深刻领会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主要预期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对就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准确把握促进就业与经济发展特别是提高就业质量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时,优先考虑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在扩大内需、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中,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在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中,有针对性地做好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探索建立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考核机制,使转方式、调结构与促进就业良性互动,实现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拉动就业。

    二、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重点人群就业和创业

    我国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逐步形成,关键是要下大力气狠抓政策落实。要加强工作部署、督促、检查和评估,着力推进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群体的政策落实,充分释放政策潜能和效力。要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的变化,不断加大就业资金投入,完善促进就业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业、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就业政策与产业、贸易、财税、金融等政策的协调。要加强调查研究和统计监测,做好政策储备和应急预案。要更好地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作用。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是就业工作的重点。要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落实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多渠道拓展毕业生就业领域,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广泛开展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加大对困难毕业生帮扶力度,统筹做好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适应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进程,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要健全就业援助制度,解决好困难人员就业问题。要统筹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落实安置任务,加强就业服务。

    三、大规模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增长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完善有利于劳动者成长成才的培养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重视发挥企业在职业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全面落实职业培训补贴直补企业的政策。深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等人才开发项目,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大力开展符合市场需求、产业发展和企业需要的职业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劳动者就业服务需求

    服务和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责。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和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部署,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全面加强公共就业能力建设。要强化政府责任,进一步完善省市县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体制,切实履行好公共就业服务政策落实和就业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县以下街道(乡镇)和社区(行政村)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切实做好以就业援助为重点的公共就业服务。按照统一领导、统一制度、统一管理、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信息系统的要求,统筹规划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更好地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平等就业。加快推进就业信息监测平台和公共招聘平台建设,实现就业信息全国互联互通,为城乡劳动者提供方便快捷、比较满意的公共就业服务。

    五、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质量

    劳动关系的和谐度直接关系劳动者就业的质量。要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和企业经营状况变化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加强对劳动关系形势的分析研判和妥善应对工作。深入贯彻实施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建设,制定劳务派遣规定,严格规范劳务派遣。加强劳动标准管理,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制度,健全集体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做好重大违法案件查处,全面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和网络化管理,严厉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