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及解读>> 对2013年政府工作的建议
 
如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03月29日 10时04分   来源:国研室

    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做好2013年的文化工作,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总体要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广阔的文化舞台,让广大群众享有更多选择、更加优质的文化体育服务。

    一、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关键是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创新服务运行机制,加强资源整合,通过政府采购、服务外包、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建立健全财政投入公共文化的绩效管理机制。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站)等免费开放保障机制,推动科技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免费开放。积极发展数字图书馆等新兴服务平台,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社会化。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进一步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围绕打造合格市场主体,加快推动国有文化企业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推进人事、社会保险等制度改革。推动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提高服务水平。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的统一。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多出精品力作

    遵循文化发展自身规律,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作品的最高标准,正确处理好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不同观点和学派的充分讨论、不同品种和业态的积极探索。加强文艺理论建设,把文艺评论作为推动文艺创作的利器,实现文艺批评与创作的良性互动。

    四、以培育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快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推进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艺术形式、体制机制、技术手段和发展业态不断创新。加快文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升级改造,培育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增强文化产品的艺术魅力、感染力和传播力。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一批骨干龙头企业,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努力扩大文化消费,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为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和制度保障,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多元化,形成良性竞争、富有活力的文化产业格局。

    五、积极培育文化市场,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积极作用,从产品市场和交易平台、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要素市场和中介机构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打破各种壁垒,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积极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等现代流通组织建设,创新商业模式。促进文化资源与金融对接,以信息化、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加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力度,加强市场监管,培育市场主体,推进诚信建设,探索建立文化市场经营主体分级管理和信用等级评价机制。

    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坚持把文物保护利用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城市形象相结合,加强文物法制建设,开展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健全文物安全责任体系,着力提升博物馆的展陈、服务水平和文物利用水平。加大重点文物保护工作力度,推进故宫博物院“平安故宫”工程。继续开展大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大力提高文物保护科技水平,推进海洋水下文物的保护和利用。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相关配套法规,推进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努力探索和完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机制。弘扬春节等传统节日文化,办好“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宣传展示重大活动。

    七、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坚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文化相结合,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积极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坚持政府与民间并举、文化教育与文化贸易并重,推动中华文化优秀产品走向世界。加强国际文化贸易平台建设,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积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鼓励国内外的出版机构翻译推介中国文化精品。广泛开展人文交流,支持孔子学院开展文化合作交流,办好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文化非营利机构参与文化“走出去”,支持海外华人、中资企业等做传播中华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使者。依法吸收外资进入文化领域,鼓励外资企业在华开展文化科技研发,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

    八、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体育作为文化活动的一种独特形态,始终与人类文明进程相互激荡、相互促进。我们应以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体育的特殊价值与文化内涵。

    一是进一步加强体育公共服务。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体育设施建设,面向大众、创新形式,努力开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大群体”格局。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利用城市绿地、公园广场、自然山川等场所,不拘形式,建设特色鲜明、群众喜爱、环境优美、安全实用的户外健身设施。加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鼓励城市帮扶农村,把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引导企业、社区开展面向进城务工人员的公益性体育活动。

    二是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全面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化学校体育工作机制,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深入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充分保证学生体育活动的时间,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社会环境。

    三是积极发展体育产业。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发展大众健身市场、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扩大体育产业规模。培育体育中介市场,探索完善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赛事的市场开发运作模式,打造有影响有特色的体育用品、赛事和健身服务品牌。开拓海外市场,鼓励优势项目和民族特色项目“走出去”。积极扩大中低收入群体的体育消费需求,提供多层次高品质的大众体育服务。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的复合经营,促进体育旅游、体育媒介、体育会展、体育影视等相关业态发展。

    四是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促进竞技体育再上新台阶。加强对运动员精神、意志和作风的锤炼,培养运动员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要继续坚持和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深入分析竞技体育面临的新环境,科学调整发展方向,把握项目规律、大胆创新,努力提升集体球类项目水平,推动竞技体育内部各门类均衡发展。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以提升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巩固体育事业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