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及解读>>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对外开放取得哪些新的成就?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03月29日 10时24分   来源:国研室

    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重创全球经济,世界各大经济体经济增长普遍减速,全球贸易投资增速大幅下滑,各种风险不断暴露。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着力完善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发展,对外开放在逆势中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我国的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07年的2.18万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3.8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2.2%,比同期世界贸易增速高5.4个百分点,世界排名由第三位升至第二位。其中出口达到2.05亿美元,年均增长10.9%,跃居世界第一,占全球份额由8.8%提升至11%左右。进口1.82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3.7%,由全球第三位上升至第二位。服务贸易从2007年的2500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4700亿美元,年均增长13.4%,从世界第六位升至第四位。其中服务外包年均增长50%左右,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服务外包承接国。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制成品在总出口中的比重达到95%,远高于全球65%的平均水平,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资本品出口所占比重分别达到57.6%、29.3%和30.4%,汽车、船舶出口增长了1.6倍。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出口得到有效控制。一般贸易加快发展,加工贸易向高端延伸、向中西部转移。2007年至2012年,一般贸易出口占比从44.2%增加到48.2%,加工贸易出口占比则从50.7%下降到42.1%。中西部地区进出口年均增长达到26.6%,高于全国14.4个百分点,出口占比提高了5.3个百分点。边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95亿美元,年均增速比全国快1个百分点。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积极进展,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占比从25.6%提高到32.4%,增加近7个百分点。对外贸易发展更趋平衡,经常项目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7年的10.1%降至2012年的2.6%,已处于国际公认的合理区间。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资源进口快速增加。2012年,我国资本品和中间品分别进口2749亿美元和14317亿美元,分别占进口总额的15%和79%;进口原油2.7亿吨,铁矿砂7.4亿吨,大豆5838万吨,分别占国内消费量的57%、36%和82%。

    二是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减少1/3、各国对外资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我国实际使用外资从2007年的835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1117亿美元,年均增长6%,连续21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占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份额从4.2%上升到约7%。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优化。目前外资研发中心超过1800家,2007年至2012年,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从41%提高到48.2%,已经连续两年超过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占比从12.2%提高到17.2%。各类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达到172家,有力地发挥了其在产业集聚、节能减排和集约利用资源方面的示范效应。

    三是“走出去”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抓住了金融危机后一些国家资金短缺、资产价格下降、外资流入管制放松的契机,“走出去”政策环境得到优化,与日本、韩国、加拿大、墨西哥、我国台湾地区等贸易伙伴签署12个投资保护协定,与我国签署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31个。与英国、希腊等国家签署双边基础设施合作协定。推进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建设。强化安全权益保护体系,健全境外安全风险预警及信息通报制度。“走出去”规模迅速扩大。2007年至2012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从249亿美元增加到772亿美元,年均增长25.4%,跻身对外投资大国行列;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从406亿美元增加到1166亿美元,年均增长23.5%;派出各类劳务人员从37.2万人增加到51.2万人。“走出去”方式不断创新,成功实施一批能源资源、营销网络、先进技术和知名品牌重大并购项目,中老铁路、中吉乌铁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等重大互联互通项目取得积极进展,基础设施领域的国际合作明显加强。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加快推进,中朝两个经济区步入实质性开发阶段,9个境外经贸合作区通过国家验收确认。对外承包工程带动成套设备出口能力不断增强。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不断提高,2012年中国有73家企业进入全球500强,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50家企业进入国际承包工程225强。

    四是多双边经贸关系不断深化。自贸区建设取得新突破。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积极实施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定、服务贸易协定,签署投资协定,确保自贸协定的顺利实施。东亚自贸区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启动中韩自贸区、中日韩自贸区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全球自贸区格局初步形成,与新西兰、哥斯达黎加、秘鲁签署自贸协定,与巴基斯坦、智利签署自贸协定下的专项协定,与冰岛、瑞士、海合会、澳大利亚的自贸协定谈判取得新进展。深化与港澳台地区经贸关系,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投资协议、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第九个补充协议。目前,我国已经签署并实施的自贸协定有10个,涉及18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能力明显增强,提升了我在多边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有效缓解了美欧对我在经济平衡、贸易顺差、人民币汇率、外汇储备等问题上的压力。顺利通过世贸组织最后一次对华过渡性审议,积极参与多哈回合谈判。推动APEC达成总体于我有利的54项环境产品清单、降税时间和降税幅度,推动了相关产业双向开放。推动金砖国家加强互利合作,深化大湄公河、中亚、大图们江等次区域合作,加大南南合作投入,与发展中国家关系得到深化。成功应对了美国、欧盟、印度等国对我发起的多起贸易摩擦大案要案,力保摩擦处于可控范围,维护了我企业和产业利益。有效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维护国内产业安全。建立外资经营者并购安全审查制度,积极开展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执法,维护了国家经济安全。

    五是对外开放有力促进了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五年来,我们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了经济效率,保障了国内急需的资源能源供应,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全球的比重升至19.8%,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2012年,我国进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到46%,外贸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0.7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53%;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收入合计1.6万亿元,外资企业纳税近2万亿元。截至2012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3.3万亿美元。对外开放促进了国内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制度创新。目前,外商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比例超过20%。对外开放还解决了大量就业。外贸领域吸纳就业超过8000万人,外商投资企业吸纳就业4500万人,离岸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超过400万人,其中大学生占比70%以上。对外开放还有力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近五年我国的进口增量占全球进口增量的约1/5,成为全球经济和贸易稳定复苏的重要引擎。20国集团中有15个成员的前三大出口市场包括中国。2011年,中美两国220个共同贸易伙伴中,有130个对华贸易规模超过美国。我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份额和投票权上升,成为20国集团的重要成员,跻身多边贸易体制的核心圈,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角色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从外围到核心、从配合讨论到参与决策的重大变化,在全球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发言权明显增强,对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