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及解读>> 其他相关解读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稳中求进 实现经济社会和谐稳定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03月18日 17时30分   来源:国研室

稳中求进 扎实开局
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谢 伏 瞻

    刚刚闭幕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充分体现了政府工作恪尽职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决不懈怠的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这里,谈谈个人学习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辉煌成就 来之不易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这五年,国内外形势的复杂性和重大风险挑战的严峻性历史罕见,各种自然灾害突发多发,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困难。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奋进,顽强拼搏,迎难而上,始终满怀信心、毫不懈怠地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在我国发展进程中镌刻出新的辉煌。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我国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财政收入从5.1万亿元增加到11.7万亿元;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87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8%和9.9%;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成就,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入列;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这些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标志着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又迈出新的坚实步伐。这是党中央总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

    这五年,政府工作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坚持搞好宏观调控,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这五年政府工作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一是见事早、判断准、行动快。2008年中,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端倪初显,中央就及时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从“双防”调整为“一保一控”。9月份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又果断把宏观调控的着力点转到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上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按照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迅速推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很快形成并全面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这样,我们才得以迅速扭转经济增速过快下滑的势头,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避免了现代化进程因巨大的外部冲击而出现大的波折。二是始终比较好地把握了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重点。2009年四季度就提出要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推动经济由政策刺激向内生增长转变。2010年四季度及时提出把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通过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很快遏制住了一度出现的物价过快上涨势头。2011年四季度提出加强预调微调,并在去年5月明确提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没有扩大财政预算规模的条件下,通过调整预算支出结构,实施结构性减税等多项措施,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较好地实现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三是较好地处理了应对当前困难和促进长远发展的关系。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始终坚持远近结合,标本兼治,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中央投资重点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自主创新和灾后重建,形成了一大批支撑未来发展的优质资产。四是较好地处理了兴利与除弊的关系。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主要经济体无一例外实施了超常规应对政策,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持续加码,欧洲一些国家至今仍深陷债务困境之中。我们在发挥财政货币政策作用的同时,十分注重防范财政金融风险。我国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9年的2.8%降到去年的1.5%左右,赤字率和债务负担率始终保持在安全水平。我们及时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审计,妥善处理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在货币政策运用上,注意把握稳增长、控物价和防风险之间的平衡。去年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降到4929亿元和0.95%;拨备覆盖率提高到295.5%,资本充足率上升到13.3%。总起来看,这几年的宏观调控是成功的、有效的。

    第二,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这五年政府工作始终贯穿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的要求,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取得十分明显的成效。一是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2012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2007年提高20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39.6%提高到55%,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内需外需趋于均衡,经常项目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到2.6%,处在国际公认的合理水平。二是产业结构加快升级,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一位,高技术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第一主体。三是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淘汰包括钢铁、水泥等一大批落后产能,五年累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7.2%,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都有较大下降,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四是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制定实施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各具特色、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五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注重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城镇化率由2007年的45.9%提高到52.6%,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

    第三,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农业基础得到巩固和加强。这五年是我国农业发展形势最好、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特别是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万亿斤以上并逐年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跃上新台阶。取得这些成绩的关键,是中央加大“三农”投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推进农村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五年来,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4.47万亿元,年均增幅达到23.5%;建立健全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补贴标准逐年提高,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加大农村金融服务;实行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强耕地保护,维护农民权益;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建设;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我们初步形成了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基本建立起符合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制度框架,拓宽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农村发展道路。如果没有中央的好政策,农业农村发展不可能有这样的好形势。

    第四,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撑能力明显增强。这五年政府工作的一个战略考虑,就是切实加强科技支撑,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国家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制定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全面实现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建立起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初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 二是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和知识创新工程,扎实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取得一批世界瞩目的标志性成果。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7年的1.4%提高到2012年的1.97%,企业研发活动支出占比超过74%,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三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制定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四是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第五,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办成了一批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实事。这五年政府工作的又一显著特点和亮点,是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把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2800万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830万人。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具有里程碑意义。大幅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国家扶贫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从2004年的人均每月700元提高到现在的1721元,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经济增速。深入推进医药卫生改革发展,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各项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建立健全城镇保障性住房制度,2012年底覆盖面达到12.5%。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巨大成就,标志着我们正在实现从传统的家庭保障和过去的单位保障,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历史性跨越。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得到了亿万群众的衷心拥护。

    第六,坚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这五年,改革仍然是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有效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全面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基本形成完整的预算体系框架,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统一内外资企业税制,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顺利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财税体制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促进作用增强。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顺利完成,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有序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明显,银行业新监管标准启动实施,创业板、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业务相继推出,保险业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利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稳步推进,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为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素质不断提高,竞争力明显增强;制定出台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新36条”及40多个相关实施细则,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第七,坚持深入推进对外开放,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提升。这五年,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不断加深。虽然国际经济风云变幻,但我们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始终以积极、自信、负责的姿态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努力发挥建设性作用,极大地提升了开放型经济水平,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进出口总额由2.18万亿美元增加到3.87万亿美元,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由248亿美元增加到772亿美元,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5528亿美元。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稳步提升,贸易大国的地位日益巩固。对外经济快速发展有力改善了人民福祉,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八,坚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行政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这五年是政府自身建设目标明确、行动自觉、成效显著的五年。2008年国务院进一步修订工作规则,在2003年提出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督等三项基本准则的基础上,增加了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廉政建设两项内容,完善为五项准则。五年来,各级政府在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取得了较大进步。一是全面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明确提出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政府决策的必经程序。二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和调整一大批行政审批事项,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有所改变。三是大力推动政务公开,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决算和公务接待、公务车购置和使用、因公出国出境经费公开。四是全面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监督管理。五是探索建立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建立并严格执行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努力提高行政效能。

    这五年,民族宗教侨务工作成绩显著,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全方位外交取得新的巨大进展。

稳中求进 扎实开局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稳中求进、扎实开局,必须认清形势。就是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上来。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也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并没有结束,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可能会持续相当长时间。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运行处于阶段性调整之中,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仍然很大。我们既要看到形势的积极方面,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也要看到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把各方面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稳中求进、扎实开局,必须明确目标。就是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正确认识和领会中央确定的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一要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处理好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今年7.5%左右的增长预期目标,是中央反复考虑各方面因素、慎重权衡后确定的。从“稳”的要求看,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这一安排有利于稳定社会预期和增强各方面信心,有利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利于为深化改革提供一个好的环境。从“进”的要求看,按照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目标,今后8年我国经济只要年均增长6.85%就能实现,7.5%高于所要求的速度,体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个速度重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是更高水平和质量上的“进”;中央确定这个速度时,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使其具有可持续性,只要我们把这样的速度甚至是略低一点的速度保持下去,减少波动,我们就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中长期目标,那将是更长时期的“进”。二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过三十多年高速增长,经济总量明显增大之后,我国经济要保持两位数增长的难度会日益增大,从全国来讲,进入一位数增长体现了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我们不能不顾客观条件盲目追求高速度,不能把目标定得过高,把各方面关系绷得过紧。也要防止另一种倾向,就是放任速度下滑而无所作为。必须看到,我国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仍然较大,如果经济增长明显低于潜在增长率,就会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也会丧失发展的机遇。我们要优化配置和利用各种生产要素,使经济增长与潜在生产能力相协调。确定目标、实施调控都要适应长期趋势,减少短期波动,促进持续健康发展。三要合理搭配各项预期目标,处理好增长、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四大目标之间的关系。这四大指标是相互关联的。经济增速对就业有重要影响,明年要新增900万个城镇就业岗位,保持7.5%左右的经济增长是必要的。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要与经济增长同步,这是我们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方面。物价与经济增速关联性较大,如果经济增速定得过高,就需要比较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支持,可能对稳定物价带来压力。进出口贸易仍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和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要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稳中求进、扎实开局,必须把握政策。就是要认真领会中央对今年宏观调控的政策意图,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力度和节奏,这是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的关键。在财政政策方面,要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作用。一是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受经济增速下降和实施结构性减税的滞后影响,今年财政收入增长不可能太快,但财政要保持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强度,加大对结构调整和保障改善民生的支持力度,不少支出存在一定刚性,增加赤字是必要的。目前我国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处在较低水平,适度扩大赤字规模后,赤字率在 2%左右,债务水平在财政可承受的范围内,这体现了财政政策的积极取向和有所作为,总体上是安全可控的。二是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营改增”是今年结构性减税的重点,也是税制改革的重点,要抓紧完善试点方案,平稳有序扩大试点范围,实现企业受惠、地方受益、国家税制得以完善的多重目标。三是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要突出重点,把钱花在刀刃上。更加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中央预算投资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水利、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民生工程,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四是继续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建设。在货币政策方面,要把握好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平衡。一是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发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适当扩大社会融资规模,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二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这是发挥好金融支持经济发展作用的关键。要提高资金使用质量和效益,满足有效需求,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积极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扩大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等债券融资,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三是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一方面靠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和做好内控,另一方面要加强外部监管,提高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对于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以及跨行业、跨市场、跨境的金融风险都要密切关注与监测,切实防范经济与金融风险相互作用、金融与财政风险相互传递、外部风险向境内转移。

承前启后 开拓进取

    过去五年的工作,是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十年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考虑到今年是换届之年,《报告》对今年政府工作没有作面面俱到的部署,主要是结合过去工作的体会,对一些重要的方面提出了建议。这些建议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把握发展规律,回应人民期待,充分体现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基本要求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过去十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多、国际地位上升最明显的时期之一,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这是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结果,是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但要看到,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我们已经到了必须通过转方式、调结构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发展质量的阶段。这既是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四个“抓手”,一个也不能放松。一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无论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看,还是从应对世界经济可能长期低迷的需要看,我们都要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要从增强消费能力、优化消费环境、推动消费升级、拓宽消费领域等方面入手,加快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真正做到让消费者“有钱可花”、“有钱敢花”、“有钱好花”、“有钱愿花”。今年外需难有大的起色,扩大消费需要一个过程,要继续发挥好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发挥好投资在经济结构增量调整中的重要作用,关键是要选准方向、优化结构、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二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多层次的特点。无论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在我国都有发展的必要和空间,但也存在产能过剩、核心技术缺乏、产品附加值低等老大难问题,必须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提升,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三要做好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工作。要深刻认识群众环境意识普遍觉醒和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压力所带来的影响,把生态文明理念和节能减排行动贯穿到结构调整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突出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努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四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特别是让一些贫困落后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区域协调发展不是片面追求发展速度上齐头并进或发展水平上一般高低,而是要形成各地区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国生产力布局合理、统一市场有机联系的新格局。

    第二,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过去十年,我们坚持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集中力量办成了一些关系农业农村长远发展、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很多具有里程碑意义。这十年不仅是“三农”事业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也是我国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的十年。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呈现出农业生产综合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态势。一定要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仍然在农村。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家庭经营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始终注意保护农民权益,毫不放松粮食生产,保护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要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这既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也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大,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转变,是发展阶段的跨越。我们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统筹、节约用地、因地制宜、提高质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第三,全面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只有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的各项事业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力量源泉。2003年在抗击突如其来的非典斗争中,我们得到了许多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这些年我们更加重视保障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政府工作力度之大、财政投入资金之多前所未有,也做成了很多大事和实事,在一些方面实现历史性跨越。当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矛盾明显增多,人民群众对收入分配、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方面问题反映较多。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逐步完善人口政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把保障改善民生的事情办好办实,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宁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科技和教育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要坚定不移地优先发展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不断提高国民素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强基础研究、前沿先导技术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和持久的科技支撑。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政府要履行好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推动诚信体系建设。

    第四,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国家才有光明的前途。这些年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新突破,是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动力。必须看到,我国上层建筑的许多方面与经济基础还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要继续解放思想,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永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生机与活力。改革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既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大胆探索、大胆试验、大胆突破,又要加强对改革的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要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今年要继续落实好已经出台的改革措施,并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及时推进新的改革举措,努力在企业、财税、金融、投融资、价格、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民族宗教侨务、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和外交工作,都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有关部署,力争取得更大成绩。

    我们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绘就了新的宏伟蓝图,我们的祖国前程似锦!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