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制 做到多支农多惠农不脱农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6-06 11:34 来源: 中国政府网
【字体: 打印本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4年6月6日(星期五)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王兆星、银行监管一部主任肖远企、银行监管二部主任杨丽平、合作金融机构监管部主任姜丽明介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举措与成效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

    [中国日报记者]近年来银监会在农村批了很多的机构,包括农村的信用合作社转制成农商行,还是用差别化的管理。因为有的专家指出农商行改制以后支农的力度是有所下降的,您对此有何看法?另外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是什么?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合作金融机构监管部主任 姜丽明]确实像你说的这样,近几年,我们积极推动农村信用社改制成农村商业银行,也积极组建村镇银行,这是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一个重大举措。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目前,县域银行业的法人机构已经达到了3500多家,其中农商行有492家,村镇银行有1105家,这些机构在农村金融服务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刚才你说到关于农村信用社改成农商行以后,是不是脱农的问题,这是社会各个方面比较担心和关注的问题。将农村信用社改成农商行是2003年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银监会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坚持成熟一家、组建一家的原则,来推动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为保证农村信用社改成农商行以后改制不改项、更名不改姓,能一直保持支持“三农”的市场定位,多支农、多惠农、不脱农,银监会采取了很多的措施。首先,优化股权结构。在推动农村信用社改成农商行过程当中,通过引进民间资本,充实他的资本金,来提高服务能力,这个过程当中特别优先吸收一些农村的企业和农户,从而保证其经营本土化和支持“三农”的属性。

    第二,健全支农的服务机制,要求主要股东要事先作出承诺,支持农商行坚持服务“三农”方向。另外,根据农村的经济特点和客户特征,打造适合三农金融服务要求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激励约束机制和人才队伍。

    第三,实行监管政策引导。对达到支农要求的,在市场准入和业务准入上,给予绿色通道。另外,支持它做一些业务创新,比如发行专门用于“三农”的金融债和支持涉农贷款的资产证券化,另外也支持它按照“三农”的季节性的特征,允许实行一些弹性的存贷比等等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农村商业银行基本建立一个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他们在支农的过程中的内生动力大大增强,效果也非常好。效果主要体现在几点:一是服务的能力大大提升。在改革之前,现在这492家农商行2003年的时候,净资产是负的100多亿,到今年3月末,净资产达到了7000多亿。今年到3月末比去年同期就增加了1900多亿,这就撬动了1.9万亿的信贷投放能力。二是网络覆盖面大大扩大。农村商业银行按机构的数量,仅占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数量的14%,但是网络的覆盖达到30%,而且机构和网点不断地下沉。三是信贷涉农贷款投放大大增强,我们对县域的农商行也一个统计,涉农贷款占到整个贷款平均的比例是84%,这个比例比银行业机构的平均比例高56.7个点,比县域农村信用社高2个点。当然,农村商业银行下一步在支农方面还面临着很多的挑战,特别是随着国家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怎么做好农村金融服务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作为监管部门来说,我们将进一步采取政策引导和监管措施,继续固化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要求他们深耕、精耕、细耕“三农”市场,立足县域、立足社区,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保持本土化的特征。二是要继续优化机制,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趋势和特征,来优化它的流程和组织架构和考核约束机制等等,鼓励他们在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创新力度。三是继续实施差异化的监管政策,在业务准入和机构的准入、以及监管评级、标杆行评定等日常监管方面采取一些更加充分的、更能体现支农导向的差异化监管措施。

责任编辑: 向思敏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