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条件宽裕要有意识提升建构筑物抗震能力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8-06 14:30 来源: 中国政府网
【字体: 打印本页

    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立即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第一时间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目前,灾区情况如何?为什么这次6.5级地震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如此沉重?地震是否与当地复杂的地质情况有关?我国目前地震预警技术如何?预警的科学性有多大?请关注地震专家问您深度解析!2014年8月6日14时,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对地震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并与网友在线交流。

    [主持人]地震对于地球来说是一个很常见的地壳运动形态,但是给人类造成的灾害,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体现,这次在鲁甸造成的灾害还是非常严重的,特别是我们看到从空中航拍的画面,心灵非常受触动。那我们看到一些报道,比如南美智利,当他们发生8级以上的地震时,建筑物损毁程度和人员伤亡相对于我们6级地震小很多,这就牵扯到地震成灾的原因,为什么地震震级比较高而灾害却比较小,有的地震震级比较小,但灾害比较大?

    [潘怀文]你举了一个很典型的事例,就是为什么在南美的智利曾经发生了震级非常高的地震,但是所造成的灾害损失却远没有我们预想当中的那样大,这就是如何减轻灾害损失这样一个大家关注的话题。从地震灾害的特征来看,我们往前回溯,在上世纪早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家都面临着同样的态势,那就是当发生一个强烈地震所造成的灾害损失,包括人员的伤亡和经济的损失,其程度是基本相当的。而过了几十年,经过发达国家对地震灾害特征逐步认识并采取一系列防灾的行动后,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不同特征。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依然面临着遭受严重地震灾害损失的局面,比如说在2010年在海地曾经发生一次7.3级地震,这次地震造成了将近30万人的死亡。从客观情况来看,7.3级地震,震级虽不低但也不算太高,但是由于海地是一个赤贫的国家,整个国家的抗震能力非常之差,所以这次地震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灾害损失,我们看到,包括它的总统府都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

    反之,我们看近年来在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日本,在同样经历强烈地震之后,虽然其经济损失数字十分惊人,但是因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已经得到了极大减少,这就使我们看到开展有效的防灾行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而您刚刚讲到的智利又是一个可供我们借鉴的典型事例,智利本身也是发展中国家,其经济条件也不是非常好,但是这个国家地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周边,发生了很多十分巨大的地震。由于智利饱受地震灾害的影响,所以近几十年来,智利对于防范地震灾害,特别是在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方面做了大量努力,经过几十年不断的积累,使得这个国家的建筑物抗震性能和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这也就是为什么当8.8级巨大地震在智利附近沿海发生的时候,对它的陆地上建筑物没有造成大的损失的原因。

    相对来看,比较我们中国自身的经历,也可以看出有大致相同的经历。我国也是一个饱受地震灾害、地震非常频发的国家。大家记忆犹新的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造成24.2万人死亡。当时的唐山市是一个基本不设防的城市,也就是说构建筑物基本上没有任何抗震设计和准备,当地震突然来临的时候,整个唐山市的构建筑物全部垮塌,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有了近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我们的综合国力在增强,也有大批的建构筑物在这几十年中新建,或者对旧有房屋进行了改建加固。所以总体来看,我国建构筑物的抗震能力也在提升。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我国还是处在发展中国家这样一个发展进程之中,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非常大。我们在很多地方可以看到建筑的性能在不断改进和提升,抗震性能也在提高,经过一些实际破坏性地震的检验,震后没有出现明显的人员伤亡和损失。与此同时,我们还有大量的贫困地区,这些地区的构建筑物抗震能力还相当落后和低下。比如这次鲁甸地震的发生,地处国家级贫困县,虽然近些年来通过新农村建设,有些新建建筑注意了抗震性能的提升,但是历史的欠帐还很多,在灾区出现比较多的房屋垮塌,以至于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但从总体趋势来看,随着我们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我国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是在逐渐增强,但相对来讲这还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在这个进程当中逐渐加大投入,特别是要注意培养防震减灾的基本意识。当我们的经济条件逐步宽裕的时候,要能有意识的把建构筑物的抗震能力提升,把公众的防震意识增强,多进行灾害应急的演练,会使我国整体抗震能力逐步提高。基于多地震的国情,我们可以预计,在未来发生的强烈地震中,我们还可能会遭受比较严重的损失,但是随着我们不停的努力,这种损失特别是人员的伤亡会逐渐趋于减少。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社会,包括地震专业部门一起共同努力,才能达成这样一个基本的发展趋势。

责任编辑: 胡国香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