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在筹备建设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8-06 15:05 来源: 中国政府网
【字体: 打印本页

    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立即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第一时间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目前,灾区情况如何?为什么这次6.5级地震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如此沉重?地震是否与当地复杂的地质情况有关?我国目前地震预警技术如何?预警的科学性有多大?请关注地震专家问您深度解析!2014年8月6日14时,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对地震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并与网友在线交流。

    [主持人]理想状态就是震源刚刚一震,地震还没有波及到地面,当地群众就可以手机上收到信息,在什么时间要发生地震。

    [潘怀文]要预警,首先在地震发生比较近的区域内要有足够数量的地震观测台站。地震发生后,波动被附近的几个地震台站接收到,这些信号以电波的速度被传送到处理中心进行自动分析。如果台站足够密集,从地震发生,地震波传播到观测台站,所需时间也就是几秒钟之内,信号同步地传递到处理中心,计算机自动地分析出地震的参数,可以向震区快速发布,在震中较外围的区域可以在造成破坏的波动到达前获知地震消息,采取紧急避险措施。在地震波中造成严重破坏的是横波,其传播速度大约是3公里每秒。而地震仪器检测到地震波后传递电波的速度接近于光速。比如一个地震在甲地发生,我们人在乙地,和甲地虽有一定的距离,但还是在地震造成破坏的范围内,那就有可能在地震波还没有到达乙地之前,我们已经提前获得了地震的信息,可以采取一些相应的应急措施。利用地震预警提供的几秒至几十秒的预警时间,可以采取很多措施,比如人员的快速逃生,运行中电梯在就近楼层停靠,高速行驶中的列车减速刹车,行进中的汽车在路边平稳停车,输油管线提早自动关闭闸门避免污染及火灾等等。

    建设起地震预警系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里面既有技术的手段,也包括社会的管理,比如谁来发布预警,预警信号如何得到,得到预警的信息之后如何采取一些直接、不需人工干预的自动化的减灾行动,这些都是比较复杂的工作。目前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先例可供我们借鉴。自从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我国已经把地震预警提到议事日程,也在开展一些研究和实验工作,现在正在筹备建设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将在预定区域建设比较密集的地震台网,该台网要能满足地震预警、地震参数速报、烈度速报、地震科学研究等多种用途。还将建设有高度可靠、准确测定地震预警自动化的处理系统,将有多种应急产品产出。还需要建设起多种用途的实时信息发布系统。

    预警技术本身存在预警盲区等技术局限性。所谓盲区就是在一个大地震发生的震中区,也就是最需要获得信息的地方,但是由于地震波传递到这里的用时很短暂,还来不及获取预警信息,地震破坏已经发生了。对于小的地震无需预警,越是巨大地震越需要预警,而巨大地震震中区域往往是难以得到预警信息的。只有在震中区的周边区域才有可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可供预警时间的操作范围。

    从预警信息的传播渠道看,现在还没有成形的网络和运行机制。如果现在得到的预警信息仅限于类似于手机短信类的信息,可能会使人迅速躲到桌子下面或者跑到户外等避险措施,但是对于其他的一些生命线工程,如何采取预警的下一步操作,就需要十分慎重,现在还处于研究阶段,远没有形成能力。

    另外,预警信息也存在误报和漏报的风险,而且信息发布后可供采取紧急处置的时间极短,也可能导致社会风险。所以地震预警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参与。

    大家也能看到有一些机构在做一些关于预警的先期实验,还是取得了一些不错的进展。从目前来看还只是实现了把地震信号快速检测和初步传递,后面避险行动如何采取还有很多问题。但总体来看,它的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评估。

责任编辑: 胡国香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