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解决吃饭问题有三靠:制度创新、科技进步、政策扶植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10-16 10:58 来源: 中国政府网
【字体: 打印本页

    应意大利共和国总理伦齐邀请,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当地时间14日开始对意大利进行正式访问。访问期间,李克强会见意大利总统纳波利塔诺,同伦齐总理举行会谈,两国总理还共同会见中意企业界人士,出席中意创新周大会等活动。应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格拉齐亚诺邀请,李克强在罗马访问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并发表演讲。李克强首次访问意大利,收获了哪些于两国互惠互利的新成果?对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具有什么意义?怎么理解李克强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演讲?请听专家为您深度解析!

    [主持人]正像刚才程老师说的,我们中国国家领导人第一次访问了粮农组织总部,并发表了演讲,在演讲当中有透露出很多信息。首先是我们非常开放的热情的态度,也讲述了中国很多成功的经验。那您对总理的这次讲述有怎样的解读?

    [程国强]总理在这次演讲中明确表示,中国愿意无保留提供技术和经验,与世界各国消灭贫困和饥饿。中国人吃饭的问题很早就受到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关注。我记得90年代初期时,美国有一个学者预言,中国只有占世界10%的耕地,而我们有相当于世界人口的20%的吃饭群体。因此,他认为中国养活不了这么多人,而且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解决不好会影响到全世界。所以在1996年,当时的中国总理出席粮食首脑会议时就对这个论调给予了坚决的回应,说我们一定会立足国内解决我们的吃饭问题。应该说实践证明,中国这么多年在解决我们的吃饭问题上取得了很多经验,我们有重大的成就,对世界粮食安全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那我们究竟是怎么解决13亿人口吃饭问题的和减贫问题的?我们主要有三靠:一靠制度创新。二靠科技进步。三靠政策扶持。所以总理这次在演讲中根据粮农组织所设定的今年粮食年的主题,就是“家庭农业,供养世界,关爱地球”。对中国农业这么多年取得成就,对家庭经营作了很充分的阐述。从我们的基本实践经验来看,我们这么多年之所以能解决吃饭问题,首先是靠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就是总理所提到的,我们从改革开放初期建立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经营制度。这实际上是改革的第一幕,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拉开了改革的序幕,推动了全国的改革。那改革的关键就是我们把农户家庭确立为农业经营的主体,过去是在人民公社制度下,我们是集体经营。我们把农户家庭确立为农业经营的主体以后,就给了农民土地的承包权、经营权,实际上就彻底解决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为我们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奠定了制度基础。

    第二是靠科技。国外专家所担心的,中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水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我们总的耕地面积只有世界耕地面积的10%,不到10%,而我们的人口达到世界总人口的20%。人多地少这样一个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今后要解决吃饭问题,解决粮食增产问题,根本出路是在科技,这是我们这么多年所确定的解决粮食问题的基本技术路线。特别是在技术研发和推广方面,在机器设施农业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总理在演讲中专门举了杂交水稻,杂交水稻是中国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前不久媒体报道,袁隆平先生超级稻已经有了新的突破,已经达到1000多公斤。

    这样一个技术突破的后面隐藏着两个政策含义:一个是更加坚定地表明我们是有能力、有信心依靠我们的有限资源解决吃饭问题的。第二,这个技术也是对维护全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这个技术不仅在中国普遍使用,同时也推广到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从我们这么多年的实践来看,特别是最近十年,粮食已经连续十连增,面积扩大的贡献不是很多,主要是靠亩产扩大,我们算了一下,这十年我们亩产提高了69.6公斤,对粮食增产贡献接近70%。之所以在资源比较严酷的背景下我们解决了吃饭问题,是依靠科技进步。

    第三是靠政策扶持。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农业是自然在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的产业,所以它同时面临自然和经济的双重风险。全世界对农业,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农业都提供了支持保护,我们也是在新世纪以后,中央及时调整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出要对农业实施支持保护的方略。具体来讲,一方面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另外就是采取一些补贴措施、价格支持措施,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种粮务农的积极性,同时采取措施调动地方政府种粮务农的积极性,这个政策措施也是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因此我们解决粮食增产问题和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我总结是这三靠。

责任编辑: 向思敏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