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国强: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要坚持家庭经营方式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10-16 11:05 来源: 中国政府网
【字体: 打印本页

    应意大利共和国总理伦齐邀请,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当地时间14日开始对意大利进行正式访问。访问期间,李克强会见意大利总统纳波利塔诺,同伦齐总理举行会谈,两国总理还共同会见中意企业界人士,出席中意创新周大会等活动。应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格拉齐亚诺邀请,李克强在罗马访问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并发表演讲。李克强首次访问意大利,收获了哪些于两国互惠互利的新成果?对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具有什么意义?怎么理解李克强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演讲?请听专家为您深度解析!

    [主持人]总理在演讲当中还讲述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包括对饥饿的感受,他特别提出依托家庭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这样一个理念,这样一个理念对中国农业大国的发展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

    [程国强]今年世界粮食年的主题是“家庭农业,供养世界,关爱地球”。实际上家庭经营是一个普世模式,就是不管是发达的美国、欧洲还是其他地区的国家农业,还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都是采取家庭经营的方式。我们对全球的农业发展的经验研究注意到,家庭农业不仅仅适用手工劳动这种传统农业,同时也适用现代农业。现在农业进入所谓的高成本阶段,比较利益越来越低。那有人就质疑,这样一个规模比较小的家庭农业能不能完成农业现代化的重任?总理在演讲中把这作为我们的一个重要实践,同时也作为一个经验来跟全世界分享。我们研究表明,这种小规模的农户家庭经营并不排斥使用先进的科技。

    就像大农业一样,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大农业,使用了先进科技。美国之所以用现代科技,实际上是跟规模关系不是很大,不是正相关的。小规模农业也可以使用现代科技,也可以农业机械。比如小麦等等,基本上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就是从耕种到最后收获都实现了机械化,而我们的基础就是家庭农业。这就意味着,不管是规模大小,搞家庭经营都不排斥,都可以接受,它是一个普世模式。有人对我们的担心是认为我们的规模太小,中国正好也是处在所谓的工业化、城镇化快速阶段,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但是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情,不管你是工业化、城镇化完成以后的哪一天,它决定着我们不可能实现像北美那样的大农场那样的规模化农业,也就是说通过那种方式实现现代化。

    即使在工业化、城镇化完成了,比如我们的城镇化率达到70%—80%,那我们可能仍然是小规模的家庭经营,这种格局不会改变。那就意味着我们在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要毫不动摇的坚持家庭经营的方式,不能简单的追求土地规模的扩大,可能我们要靠的是服务规模的扩大。我们现在探讨这样一个路径,总理在他的讲话中也指出,现在这种家庭经营的模式也遇到一些新的困难,需要我们新的制度创新。一方面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出现结构性短缺,这样就出现了谁来种地的问题,如果都出去打工,农村只剩下妇女和老人,那谁来种地?现在已经出现农业空心化和农业老龄化等问题,如果不对现在制度进行创新和突破,确实不能满足现代农业所需要的种地问题。

    另外,现在土地规模小的局限也暴露出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怎么种地?现在人均耕地只有2亩多,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农户经营规模。现在我们大概有2亿多农户,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农户仍然是生产经营的主体,尽管我们现在搞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但是小规模的农户经营格局不会改变。因此,在今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现在所面对的就是不仅是谁来种地的问题,也要有种怎样的地和怎样种地这样的深层难题。所以在去年的三中全会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来,要实现农业经营制度的创新。我们认为制度的创新就是要在现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把现在已经形成的集体所有、均田承包、家庭经营转变为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就是我们引入了包括家庭经营在内的多元主体来经营,然后管住农地的用途,守住农地的底线。

    也就是说今后在经营制度创新上要探索建立以家庭承包为基础,以农户为核心的主体,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农户的家庭经营,包括专业大户,包括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等,再加上土地股份合作社,使农民通过土地股份合作来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再加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就是为农业的职业经理人为主体的,这样就形成多元经营主体共同经营的体系,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化和组织化,来完成我们的农业现代化,这应该是我们的制度方向。

责任编辑: 向思敏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