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企业>> 行业信息
 
“十一五”期间乡企发展天地更广阔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11日   来源:经济日报

    江苏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销售额连年攀升,2005年将超过60亿元;内蒙古草原兴发股份有限公司对农牧民的带动力持续上升,现在已带动起约15万农牧户,户均增收10000元;江西省新余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近几年已突破1000个,吸收10万户以上农民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这是记者随便抽取的一组乡镇企业的数字,这些数字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一个事实:起源于“草根”的乡镇企业在“十五”期间继续快速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

    这样的数字,在采访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局长甘士明的时候,变得更加具体。

    质量提高 规模以上企业18.1万家

    甘士明说,“十五”期间,乡镇企业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正在走上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轨道。这种提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2005年,全国乡镇企业增加值预计达到46600亿元,是2000年的1.72倍,年均增长11.51%,其中工业增加值预计达到33200亿元,是2000年的1.77倍,年均增长12.15%;营业收入预计达到186500亿元,是2000年的1.73倍,年均增长11.6%;利润总额预计达11200亿元,是2000年的1.73倍,年均增长11.6%;上缴税金预计达到4200亿元,是2000年的2.07倍,年均增长15.6%。

    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十五”期间,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乡镇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原有159万家集体企业中69.8%已改制成私营企业,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主体力量,17.6%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改制成混合所有制企业,在全国乡镇企业资本中民间资本已占到84.9%,比“九五”末提高了30个百分点,“十五”期间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中来自民间资本已占到76%。

    结构调整成效明显。2005年乡镇企业一二三产业的比重达到1.35:76.76:21.89,而“九五”末是1.15:78.89:19.96。食品、服装、机械、电器、化工与建材等主导行业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乡镇工业的比重达到31.2%。乡镇企业外向度提高,出口交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3.7%。

    科技水平不断提升。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乡镇企业达到18.1万家,比“九五”末增加9.5万家,涌现出一大批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在年营业收入过1000万元的企业中,有65%以上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创造了38.6%的乡镇企业增加值。规模以上企业研发资金占到销售收入比重预计接近1%,比“九五”末提高了0.5个百分点。“十五”期间,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52078亿元,其中40.6%以上用于技术改造。目前,全国乡镇企业中经国家和省级科技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913家,比“九五”末增加了747家。乡镇企业职工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达1120万人,比“九五”末增长73%。

    贡献更大 农民人均从乡企收入1100元

    伴随着增长质量的不断提高,乡镇企业的社会贡献不断加大。目前,全国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31.1%,比“九五”末提高0.9个百分点;上缴税金占全国税收的20%左右,比“九五”末提高4.5个百分点;乡镇企业利润总额、上缴税金2005年分别达到11200亿元和4200亿元,“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1.62%和15.62%,均比“九五”末的2000年翻了一番。

    与此同时,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4180万人,比“九五”末增加1364万人,年均增加272.8万人;“十五”期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部分的40%以上来自乡镇企业,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占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九五”末的33.7%提高到“十五”末的35%左右。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工资性收入2000年为760元,2005年达1100元,年平均增长7.68%。“十五”期间,累计支农补农和支援农村各项事业的资金达到780亿元,平均每年支出156亿元。

    出口创汇能力增强。2000年乡镇企业出口交货值为8792亿元,2005年,预计全国乡镇企业出口交货值达到19800亿元,是2000年的2.25倍,年均增长17.6%。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2005年乡镇企业机电产品出口交货值达到2360亿元,是“九五”的1.22倍,占全部出口交货值的11.9%,比“九五”末提高了3个百分点。全国自营出口乡镇企业达到5.8万家,比“九五”末增加2.6万家。“十五”期间,全国乡镇企业实际利用外资达到744亿美元,是“九五”末的1.96倍。

    新的突破 2010年吸纳1.5亿人就业

    不过甘士明认为,在充分肯定“十五”期间乡镇企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乡镇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大体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尽管高新技术企业逐渐增多,但乡镇企业整体从事传统产业的多,经营新兴产业的少,在许多行业出现了千家万户过独木桥,导致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资源消耗和效益回报不成正比。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贴牌生产多,自主品牌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不足20%。企业整体素质不高,实力不够强,尤其是与农业产业化密切相关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低、小、散”的状况较为突出,小“龙”多,强“龙”少,似“龙”非“龙”的企业多,真正上规模、上档次、起到龙头作用的骨干企业凤毛麟角,注册资本在百万元以上的企业不足20%。由于规模小,积累少,自身滚动发展的能力较为脆弱,致使一些很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往往错失良机。

    此外,一些企业反哺农业的底气不足。一些乡镇企业改制以后,扶农意识有所淡薄。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习惯于临时抱佛脚,缺乏具有前瞻性的远景规划,有些企业尽管建立了“公司+农户”的关系,但实际上双方还只是停留在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上。在转移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方面,重使用,轻培养,特别是一些初创型小企业,用于提高务工农民素质的投入不足、力度不强,按规定应当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没有提够留足、落实到位,致使务工农民的技能与现代化大生产的需求不尽适应,“技工荒”日益凸显。

    不过在看到问题的同时,更要认清乡镇企业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和良好发展环境。甘士明说,事实证明,乡镇企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都有着直接而巨大的推动作用,凡是乡镇企业发展好的地方,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就快。乡镇企业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加速农村工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一体化,都有赖于乡镇企业。

    而且,随着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的出台和“五个统筹”战略的实施,乡镇企业发展的天地将更为广阔。同时国际制造业和服务业向中国转移也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有利于乡镇企业引进国外资本、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更好地融入国际产业链。

    因此,甘士明提出,这一时期乡镇企业要抓住机遇,以制度创新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和增收为立足点,以产业升级和提升竞争力为主线,以完善服务体系为保障,努力实现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

    在他的眼里,这种突破如果用数字来具体表现,主要就是“十一五”期间乡镇企业增加值2010年要达到67400亿元左右,年均速度增长保持在9.6%左右,从业人员2010年达到1.5亿人以上,年均增加200万以上,实缴税金2010年达到5000亿元左右,保持年均9.5%左右的增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