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2013-04-08 13:59:09
首页 > 国情 > 直通地方
贵 州

省长:谌贻琴
省会:贵阳
省政府地址:贵阳市中华北路242
邮编:550004
网址:
http://www.guizhou.gov.cn/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 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东部,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全省国土面积17.61万平方公里,辖贵阳、六盘水、遵义、安顺、毕节、铜仁6个地级市,黔东南、黔南、黔西南3个自治州, 1个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9个县级市和79个县(区、特区),其中少数民族自治县11个。贵州是中国古生物和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距今2.52亿年的三叠纪地层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8%,广泛分布着贵州龙、海百合等珍稀古生物化石,被誉为“了解和研究地球生命发展演化史的宝库”;在贵州瓮安发现的6亿年前的原始海绵动物化石,把海绵在地球上出现的实证记录向前推进了6000多万年。24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在已发现的50余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观音洞文化”遗址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战国、秦汉时期,贵州为夜郎国的中心。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贵州”之名始见于典籍。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贵州正式建立行省,清代雍正年间基本形成了现有的省域面积。1935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贵州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黔北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实现了中国革命的转折。19491115日贵阳解放,贵州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2014年数据 >>

地理和自然状况

地 貌

 

    贵州地势西高东低,自西部和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西部赫章县珠市乡境内的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全省最高点;东南部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147.8米,为全省最低点。贵州河网密布,河流顺地势从西向北、东、南3面分流,以中部的苗岭山脉为界,以北属长江水系,流域面积115747平方公里,以南属珠江水系,流域面积60420平方公里。贵州是典型的山区省份,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2.5%,北部的大娄山、东北部的武陵山、西部的乌蒙山和横亘中部的苗岭等四大山脉构成了贵州高原的地形骨架。贵州还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喀斯特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1.9%。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贵州的美丽与神奇

 

气 候

   

    贵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境内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左右,年降雨量在1000-1400毫米之间;年无霜期在250-300天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4—6摄氏度,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15—23摄氏度。独特的气候特征,使贵州成为理想的休闲旅游和避暑胜地。

 

生物资源

   

    贵州多类型的土壤、独特的山地环境与气候条件结合,繁衍出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全省有维管束植物9982种;列入国家Ⅰ级保护的珍稀植物有冷杉、银杉、珙桐、贵州苏铁等16种。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脊椎动物1053种;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动物有黔金丝猴、黑叶猴、黑颈鹤等15种。“夜郎无闲草,黔地多良药”。贵州是中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全省有药用植物4419种、药用动物301种,天麻、杜仲、黄连、吴萸、石斛是贵州五大名药。

 

矿产资源

 

    贵州是矿产资源大省,矿种多、储量大,优势矿种集中分布在交通方便的铁路沿线和水资源丰富的乌江干流附近,利于开发。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含亚矿种) 137种,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87种,其中有53种矿产资源储量排名全国前10位。查明矿产地3189处,其中能源矿产810处,金属矿产1146处,非金属矿产1233处。煤、磷、铝土、锑、金、锰、重晶石、稀土等矿产资源优势明显,其中锰矿、汞矿、重晶石、化肥用砂岩、砖瓦用砂岩等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第1位。

 

能源资源

 

   贵州能源资源主要由水能资源和煤炭资源组成,具有煤电结合、水火互济的优势。全省水资源总量达1062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居全国第6位,横贯全省的乌江是水能“富矿”。全省煤炭保有资源储量573.54亿吨,居全国第5位,被誉为“江南煤海”。贵州有十分丰富的煤层气(瓦斯)资源,埋深小于2千米的煤层气达3.15万亿立方米,居全国第2位。贵州页岩气地质资源量13.54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1.95万亿立方米,位列全国第1位。

 

旅游资源

 

    贵州旅游资源富集,是名符其实的自然风光“大公园”和民族文化“大观园”。目前,全省拥有A级旅游景区143家,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4家(黄果树、龙宫、百里杜鹃、荔波樟江),4A级旅游景区60家;世界自然遗产3个(荔波 赤水 施秉云台山),世界文化遗产地1个(遵义海龙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侗族大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个,国家森林公园25个,世界地质公园1个(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9个,国家湿地公园36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镇、村)25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7个。

 

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1州8县(市、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工作,赤水市、湄潭县国家级生态县创建通过环境保护部的现场验收。成功举办国内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论坛——贵阳生态文明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贵州天蓝、水清、地绿、土洁的良好形象日益受到全国和世界的关注。
      节能减排。坚持“多彩贵州拒绝污染”,落实贵州环保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达到20个,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五项指标较2010年分别下降22.4%、26.6%、14.98%、8.62%、9.74%。
      绿色贵州。强力推进“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县乡村造林绿化规划,完成营造林420万亩,治理石漠化108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2300平方公里。到2015年底,全省森林面积达1.32亿亩,森林覆盖率达50%,“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建成。
      水土保持。以火电、水泥、污水处理厂为重点推进“利剑”行动,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推行严格的水、大气质量管理监测和领导干部约谈制度,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8.3%。

 

人口

人口统计

   

    截至2015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529.50万人。按城乡分,城镇人口1482.74万人,乡村人口2046.76万人。城镇人口占年末常住人口比重为42.01%,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按性别分,男性人口1820.63万人,女性人口1708.87万人。

 

人口增长率

 

    全省人口出生率13.00‰,比上年提高0.02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7.20‰,比上年提高0.0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5.80‰,与上年持平。

 

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18个民族世代居住在这块土地上。2014年,贵州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总面积9.7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5%;少数民族总人口1282.2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6.33%。贵州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11个民族自治县和233个民族乡。

 

教育、科技、卫生

教 育

   

    2015年末全省各级各类学校2.66万所,比上年末下降3.7%。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081.07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5%;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48.72万人,比上年末增长5.3%。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4.0%,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6.1%,比上年提高8.1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1.2%,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科 技

    全年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登记115项,比上年下降21.8%。其中,基础理论成果25项,增长13.6%;应用技术成果89项,下降28.2%。签订技术合同654项,比上年下降0.6%,成交金额2.60亿元,增长29.8%。专利申请18295件,比上年下降18.6%。授权专利14115件,比上年增长39.7%。完成产品认证的企业有545个,比上年增长21.1%。

卫 生

    截至2015年末,全省共有卫生机构2.87万个。其中,医院、卫生院0.26万个,比上年末增长4.0%;妇幼保健院(所、站)102个,增长2.0%。卫生机构床位数19.71万张,比上年末增长8.5%。卫生技术人员18.69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0.1%。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34万人,增长9.7%;注册护士7.6万人,增长13.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3292.33万人,参合率99.12%,比上年提高0.22个百分点。

 

经济

地区生产总值

 

    2015年,全省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有新、稳中向好,多项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实现“十二五”圆满收官。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5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7万亿元,同比增长2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283.02亿元,同比增长11.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503.35亿元,同比增长10%。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4580元和7387元,同比增长9.0%和10.7 %。

 

三产比重

 

    201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40.62亿元,比上年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4146.94亿元,比上年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加值471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1%。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5.6%、39.5%、44.9%。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9847元,比上年增长10.3%。

 

财政收支

 

    全年财政总收入2294.25亿元,比上年增长7.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03.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税收收入1125.96亿元,增长9.7%。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930.2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

 

工  业

 

    201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50.13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374.19亿元和2175.94亿元,分别增长8.3%和10.9%。“十二五”时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3%。全年煤电烟酒四大传统行业实现增加值2069.0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8.3%。其中,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加值716.0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684.68亿元,增长5.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364.53亿元,增长4.2%。医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突破100亿元和5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9%和102.0%;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24.0%和22.5%。全年新建投产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企业(不含成长性企业)432户,其中,非公有控股工业企业417户,占新建投产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企业的比重为96.5%。从产品分布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生产567种统计范围内的工业产品282种,产品覆盖率49.7%。

 

农  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712.66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种植业增加值1096.54亿元,增长7.8%;林业增加值92.87亿元,增长7.9%;畜牧业增加值415.94亿元,增长1.2%;渔业增加值35.26亿元,增长17.1%;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72.04亿元,增长4.6%。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114.91千公顷,比上年下降0.8%;油料作物种植面积591.8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7%;烤烟种植面积181.67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6.1%;蔬菜种植面积996.29千公顷,比上年增长7.8%;中药材种植面积155.81千公顷,比上年增长6.3%;年末实有茶园面积418.89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3.5%;年末果园面积299.89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4.4%。粮食总产量1180.00万吨,比上年增长3.7%,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夏粮产量269.45万吨,秋粮产量910.55万吨。茶叶、水果、蔬菜、中药材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35.6%、15.7%、11.1%、10.7%。全年猪肉产量160.75万吨,比上年下降2.9%;牛肉产量16.76万吨,比上年增长14.2%;羊肉产量4.20万吨,比上年增长12.0%;禽肉产量16.31万吨,比上年增长9.9%;其他肉类产量3.92万吨,比上年增长31.5%。牛奶产量6.20万吨,比上年增长8.6%。禽蛋产量17.33万吨,比上年增长7.0%。年末全省生猪出栏1795.26万头,存栏1558.96万头,分别比上年下降2.7%和2.6%。家禽出栏9618.19万羽、存栏8402.78万羽,分别比上年增长5.0%和5.9%。

 

扶  贫

   

    贵州省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149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493万人,减少农村贫困人口656万人(按2011年不变价2300元的标准),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3.4%下降到14.3%,下降19.1个百分点。
      扶贫计划:
      1.进一步压实扶贫责任。压实各级领导责任,认真落实“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和“省领导包县、市领导包乡、县领导包村、乡领导包户、党员干部包人”责任制,坚持正向激励与负向惩诫相结合,创新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压实相关部门责任,充分发挥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作用,压实乡村两级责任,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大力实施“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压实驻村干部责任,发挥政策宣讲、项目实施、动员组织的重要作用,真正帮在点子上,扶在心坎里。压实各级扶贫机构责任,推动观念转变、方式转变、作风转变,向着“参谋部、作战室、督查队”综合职能转变。压实廉洁扶贫主体责任,把纪律挺起来,强化民生监督,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2.进一步做好精准管理。坚持问题导向,深化细化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继续组织五级干部遍访回访贫困村、贫困户,进一步逐户摸清贫困户情况。推进“扶贫云”建设,实现扶贫与民政、人社、住建、公安、教育、卫计等部门数据融合共享,完善精准扶贫台账,做到该进即进、该出即出,动态管理。全面实施《贵州省精准识别和脱贫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坚持正向激励,严格进行评估,做到逐户销号、脱贫到人。
     3.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创新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对工作不实、弄虚作假的干部严格问责。加强改革创新力度,形成合力攻坚态势,创新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总结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经验,推进供销社、农信社、各类专业合作社“三社”融合发展,以“三社”促“三农”。优化财政涉农资金供给机制,支持贫困县以摘帽销号为目标,以减贫成效为导向,以扶贫规划为引领、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把目标相近、方向类同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创新财政金融扶贫方式,用好扶贫基金,引导更多信贷资金、社会资金投向扶贫。
      4.进一步构建大扶贫格局。人心齐,泰山移,用足用好帮扶力量,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搭建平台,引导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全社会愿为、可为、能为的正能量。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加强定点扶贫,用好对口帮扶力量,动员民企、社会组织、个人积极参与扶贫开发,策划实施扶贫日活动,落实好万企帮万村行动,深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积极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5.进一步打好六大攻坚战。在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上下更多大功夫,深入推进“六个小康”建设向面上覆盖和基层延伸,尽快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在产业扶贫上下更大功夫,发展特色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抓好农村电商。在就业扶贫上下更大功夫,抓好职业教育项目,重视劳务输出,实施职业教育脱贫富民计划。在基本公共服务上下更大功夫,抓好公共服务项目,推动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向贫困村、贫困户延伸,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遏制因病致贫返贫,完善社会保障兜住贫困“锅底”。在易地扶贫搬迁上下更大功夫,既要给温馨屋,又要指明致富路,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保障。在生态扶贫上下更大功夫,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森林管护、生态经济提高贫困群众收入。
      6.进一步提升队伍能力建设。努力提升基层脱贫攻坚能力建设,强化宣传培训、技能提升、氛围营造、保障服务建设,让脱贫攻坚队伍在一线建功立业。进一步改进作风,引导党员干部以战略部署扣扣子、责任履行担担子、工作落实钉钉子。坚持干字当头,加强宣传发动,让党的好政策既接天线又接地气,对政策叠加、融通、运用能力不断增强,惠民政策用好用活,公共政策的惠及面和公平性不断提升,促进项目安排和实施,资金分配和使用的更具科学性和精准性。实施阳光化管理,确保公平公正,让干部群众接受监督,确保干部狠抓扶贫敢担当,廉洁扶贫不出事,不断用脱贫攻坚成绩巩固和提升群众的获得感。

 

扶贫生态移民工程

   

    自2001年国家把贵州作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省份之一开始,特别是2012年加大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力度以来,贵州坚持把“挖穷根”与“护生态”相结合,累计搬迁深山区、石山区困难群众104万人,平均每年搬迁6.9万人,其中2001-2011年实施搬迁42万人,2012-2015年实施搬迁62万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等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搬迁困难群众56.42万人,占91%,完成投资230亿元。通过搬迁,从根本上解决好生存条件恶劣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较好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在国家现行标准下,目前贵州还有493万农村贫困人口,其中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需要搬迁脱贫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0万人,加上自然村寨整村同步搬迁人口32.5万人,“十三五”期间,共规划搬迁162.5万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总体要求,为坚决打赢易地扶贫搬迁这场脱贫攻坚战,确保2020年同步小康目标的实现,贵州计划从2016年到2019年,用4年时间实施,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强度推进,确保全面完成搬迁任务,实现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2016年,全省计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5万人,坚持以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重点,坚持贫困程度最深的村寨优先搬迁,共建设545个安置点,涉及3988个自然村寨整体搬迁,其中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34.9万人,占77.5%,计划投入270亿元。贵州紧扣“建房、搬迁、就业、配套、保障、退出”等关键环节,围绕目标任务,创新体制机制,精准确定搬迁区域、精准落实搬迁对象、精准确定安置方式、精准实施项目管理、精准落实脱贫措施、精准落实帮扶责任,切实加大工作推进落实力度,工程进展总体顺利。截至8月底,全省项目已全面开工,完成住房建设5.97万套,占计划的55%,搬迁入住2.42万人,完成项目总投资135亿元。

 

外贸状况

 

    全年进出口总额761.22亿元,比上年增长14.9%。进口总额142.66亿元,比上年增长69.0%,其中,一般贸易进口48.85亿元,下降27.5%;加工贸易进口30.33亿元,增长187.1%。出口总额618.56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一般贸易出口542.58亿元,下降1.4%;加工贸易出口41.40亿元,增长143.4%。

 

外资利用状况

 

    全年引进省外实际到位资金7213.51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引进省外项目4322个,比上年增长84.6%。引进项目合同约定投资11912.40亿元,比上年增长58.4%。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87个,比上年增长8.7%。

 

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8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8%。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691.66亿元,增长11.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91.36亿元,增长11.7%。“十二五”时期,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2%。
      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中,通讯器材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粮油、食品类,中西药品类,烟酒类,汽车类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22.1%、 19.5%、19.4%、16.1%、13.0%和12.6%。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销售476.74亿元,比上年增长94.4%。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8%。按类别分,食品类上涨2.6%,烟酒类上涨3.2%,衣着类上涨0.8%,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涨0.7%,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3.4%,居住类上涨0.6%。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3.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2.5%。

 

基础设施建设

电  讯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514.87亿元,比上年增长34.9%。其中,电信业务总量481.10亿元,增长35.9%;邮政业务总量33.77亿元,增长21.7%。快递业务总量7034.25万件,比上年增长50.7%;快递业务收入13.24亿元,比上年增长34.9%。年末全省电话用户数3484.85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3172.31万户,电话普及率101部/百人;固定互联网用户391.3万户,光缆线路长度突破60万公里,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916.7万个;移动通信基站16.3万个。

 

铁  路

 

    2014年底,贵州省铁路里程达已到2491公里,其中高速铁路为363公里,全面实现与珠三角、北部湾地区的高速接轨。2014年,贵州铁路投资规模空前巨大,全年完成铁路总投资391亿元,同比增长约21%,名列全国第二、西南第一。

    全省在建铁路里程达1538公里,其中高速铁路为1293公里。已经完成贵阳到广州、贵阳到开阳铁路和贵阳北站的枢纽,完成了沪昆客专贵阳到新晃西段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了联调联试条件。如今,全省铁路网密度已达到141公里/万平方公里,铁路网所覆盖的县、市、区达到43个,出省通道达到11个。

    新开工安顺至六盘水、川黔铁路遵义中心城区段线路外迁工程等项目;叙永至毕节、瓮安至马场坪、黔桂铁路都匀站移站工程3个铁路项目立项批复;完成六盘水至威宁、纳雍至六盘水2个铁路项目预可研审查;完成贵阳至南宁客专预可研报告编制上报;开展贵阳至兴义、黔江至昭通、永州至兴义、南昆铁路百色至威舍段增建二线等铁路项目的预可研工作。若干年后,贵州省将要抢抓国家以加快中西部铁路建设和实施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机遇,布局一张功能完善、便捷通畅的现代化铁路网络。依照贵州省指定的目标任务,2015年,将完成铁路投资达300亿元以上,出省通道将增加为12个,铁路里程将突破3000公里达到3037公里,而其中高速铁路就占到了总公里数的23%。

 

公路水路

   

    2015全年完成公路、水路投资1422.98亿元,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128公里,形成15个高速公路出省通道,全省88个县全部通高速公路。建设普通国省道2416公里,建成1803公里,形成15个二级及以上普通国省道公路出省通道。实施通村沥青(水泥)路1.54万公里、县乡道427公里。全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3664公里,其中五级以上航道里程858公里,改写了贵州无高等级航道的历史。

 

铁  路

   

    沪昆客专贵阳至长沙段、贵阳铁路枢纽白云至龙里北联络线、林歹至织金、织金至毕节、织金至纳雍等5条铁路建成通车,新增铁路里程546公里,全省铁路里程达3037公里,其中高速铁路701公里。高铁动车直达北上广深等城市。铁路覆盖县达到50个,出省通道达到12个。瓮安至马场坪、叙永至毕节、渝怀铁路梅江至怀化段增建二线工程开工建设。

 

民  航

   

    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与遵义新舟、铜仁凤凰、兴义、黎平、荔波、安顺、毕节、黄平、六盘水九个支线机场,形成“一枢九支”格局,9个市(州)实现通航机场全覆盖,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563万人次,贵州民航进出港旅客增速全国第一,通航航线达到134条,通航城市达到81个。贵州首家本土航空多彩贵州航空首飞。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仁怀机场开工建设,威宁机场获国家批复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