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国策说】总理说:攻关雾霾成因,该花的钱就得花!

2017-04-27 07:54 来源: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微信公号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跳广场舞的大妈们遇到雾霾天就郁闷,部长们出外散步先看看“雾霾指数”,4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一连引用了这两个身边的事例说明:“雾霾的确已成为事关每个人的民生痛点。”

雾霾,究竟是什么?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怎样才能蓝天常在?

治霾先“号脉”,只有号准了脉才能“药到病除”。当天的会议部署对大气重污染成因和治理开展集中攻关,以生态改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其中,由环境保护部牵头多部门和单位,组织优秀科研团队,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集中攻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等难题,为全国和其他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经验和借鉴。

“今年财政预算已经做完了,那我们就从总理预备费中出这个钱!”李克强说,“我们常说钱要花到刀刃上,这件事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最急切盼望解决的事之一,该花多少钱就花多少钱!”

污染天为何频发?内因是排放 外因是气象

在大气污染方面,河北一直是雾霾的重灾区。4月10日,环保部发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数据显示,石家庄和保定分居74个城市空气质量的倒数第一和第二。雄安新区大气污染形势严峻。

治理大气污染得搞清源头和机理。早在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其中就明确提出,要加强灰霾、臭氧的形成机理,来源解析,迁移规律和监测预警等研究。

这些年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对于雾霾来源成因有了基本共识:高强度污染排放是内因、不利气象条件是外因、二次生成增强是动力,三者共同发挥作用,能够部分解释重霾下硫酸盐、硝酸盐等物质高含量问题。这些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指导了治霾工作,但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也没有形成精确分析和权威定论,微观治霾机理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

拿雾霾来说,大家都知道,颗粒物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次排放和二次生成,二次生成的颗粒物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一次排放简单,就是污染源直接向大气中排放颗粒物。二次生成就复杂了,各种气态污染物,在大气中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转化为颗粒物,例如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盐细颗粒物。

多种污染物同时以高浓度存在,多种过程相互作用,污染和天气之间还存在“双向反馈”机制,但这其中的机制什么样,还没有人能完全讲清,还很含糊,这给雾霾形成机理研究以及治理带来很大的挑战。

此前,网络上有人认为,机动车尾气比雾霾干净,因为测试机动车尾气,细颗粒物浓度很低。实际上,忽视了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会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产生细颗粒物。

怎样精准治霾?摸清“病症” 找到“病根”

治霾就像医务人员给病人看病一样,如果号脉还不够,就得用上先进手段,比如CT、超声、核磁共振等,诊断病因,为对症下药提供科学依据。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就提出,加强对雾霾形成机理的研究,提高应对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两弹一星我们都研究出来了,这一事关人民群众重大期盼的难题必须拿下来!”两会闭幕后两天,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关于治理雾霾问题的表态,引发舆论强烈共鸣。在当日的会议上,总理为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加入一项新任务:设立专项资金,组织相关学科优秀科学家,集中攻关雾霾形成机理与治理。

眼下,对雾霾的来源和形成过程,不少的专家正在攻关,这其中有很多的问题。比如,不同地方雾霾成因不同,不同季节雾霾成因也不同,轻度霾、中度霾、重度霾成因也不同,不能光研究单一地点和单一污染源;要研究污染物和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把雾霾放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等。

为此,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和多位高校专家指出,目前我国雾霾研究尚未形成体系,亟须从国家层面整合力量协同作战。

4月26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确定,开展由环境保护部牵头,科技、中科院、农业、工信、气象、卫生、高校等多部门和单位协作的集中攻关,汇聚跨部门科研资源,组织优秀科研团队,聚焦重点、创新机制,形成业务统一平台,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确定明确的路线图和推进时间表,进行综合性大规模观察和研究,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成因、重点行业和污染物排放管控技术、居民健康防护等难题开展攻坚,实现重大突破,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减轻群众呼吸之忧,为全国和其他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经验和借鉴。

看来,只有摸清了“病症”,找到了“病根”,我国科学治霾,精准治霾的进程才能向前迈出一大步。(寇江泽)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雷丽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