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兜底困难群体,考验民生保障细密度

2021-01-18 20:25 来源: 凤凰网·政能亮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今冬,格外寒冷。水冰地坼,新冠病毒更为猖獗。

无人抚养的事实孤儿、生活自理有困难的残疾人、独居老人、无法返乡的农民工……疫情阴霾下,原本就属弱势的他们,会不会挨饿?会不会受冻?会不会焦虑?缺不缺口罩?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疫情防控期间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

2021年1月15日,农历庚子年十二月初三,距离农历“小年”仅剩20天,距离腊八仅剩5天。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两节”期间加强对受疫情灾情影响困难群众和低保等群体的生活保障。

会议特别提及以下这类人:低保等群体,已脱贫人口和边缘人口,留在当地农民工、留校学生,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孤儿、残疾人、精神病患者等特殊困难群体,洪涝灾害受灾群众特别是临时安置群众。会议强调,针对当前部分地区因局部聚集性疫情加强管控,要同步推进疫情防控和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做好米面油、蔬菜、肉蛋奶等生活物资的市场保供,让群众安心过年。

会议提出的系列措施,是针对这些人进行帮扶的政策“再加码”。毕竟,基本生活有保障,困难群众才会不慌张。

疫情防控期间,困难群体能否得到周全的关爱与帮扶,考验着民生保障网的细密度。

2020年1月29日,以民政部办公厅名义印发的《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有关社会救助工作的通知》,指导地方民政部门做好社会救助对象生活状况和新冠肺炎感染情况排查、加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和疫情防控、优化简化社会救助审核审批流程、加大新冠肺炎患者及其家庭临时救助力度等工作。

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2020年3月6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切实做好兜底保障工作,更好解决疫情防控期间部分群众面临的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以及特殊困难人员基本照料服务需求,织密织牢社会安全网。

识别困难群众的难和忧,离不开“脚力”。无论是街头巡查,还是社区排查等,惟有通过细致的走访摸排,才能充分感知困难弱势群体在防寒防控过程中“难”在何处、“忧”从何来、“盼”为何事,进而做到精准施策和因需施策。

因需施策,离不开数据共享。救助要围绕“最困难的人”,这就需要借助相关平台,了解民政、扶贫、人社、住建、教育等部门的信息数据,确保部门间数据共享,并实时动态更新。各部门在实施救助活动时,从数据库中选取救助对象,可避免重复救助、交叉救助、遗漏救助,使救助工作更加规范精准。

在此过程中,各级政府可缜密识别困难群众在疫情期间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分析现行制度和政策中存在哪些短板,有针对性地完善其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进而做到“让政策找人”。

在帮助困难群体时,不能高高在上地表达“同情”,而是俯下身子“感同身受”地共情。了解其情绪、情感,设身处地为其着想,才能让受助人真正感受到暖意,进而避免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

每一起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都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公众相应的心理反应。相比较而言,困难群众更容易遭受疫情对心灵的侵扰。借鉴国际社会的相关做法,有必要在重点地区设置社会心理复原中心,主动为困难群众开展心理疏导服务,以重建安全感。

对鳏寡孤独等困难群体的兜底保障,标示着“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纯度,彰显着政府的民生厚度、政策温度,以及整个社会的文明尺度。

一点一滴皆用心,一枝一叶总关情。困难群众对物价涨幅更为敏感,要将保障困难群众生活时刻放在心上,不折不扣地执行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

步入腊月,年味儿越来越浓了。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期待更多领导干部走进困难群众家庭,也期待更多领导干部能驻足,多停留几分钟,多唠几句家常,可多了解一些实情:年货办得怎么样?米缸满不满?炕席暖不暖?

如此,困难群众才会打心里相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郑赋田)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刘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