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作动态
 
山西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有成效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12月12日   来源:山西日报

    本世纪初,国务院确定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县级政府领导是怎样肩挑重任的?时过几年,山西省政府督导室首次对此督导检查。

    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重申了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山西省有119个县(市),涉及基础教育的各类学校3万余所,学生达700万之众。推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后,县级政府究竟是如何抓教育的呢?重视程度如何,措施是否得力?今年8月中旬,山西省政府督导室派出6个督查组,分别奔赴全省22个县市,对教育工作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督导考核。省督导组在22个县市,共召开200多场座谈会,考察近300所各类学校,接触了约3000人次的各界各层人士,查阅档案资料数千卷……全省县级政府抓教育的背影渐渐清晰起来。

    重视教育:不再是口头上的事

    盛产无烟煤的晋城,经济条件发展较快,用老百姓的话讲:“有钱”。近年来,该市农民大量涌进城区购房,绝大部分是“为了孩子求学”。拥有鹳雀楼、普救寺、唐铁牛的永济市蒲州镇,并未因这些重量级的名胜古迹而摆脱贫困,农民年人均收入不过2000元,但该镇的老百姓勒紧裤带,同样纷纷将子女送进城里念书,甚至为此举家搬迁,进城打工……

    “现在煤炭形势好了,教育上的事情再做不好,这将是我们的最大失误。”左云县委书记张正奎说。左云是一个人口不过15万的晋北小县,煤炭资源丰富,日子过得还算“滋润”,但教育基础薄弱,生源一度流失严重,县委大院的“当家人”很是狼狈,在教育上做大文章,如今已成为该县的“国策”,教育工作成绩斐然。太原市小店区则将抓教育提高到了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该区武宿小学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换”出了一所现代化的学校。阳泉市“像抓经济那样抓教育”,教育部基教司副司长4次亲临,对政府大搞课改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

    对22个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察,省督导组发现了几个共同特点:各县的“十五”规划及重要文件中,教育被提高到了与经济同等重要的位置,并以“四大战略”或“四大经济板块”等提法予以具体表述;各县(市)几乎都出现了这样一种“集权”体制,由县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以及教育、财政、地税等有关职能局的局长组成“教育工作协调领导组”,县长亲自任组长;教育例会制、蹲点包片制、一票否决制,特别是每年隆重举行签字仪式的“目标责任制”,成为各县带有共性的抓教育常规手段,有的地方甚至由常务副县(市、区)长直接分管教育;尽管各县经济状况各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做到了“三个增长”和“三保”(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教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上级“转移支付”和城市附加全部用于教育,“两免一补”基本落实,不少县市还在有限的财力中“挤”出了教研和师训的专项经费。

    以县为主:挺过认识和经费双重关

    新体制确实给过去“人民教育人民办”时捉襟见肘的农村教育绘就了一副“美景”:经费投入以国家财政为主渠道,教师工资由县里承担,年久失修的危房可以大规模改造,学校布局可以科学调整,教育资源能得到整合优化提升……

    但管理体制上的重大改变,最初在社会上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现在是‘以县为主’了,农村义务教育这个沉重的包袱就甩给县里了,乡村终于可以喘口气了。”这也是落实“以县为主”体制之后首先遇到的一道难题,核心是投入。实际困难随之而来:不少县级政府财政仍为“吃饭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心有余而力不足;上级的转移支付有限,体制和渠道尚处于规范完善阶段……

    如何渡过这道难关呢?县级政府一方面积极转变观念,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以县为主”,一方面在财政允许范围内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高平市是著名的长平大战的古战场,文化底蕴深厚,2003年时,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雄居第9位,当时的市长王树新对“以县为主”的阐述颇为精辟,他对当地乡镇干部反复强调:“‘以县为主’绝不等于市政府包揽,绝不等于市财政包干,绝不等于放弃乡镇发展教育的责任,绝不等于堵塞多元发展教育的途径。”

    这就澄清一个概念:责任主体并不等于就是投入主体;乡村两级对属地的教育发展同样负有各自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创新思路,渠道广开,成为许多县市落实“以县为主”的一条共性思路。

    以2003年的高平市为例,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投入高达4270万元,不仅确保了多数农村学校的正常运转,还改、扩、建及维修各类学校25所,消除安全隐患学校54所。2004年,该市教育投入过亿元。

    思路=出路,认识决定水平

    此次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主要看当地党政“一把手”的五方面工作:教育规划、经费投入、布局调整、队伍建设和督导考核。在这些可以量化的指标外,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们的思路。省督导组惊讶地发现,党政“一把手”们看基础教育的视野相当开阔。比如,我省相当数量的县市高考升学率低,考不上大学的学生是多数,当地经济发展所需的实用型人才却常常青黄不接。成就成才渴望,满足人才需求,“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兴办职业高中呢?”基于这种认识,永济市、晋城城区、侯马市、阳泉郊区等地方的职业教育都办得红红火火,汽修、建筑、餐饮等热门专业常常人满为患,有的甚至敢与普通高中叫板了。晋城城区的职业高中去年一次性向苏州企业输送80多名学生,“订单式教育”遍地开花……值得注意的是,各县(市)党政“一把手”多数已认识到当今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永济市委书记潘和平谈到:“在国外参观学校时,发现人家的学生很少死记硬背,我觉得培养创新意识更重要,特别是要培养一种思维模式。”该县琴头小学的实践活动一直搞得有声有色,前年该校的一块试验田要被征用,潘和平知道了,立刻亲自批示,要“为孩子们保留一块动手的天地。”从注重改善、优化办学条件始,这些“一把手”们已发展到了关注教育水平的实质性提升。(李林霞 张增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