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要闻>> 部门信息
 
林业局长贾治邦:深入扎实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3月13日   来源:林业局网站

    在第29个植树节到来之际,记者就如何进一步推进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加快国土绿化进程等问题,采访了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

    记者:我国植树节的确立及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开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作用?

    答:1979年2月17日至23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确定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1981年12月13日,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又作出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植树节的确立和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开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第一,有力推动了社会生态意识的形成。植树节的确立特别是全国人大作出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本身就标志着全国人民对森林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此,一场世界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成效最为显著的义务植树运动在全国持续开展了26年。在这26年间,亿万人民经过年年履行法定植树义务,亲身经历了植树造林的生动场面,亲眼看到了造林绿化带来的巨大效益,也更深切地体验了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殊意义,从而大大增强了改善生态的责任意识、破坏生态的忧患意识和保护生态的法律意识,逐步强化了全社会的生态道德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普遍形成了爱绿、植绿、护绿的社会风尚。

    第二,有力推动了我国生态状况的改善。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启动之前的1981年,全国森林面积为17.29亿亩,活立木蓄积量为102.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2%。经过多年的不懈奋斗,我国森林面积已达到26.2亿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36.1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1%。在世界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我国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森林植被状况的改善,不仅美化了家园,减轻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对农田的危害,而且还有效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储碳能力。

    第三,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不仅有力推动了造林绿化和生态建设,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造林绿化的发展,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大量的林产品。仅以生产提供木材为例,50多年来,全国累计消耗森林资源高达130.12亿立方米,相当于全国森林资源已基本采伐利用了一遍。

    第四,有力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动了生态文化建设,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增加了社会就业,促进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从生态文化建设看,近几年来,我国的森林文化、生态旅游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迅速发展。目前,全国已建立各级森林公园1928处,2006年有2亿人次到森林公园观光旅游,享受新鲜的空气和大自然的美景。从促进社会就业看,据专家统计,我国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对就业的贡献就达到4217.6万人,加上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民就业的作用,林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和潜力都是十分巨大的。

    记者:近年来,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我国国土绿化事业取得了哪些新的成效?

    答:每年春季,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率先垂范,带头履行植树义务,为全国人民作出了表率,有力推动了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向纵深发展。各级党委、政府普遍实行了领导干部任期绿化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造林绿化责任状,领导干部兴办绿化点。广大公民以多种形式履行植树义务,铭志于树,寄情于林,植纪念树、造纪念林尉然成风,建成了一大批“部长林”、“将军林”、“党员林”、“青年林”、“妇女林”、“记者林”、“友谊林”、“生日林”和“结婚纪念林”、“参军林”、“退伍林”,开展了古树认养、绿地认养、捐资绿化等活动,义务植树的形式不断创新,活力不断增强,成效不断提升。

    自1982年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以来,全国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达104亿多人次,累计义务植树492亿多株。其中2006年全国参加义务植树人数5.5亿人次,植树21.6亿株。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由2005年的45%提高到55%。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2.54%,绿地率28.51%,人均公共绿地7.89平方米。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推动了国土绿化进程。2006年,在退耕还林任务明显减少、造林难度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全国完成营造林面积7800多万亩。特别是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又取得了重要进展。天然林保护工程有效保护森林14.3亿亩,营造公益林1300多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完成营造林1700多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完成林业建设任务560多万亩,三北及长江等防护林工程完成营造林840多万亩,启动了100个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试点,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新建自然保护区38处,新增保护面积1734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完成造林100万亩。湿地保护、林业血防等工程正式启动。各地还启动了一批地方林业工程。与此同时,造林绿化的质量明显提高。全国林木种子合格率达93%,苗木合格率达95%,林种树种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和改善。

    记者: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建设。“十一五”期间,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引导并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国土绿化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答:“十一五”期间,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共建绿色家园”这一主题,从七个方面进一步推进国土绿化进程。

    一是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关注森林”、“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加快国土绿化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积极性,以加强生态道德建设为重点,大力弘扬生态文明,推动全社会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

    二是坚持不懈地抓好全民义务植树。创新义务植树管理机制,拓宽实现形式。以建立义务植树基地为重点,结合开展认种认养绿地、植纪念树、造纪念林,领养古树名木,“以资代劳”等多种形式组织义务植树。建立健全义务植树制度体系。落实义务植树属地管理的规定,建立地方各级政府义务植树责任制,严格执行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拓展和丰富义务植树的实现形式,加强监督、检查,严格兑现奖惩,不断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

    三是大力推进城乡绿化协调发展。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总体推进,实现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推进“五个转变”,即由“见空补绿”向“规划建绿”转变,由追求绿化面积向平面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立体绿化格局转变,由追求绿化景观效果向提高生态功能转变,由注重城区绿化向城乡绿化一体化转变,由注重绿化建设向建设与管护并重转变。

    四是全面加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大对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草原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启动石漠化防治等新的生态建设工程,尽快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五是进一步提高部门绿化水平。按照部门绿化分工负责制,加快各部门所辖区域的造林绿化和单位庭院绿化美化,充分发挥各部门在国土绿化中的重要作用。继续推进绿色通道建设,按照宜宽则宽、宜窄则窄的原则,把公路、铁路、江河、堤坝沿线尽快绿起来,改善沿线生态景观。

    六是建立长效机制,巩固国土绿化成果。把加强保护管理与林业分类经营改革、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广大群众自觉植树造林、管护森林的长效机制。

    七是加强对国土绿化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绿化目标责任制,充分发挥绿化委员会的重要职能作用,加强各级绿化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建设。各级绿化委员会要做好宏观指导、宣传发动、组织协调、督促检查、评比表彰等工作,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工作。

    记者:国土绿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请您谈谈农村绿化和林业产业发展情况。

    答:近年来,各地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奋斗目标,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为着力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注重实效,全面推进农村绿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一些地区已初步实现了农村环境园林化,农家庭院花果化,道路河渠林荫化,形成了“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景中”的绿色生态人居环境。“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在全国各地扎实推进,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绿化生态示范村屯和绿化示范乡镇。

    近年来,我国林业产业强劲发展。2006年,全国林业总产值超过9000亿元,木材产量7802万立方米,人造板产量6380万立方米,干鲜果品产量9000多万吨,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值2000亿元,森林旅游综合产值1000亿元,林产品贸易额突破470亿美元。林业生物柴油、生物酒精和生物发电等生物质能源发展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木基复合、竹纤维等生物材料已初步实现规模化生产。林产工业、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干鲜果品和木本粮油、竹产业、森林药材、森林旅游等已成为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

    记者:我国农村正在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项改革对植树造林和生态建设有何影响?

    答:我国有8亿农民,农民是植树造林的主力军,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对国土绿化和生态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植树造林和生态建设的热情,使农村林业建设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变“要我造林”为“我要造林”,造林难、抚育难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过去,造林是政府提出的要求和任务,造林不成活、成活不成林是政府和林业部门最担心的事。现在,造林是农民的愿望和利益,选好苗、种好树成为农民自己最操心的事,很多地方还出现了争苗造林、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的喜人景象。

    二是护林看山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护林难、防火难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过去,农民对偷盗林木和森林火灾很少关心。现在,每宗山林归属明确、“四至”清楚,“看好自家山、管好自家林”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

    三是生产要要素开始向林业聚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民真正成为了山林的主人,他们敢于向山上投资,舍得向林业投入,农民学科技、用科技蔚然成风,科技兴林深入人心,林业科研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成为了老百姓的“香饽饽”。特别是农户以自家山林为资本与企业联营,吸引了大量林业发展资金。

 
 
 相关链接
· 认养绿地成为北京市民履行“义务植树”的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