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要闻>> 地方政务
 
今天我们重温历史祈愿和平—南京大屠杀70周年祭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12月13日   来源:新华日报

    每隔12秒,一滴水从高空落下,遇难者遗像旁的灯亮起又熄灭,意味着一个生命的消逝。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在短短6星期的时间内,侵华日军在南京残忍屠杀了30多万中国军民,平均每12秒就杀害一名中国人……

    今天,我们展示历史,祭奠亡灵,谴责暴行,祈愿和平。

    1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竣工开放。

    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时断时续浮现着一批又一批遇难者遗像;三户当年被日军残忍屠杀的遇难者家庭场景被复原……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依傍金陵古都的长江边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主要的集体屠杀地,当年有10多万具遇难者遗体被抛入江中。在新展厅的序厅,参观者可以感受到当年侵华日军在长江边的血腥罪行。

    序厅正前方复原了一截“江堤”,中间是一个巨大的花圈,花圈里有遇难者的遗像。

    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介绍,用这样的展示方式,在祭奠遇难者的同时,也让参观者能在这样的场景下感悟战争对生命的残酷剥夺。

    和原展馆相比,新展馆在多处采用了场景复原的方式,如倒塌的城墙、防空洞、外籍人士的救助和日军屠杀现场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当年3户被日军屠杀的遇难者家庭的场景复原。

    一个年龄大点的女孩站在小板凳上,从水缸里舀水。另一个年龄小点的女孩坐在地上,而在她们的身旁躺着几具惨不忍睹的尸体……按照当年外籍人士约翰·马吉拍摄的影像资料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的回忆,纪念馆在新展馆中复原了夏淑琴一家9口人就有7人被杀害的惨景。当年被刺了3刀、年仅7岁的夏淑琴和她4岁的妹妹依靠家里剩下的一点锅巴,艰难地生存了14天,直到最后被邻居发现。

    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70年,当77岁的夏淑琴看到这复原的场景时,仍失声痛哭:“当年就是这样的情景!”

    纪念馆的扩建工程得到了海内外的极大关注,很多人为扩建工程捐款、捐物。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介绍,自2005年扩建工程奠基以来,纪念馆收到来自海内外的捐款450万元人民币、捐赠文物7908件。此外,还有1000多人报名参加纪念馆的志愿者活动。

    据了解,在450万元的捐款中,有来自香港和台湾的150万元,其他大多为南京各界所捐。

    “最珍贵的还是文物的捐赠,”朱成山表示,自2005年以来,纪念馆一共接受了7000多件文物,其中很多文物来自海外人士的捐赠。如日本名古屋大东仁7次共捐赠了1000多件文物;日本小学教师松冈环也捐赠了数百件文物。此外,来自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友好人士也向纪念馆捐赠了文物。

    “正是在海内外人士的关心和帮助下,纪念馆扩建工程才得以非常顺利地进行。”朱成山说,“相信扩建后的纪念馆一定会在国际和平交流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所有的展示方式只有一个目的,即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谴责战争罪行,警醒世人珍爱和平。”朱成山表示。(据新华社) 

    石城,立起第19座碑

    12月12日,南京阴雨。雨滴打在玄武湖水里,寒冬湿冷,却也荡漾生机。

    新发现的紫金山脚下太平门附近的侵华日军集体屠杀地及丛葬地,立起一座新的纪念碑。

    70年前,这里1300名中国军民无一幸存

    上午11点,南京市各界人士代表和日本“铭心会”访华团团长松冈环女士及全体团员、旅日华侨中日友好促进会秘书长林伯耀先生等,共同揭碑。

    深褐色碑体显露于世,碑上镌刻的黑色字体凝重。时光如水银泻地,将70年前的那段惨恸的历史重新回放——

    “1937年12月12日,第十六师团三十三联队六中队等侵华日军部队,在南京太平门附近,将约1300名放下武器的中国官兵及无辜的市民集中起来,周围用铁丝网围住,用事先埋好的地雷炸,用机枪扫射,再浇上汽油焚烧。次日,日军复对尸体检查,对濒死者用刺刀补戳致死,太平门集体屠杀中无一中国人幸存。”

    寒风凄凄,白菊依依,慰藉70年前死去的亡灵。随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太平门遇难同胞纪念碑”的新建,南京已建立19座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纪念碑。

    日本教师调查200名老兵,终使历史真相浮出水面

    之所以迟至70年后的今天才建碑,是由于当年日军在太平门制造的这场屠杀暴行中,无一人生还。如果不是日本友好人士的奔走调查,这1300名亡灵可能还会和尸骨一样冤沉地下——战后数十年,日本的一些加害者一直保持沉默,企图掩盖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恶,直到日本铭心会访华团团长松冈环女士等人不畏艰辛进行调查,这段悲惨的历史才得以重见天日。

    12日,松冈环女士也来到了揭碑现场。这位日本大阪府松原市松原小学校一名普通教师,两个儿子的母亲,近20年间40多次来到中国,坚持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求证。

    她说:“1997年10月开始,我们日本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60周年全国联络会在日本东京、名古屋、大阪、广岛等6个城市开设了南京大屠杀情报热线,走访200多个当年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本老兵,通过原日军士兵证言、有关阵中日记及种种资料,为南京大屠杀研究提供了实证,清晰地表明了这样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和铁的事实。”

    松冈环女士对记者回忆走访老兵调查证言的细节,“1998年8月,我们从日本老兵德田一太郎那里听到这样的证言:‘我们在太平门炸死数百名中国人,有男有女,用汽油浇上去,点火焚烧,再仔细检查,对活着的人刺刀刺死……’后来,我们又从老兵西田太雄得到证言:‘我们在原来城门的那一边又挖了很大的鸿沟,把被屠杀的中国人埋了起来’……”

    对此,松冈环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日本右翼分子对她发起了攻击和威胁。“我经常接到谩骂的电话。在举行证言集会时,右翼分子会拿着高音喇叭,站在会场外叫骂。我家里的门窗都安装成了双层的,平时走路,我三分钟就回头看看有没有人跟踪,这已经成了习惯。”

    立碑为历史护碑为和平

    揭碑仪式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还与南京市第三十四中学签订协议书,由三十四中维护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太平门遇难同胞纪念碑。第三十四中学一名学生代表在现场表示:“光荣的任务,我们将每天对碑进行擦拭。”

    在松冈环看来,立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做错事要勇于承认和改正。对于过去的侵略战争,日本应该勇于认错和反省。我是一名教师,我有责任正确教育下一代。”

    松冈环虔诚地在碑前宣誓:“漂浮在太平门的亡灵,70年前的今天,你们还活在南京。虽然我的调查开始得比较晚,但是通过调查我们让真相公布于世了。我在这里宣誓,一定要把历史真相告诉日本的年轻人,当然,中国人更应该告诉所有后代……”

    旅日华侨中日友好促进会和部分日本友人捐建了纪念碑,林伯耀说:“今天站在太平门的这块土地上,我的心在颤抖,历史不该也不能忘记,我们拜祭死者,为的是1300名亡灵得以安息,更是为杜绝历史的悲剧重新上演。”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19座碑是历史的记录,我们的后人会看到并记住历史。但是,我们也应该把这些碑,看成是呼唤永久和平的声音。”记者 沈峥嵘

    新证  423页日记定格日军暴行

    12日,南京鼓楼医院对外公布了一件南京大屠杀新史料——美籍鲍恩典医生1937-1941年在医院工作时的423页日记,其中详细记有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对放下武器的战俘和平民百姓犯下的烧杀奸淫罪行。该日记此前从未被公开过。这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增添了新的证据。

    2006年3月和2007年8月,南京鼓楼医院为筹建院史纪念馆,专门派人两次赴美国收集史料。在美国纳什维尔的一家教会档案馆里,医院工作人员发现了曾在该院工作过的鲍恩典女士的名字,之后通过有关方面联系到鲍恩典女士的侄子瑞恩。整理鲍恩典的遗物时无意中发现了这本尘封60多年的珍贵日记。此前,她的家人并不知道日记内容以及与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的关联。

    记者12日看到,这本用老式打字机打印出的、已经泛黄的厚厚日记内,大量记载了鲍恩典女士亲眼目睹的日军攻陷南京后对守城军民长达6个星期的虐杀暴行。现在,鲍恩典日记摆放在南京鼓楼医院历史纪念馆中展出。

    鲍恩典女士1896年出生于美国马里兰州的巴尔地摩,1919年10月来到中国,就职于南京鼓楼医院(原金陵大学鼓楼医院),任医院检验室主任和医学院检验室讲师。1937年12月日本攻占南京时,大多数医院员工撤离,但她和其他3位美国医生留了下来,通过外交力量积极参与国际安全区救治伤员和难民的活动,并担任医院总监、医院图书保管员及医院会计和医院食堂主管。她与其他外籍人员一道,拯救了一大批遇难平民、伤兵和妇女儿童的生命,得到了民国政府嘉奖的采玉勋章和南京市民的称赞,被救难民代表还特地赠送给鲍恩典一面“慈善为怀”的绸缎锦旗。

    1941年,当日本人接管了鼓楼医院后,鲍恩典女士离开了她工作了23年的医院,于同年10月8日回国,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工作。1976年逝世于美国巴尔地摩。鲍恩典女士一生未婚,她最后的日子是在侄子瑞恩家度过的。 (刘宁春 仲崇山)

    纪念碑前:泪四行 菊花香

    12日,特地来宁参加南京大屠杀太平门遇难同胞纪念碑落成仪式的日本友人平松正子,在3分钟的默哀过后,表情凝重,目色肃穆,脸上闪烁着晶莹的泪珠。

    “真不知道他们(侵华日军)为什么这么残忍,难道他们自己没有亲人吗?”平松正子接受采访时,记者意外地发现,她可以讲流利的中文!“我是在大学学习的中文。”她说。

    平松正子第三次来南京,明天还将参加新馆的开馆典礼。“最早是1983年来南京,后来是1986年,学校组织我们来中国,参观了平顶山、卢沟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我们都照了照片。”

    正说着,突然来了一位老人,老人对平松正子说:“我要跟你说说话。”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八旬老人竟然说起日语:“手表”、“名片”。“那个时候我在惠民小学读书,日本人来了之后就叫我们学日文,所以还记得一点简单的单词,到现在还没有忘记。”

    老人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向远松,今年80岁,他对平松正子说:“当年,日本人杀害了我的妈妈、哥哥还有四叔,我的妈妈死得最惨,她是被炸弹炸了后,活活烧死的。我的哥哥是个麻子,我以为日本人嫌弃他得过天花会放过他,没想到还是没放过他,当年我十岁,我爬到死人堆里去找我哥哥……”对着眼前这位并不知姓名的日本老太太,向远松回忆起了当年惨痛的历史,不知不觉,老泪纵横。

    “我能理解你的心情,当年日本确实给中国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们真的很对不起中国人。”听了向远松的述说,71岁的平松正子也已泪流满面。

    “又快要到12月13号了,每年这个时候,我都特别想念亲人。我的心里面是痛的,但是对像你们这样的日本人民,我们还是很友好的。”向远松抹着泪水说,“你能听得懂吗?”

    “我能理解你的心情,我们真的很对不起中国人,我代表他们向你们道歉。”平松正子直点头,微微鞠躬,“日本一部分人不承认(南京大屠杀历史),是不对的。我们要告诉他们,特别是日本的年轻人,希望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希望世界和平……”

    “是啊,战争太残酷了,做错了就要认错,希望我们一衣带水的两国人民能友好,世代友好下去。”向远松和平松正子道别,普通的身影,走到南京的大街上,淹没在人群里。

    而平松正子望着他的背影,久久地没有将眼神收回去。

    此时,身后的南京第19座碑静立。碑文静默无声,菊花在寒冷的秋风中摇曳着,似乎也发出淡淡清香。(记者沈峥嵘)

 
 
 相关链接
· 南京大屠杀不容置疑|用纪念开拓未来|10时鸣警报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永远教科书
· 南京采取措施确保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骸“安全”
·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完成扩建对公众开放
· 600多位外国友人悼念南京大屠杀同胞遇难70周年
· 南京再次发现一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骸 共19具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