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心理援助在行动--中科院心理所科技救灾工作纪实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6月13日   来源:中科院网站

    面对5·12这场突如其来、给灾区人民造成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大地震,全国上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崇高精神,以极大的热忱投身于抗震救灾斗争之中,谱写了一篇篇面对灾难、患难与共、人间真情遍布的壮丽诗篇。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就是这场战斗中的一个特别的群体。

    根据中国科学院党组“创新为民,科技救灾”的要求及部署,凭着深厚的研究积累和高度的责任感,地震发生以来,心理所始终战斗在“科技救灾”斗争的第一线,充分体现了国立科研机构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勇挑重担,发挥学科优势,创新为民、科技救灾的精神风貌。

    一、反应迅速,部署及时

    此次大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罕见的一场重大灾难,由于发生突然,危害大且影响广泛,使受灾人群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引起人们严重的恐慌情绪。面对灾难,心理所在第一时间迅速作出反应,展开心理救援行动。

    地震发生当晚,心理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张侃研究员迅即完成了《关于四川汶川抗震救灾工作的心理学建议》,提请党和政府关注灾害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和社会问题,表达了心理学和心理所在抗震救灾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次日上午该建议迅速被中科院报送中办、国办,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为加强对全所抗震救灾工作的领导,心理所迅速成立了以张侃所长为组长,以副所长张建新、傅小兰、党委副书记李安林和相关业务骨干为成员的“心理援助行动领导小组”,全面部署了心理援救工作,制定了具体的工作计划和行动方案,明确了研究所在抗震救灾工作中的主要任务。

    为使全所同志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来,研究所及时召开了抗震救灾动员大会,向全所同志发出“紧急行动起来,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倡议,要求全所同志坚决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增强抗震救灾意识,增强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积极投身于这场战斗之中;要求党、团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各级干部发挥表率作用,各群众组织要围绕抗震救灾开展工作。会后,许多同志纷纷请缨,要求到灾区开展心理救援工作。

    二、多角度入手,全方位开展科技救灾工作

    心理所是国家唯一的心理学综合性研究机构。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开展心理援助,既是心理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党和人民的热切期望。心理所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肩负的责任,坚持“一手抓抗灾,一手抓发展”的方针,组织、带领全所同志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1、发挥媒体优势,广泛普及灾后心理知识

    为及时向灾区民众以及救援人员提供心理援助,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帮助人们尽快地摆脱灾难带来的心理阴影,在心理所“心理援助行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借助各种媒体的优势,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康复自助技术和心理援助知识。利用广播媒体,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每天播报一次;利用电视媒体,与央视青少年中心开展合作,先后接受CCTV-1、CCTV-2、CCTV-10、CCTV-12、中国教育电视台、BTV-3、BTV-7、北京公共频道等的采访;利用网络媒体,在心理所主页、中国心理学会主页、中国心理援助网、中科院网、人民网、新华网、千龙网等上发布心理自助和援助的知识;利用平面媒体,如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文汇报、科学时报、北京晚报等进行宣传和报道。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中国科学院外的37家媒体对心理所的专家进行了采访和报道。此外,组织专家紧急撰写和编辑出版了《灾后心理援助100问》、《灾后心理自助手册》(公众、救援官兵、救助者和亲子4类)、《震后心理援助志愿者手册》和《献给孩子们》漫画书等材料,无偿捐助给灾区。

    通过高频率、连续性的宣传和报道,使灾区人民和救援人员在较短时间里获得了相关的灾后心理援救知识和技术,为灾区民众和救援人员的心理康复和援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奔赴灾区,积极开展心理援助

    地震发生后,心理所在第一时间里首批派出了两名有丰富心理咨询经验的专家奔赴灾区,了解灾区民众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与当地政府建立联系,适时开展心理援助和培训。根据先遣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心理所迅速完善了具体的心理援助计划,并随后派出了9批专家、共156人次深入灾区,实施心理援助。

    截至5月底,心理所专家的足迹已遍及北川、绵阳、绵竹、安县、都江堰、彭州等地,救助人群达4.5万余人,涵盖灾民、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医护人员、政府救援人员、志愿者及各类灾区人群;向遭受地震影响的当地群众发送心理危机干预科普知识宣传单10万份,培训灾区心理援助志愿者1000余人,对受灾人群实施了27次团体干预,对6200多人次进行了个体干预,特别是对创伤严重的个体进行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此外,为了防止对灾区民众造成二次心理伤害,在对灾区民众进行心理援助的同时,引导媒体关注在与灾区民众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对中央电视台青少中心20余名记者、主持人、编导和节目制作人进行了心理知识培训;在与灾区儿童有关的“六一”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对出席节目现场的灾区儿童和老师进行全程跟踪和陪同,为节目的制作提供咨询和建议,参与了中央电视台青少中心主办的126位灾区儿童参与的“六一晚会”、海南电视台主办的89位灾区儿童和16位灾区教师参与的“爱心呵护,阳光行动”节目的制作,等等。

    3、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心理援助的可持续性

    为了保证前方力量的补给,给灾区民众提供可持续性的心理援救,心理所迅速启动志愿者培训,并建立了人员轮换机制,做好救援人员储备。一方面,由心理所和心理学会发起,在京内招募志愿者,对其进行集中培训。已经在京内先后招募了两批志愿者,举办了两期志愿者“灾难后心理救援”培训,培训人数达250人。另一方面,与有关企业和基金会联合,在京外举办志愿者培训,目前已经在深圳举办了一期“志愿者强化培训”,培训人数达300多人。这些培训使志愿者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了灾后心理援助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性强的干预方法,可随时增援灾区,投入心理救援工作。

    4、整合灾区心理援助力量,统一行动和指挥

    灾后,国内外先后有50多支心理援助队伍前往灾区,他们独立作战,缺少沟通和统一指挥,作用难以充分发挥。鉴于此,心理所“心理援助行动领导小组”组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张侃研究员先后两次亲赴灾区,与科技部、四川省科技厅和中科院成都分院共同制定了《四川省抗震救灾“安置安心”心理援助计划》,整合了灾区心理救援队伍,统一协调灾区心理援助工作,使其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

    5、发挥科学思想库作用,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

    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心理所时刻不忘自己作为国立研究机构所肩负的科学使命,紧紧围绕灾后心理援助和社会稳定等问题,根据援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组织专家向中央和地方政府上报重大政策建议。已经向中央政府上报了《对全面开展灾后心理安抚工作的建议》、《关于在抗震救灾安置阶段关注灾民情绪稳定的紧急建议》、《灾后孤残儿童抚育和发展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启动心理评估机制》和《对灾区儿童宣传报道和节目制作的紧急建议》4项建议;向四川省政府提交了《5·12四川地震灾区心理救灾综合方案》和《关于立即展开“安置安心”心理援救行动的建议》2项建议,为党和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6、着眼长远,系统开展心理援助工作

    根据国际上震后心理援助的经验和心理创伤的原理和规律,灾后心理创伤后效时间长,心理援助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此,心理所对援助工作作出周密安排,将救灾与科研两方面的工作紧密结合,使其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联合国内心理学界的力量,积极组织专家展开文献调研和研讨,准备项目建议书和申请书,就灾害心理学和心理援助等问题,展开理论探讨和追踪研究,以探求更为有效的心理援助方法和技术,为实际应用提供支撑。已经向科技部、基金委、科学院等提交了《地震灾害的心理分析与援助》、《汶川地震灾区心理援助应急研究》等多项重大和应急项目申请书,旨在推动我国对灾后心理干预的全方位的科学研究;向中科院提交的应急项目《受灾人群的心理反应及管理对策》已获批准。

    为了更加科学、规范、有效和持续地对汶川地震提供心理援助,帮助灾民重拾信心,再建家园,将心理援助工作推向深入,把灾后民众的心理康复工作落到实处,心理所与中国心理学会一起制定了《汶川大地震心理援助二十年行动纲要》。拟在绵阳、德阳、都江堰等受灾地区建立10个长期的“心理援助站”,对受灾群众进行长期的心理援助,力争最大限度地降低和缓解灾后心理障碍的发生。该项工作得到了四川省和有关团体、企业的高度重视。6月1日和2日,绵竹工作站和北川工作站相继挂牌开展工作,这标志着心理援助工作已由无序的自由状态过渡到由政府主导的有序状态,由短期的片段的心理支持过渡到长期而系统的心理援助和心理干预阶段。工作站的建立,创立了灾后心理援助模式,必将对众多心理援助工作者和单位起着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此外,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围绕科技救灾,果断调整研究所的科研布局,成立了“危机干预中心”,把实施心理援助工作作为心理所的一项长期和重要的任务。

    三、着力发挥政治核心、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齐心协力,共克时艰

    在这次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面前,全所党员和党组织紧紧团结在所党委和所务会周围,认真履行职责,有效发挥了政治核心、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为夺取抗震救灾工作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领导干部身先士卒,靠前指挥

    为加强对科技救灾工作的领导,研究所建立了所级领导分赴一线指挥的机制。张侃所长本计划于5月20日赴美国访问,已经办好了签证和机票。为了组织、部署和指挥全所的心理援救工作,果断取消了出访,地震发生第五天,即随白春礼常务副院长深入灾区,了解和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并在余震不断的灾区度过了他59岁的生日;三天后,再次赴灾区指挥整个灾区的心理援救工作。之后,党委副书记、副所长李安林奔赴灾区,与大家共同奋战;紧接着副所长傅小兰也赶往灾区,负责协调建设心理援助工作站;不久,副所长张建新也将赶赴灾区,具体指导心理援助站的建设与工作。领导同志的带头行动,对全体同志起到有力的鼓舞作用。

    2、健全党的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为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保证科技救灾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研究所成立了“赴灾区心理援助小分队”临时党支部,任命心理健康院重点实验室支部书记、小分队队长王文忠同志为临时党支部书记。在科技救灾工作中,临时党支部很好地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坚持组织生活制度,要求在灾区工作的党员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用实际行动接受党组织的考验,团结带领大家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并启动了火线入党程序。目前,已有1名表现突出的同志被批准火线入党。

    3、党员干部带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地震发生20多天来,许多党员、干部不畏艰险,勇挑重担,顽强拼搏,走在抗震救灾的最前线,很好地发挥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心理健康院重点实验室党支部书记、“赴灾区心理援助小分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发展与教育心理专家王文忠博士,在灾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里,向党委提出申请,志愿赴灾区开展心理援助。王博士与另外一名同伴承担着党委的重托,作为心理所的第一批先遣队,在第一时间里深入灾区,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了解情况,与政府取得联系,为心理所随后心理援助工作的开展收集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积累了经验。

    “心理援助行动领导小组”成员、心理所科研业务处处长、儿童心理教育专家刘正奎博士,在心理援救整个活动的具体组织和实施过程中表现突出。为了全身心投入抗震救灾心理援助工作中,他将爱人和5个月大的孩子送回老家,自己夜以继日,连续奋战,发高烧仍坚持工作;由于他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出色的组织管理能力,吸引了许多团体、企业和媒体加盟心理援助,为抗震救灾提供所需资源。

    正是有了这样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干部和优秀心理学家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使得大家紧紧地团结在研究所的周围,尽己所长,帮助灾区人民共克时艰。也正是有了这支英勇善战的队伍,使得心理所在科技救灾中的作用得到了心理学界的公认。

    在地震灾难面前,心理所勇挑重担,迅速反应,及时部署,依靠党组织,发挥学科优势,全面深入地开展心理援助工作,效果明显,很好地发挥了国家队的作用。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党组在抗震救灾阶段工作总结里这样评价心理所:“领导最重视、反应最迅速、工作最深入、投入力量最大、持续时间最长……”

    经过前一阶段的工作,我们深切体会到:做好科技救灾工作一是要始终高举“实施‘安置安心’心理援助计划”这面旗帜,这是“创新为民、科技救灾”的具体体现;二是要做事不作秀,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政府、民众真心的信任和支持;三是要在中国科学院党组的领导下,紧紧依靠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和当地政府,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科技救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重心逐步转向安置受灾群众和重建家园,心理学的主要任务也逐渐由应急期的“心理救援”转向常态化的“心理援助”。下一步,心理所将以各个心理援助工作站为平台,针对受灾人群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援助工作,为科技救灾、帮助灾区民众重建心灵家园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链接
· 中科院研究员已实现以中青年为主 半数不足45岁
· 中科院、工程院院士为珠三角大气污染防治"支招"
· 曹健林代表科技部参加中科院物理所八十周年所庆
· 中科院物理所喜庆80华诞 学界泰斗等齐集一堂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