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2008年中国沙产业十大先进单位、先进人物公布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8月28日   来源:林业局网站

中国沙产业十大先进企事业单位

    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

    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是我国首家利用生物质直燃的发电公司。公司利用沙生灌木具有的优异燃烧特性,结合内蒙古沙区荒漠化治理中大面积亟待平茬的沙生灌木资源,全部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技术装备,进行生物质直燃发电。生物直燃发电项目已达到减排温室气体的“黄金标准”。经联合国指定的独立第三方认证,该项目每年碳减排量为25.6万吨。

    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是我国首家大规模建设生物质原料林自有基地的生物质电厂。热电厂投产后,每年可消耗沙柳20万吨,带动治理荒漠20万亩。该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原料林基地+农牧户”的经营模式,形成了生物质种植、管护、平茬、储运、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为社会提供了近5000个就业岗位,仅收购原料一项,每年就能为农牧民增收5000多万元。

    卓越的成绩让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获得了“2007年中国生态建设十大贡献企业”、“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众多荣誉。

    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有限公司

    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把发展生态产业、为农牧脱贫致富找出路,作为“二次创业”的主攻目标。

    1998年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成立了东达纸业,在我国每年高级包装纸缺口高达400万吨的情况下,东达纸业采取新工艺,将沙柳变成高级箱板纸原料,一期工程年生产能力就达到了10万吨高强瓦楞纸,变废为宝,沙柳由“次小薪柴”变为上等的工业造纸原料,完全实现沙柳就地转化利用。随着对造纸原材料需求量的增大,公司和农牧民签订合作协议,沿库布齐沙漠带大规模种植沙柳,现年产量可达到40万吨以上,产值近8000万元,人均增收1000余元。沙柳种植后的可观回报,坚定了农牧民种植沙柳的信心,近几年,沙柳种植面积成倍增长。

    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在大力发展沙柳产业过程中,还同时启动了沙柳产业化环保生态扶贫项目。该项目辐射了库布齐沙漠周边地区近300万亩沙柳基地,建设养殖区70个。该沙产业项目带动了鄂尔多斯市3个旗20多个乡镇近12万农牧民,人均年增收2000多元。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实现了沙区生态与产业同步发展的目标。

    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

    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是1995年在杭锦旗盐厂的基础上组建的。从最初为了救活大漠阻隔的盐海子盐厂,经过3年的艰苦奋战,修建穿沙公路被动治沙,到如今,10多年来,亿利人在库尔其沙漠成功打造了一个沙漠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了以沙漠甘草为主的中药加工产业和沙漠观光旅游产业。该集团逆向拉动了荒漠化防治,实现了“工业反哺农业,产业反哺治沙”的新局面。

    在这个产业链中,有5条纵贯大漠的穿沙公路,累计全长235公里,有长达200公里的保护黄河的护河林草带,有数百万亩的绿化成果,有蜚声国内外的“库布其沙漠公园”,有安居乐业的牧民新村,有生机盎然的几百万亩甘草基地……

    截至目前,亿利资源集团治理库布其沙漠共投资4亿多元,治理沙漠面积300万亩,控制面积1200万亩,分别占杭锦旗内库布其沙漠总面积的10%和43%。

    10年鏖战,亿利人摸索出一套科学的治沙“秘笈”,创造了“锁住四周、渗透腹部、以路划区、分块治理、技术支撑、产业拉动”的“路、电、水、讯、网、绿”的一体化防沙治沙方法,成为企业治沙的典范。

    广东金沙纬地生态技术有限公司

    广东金沙纬地生态技术有限公司于1998年自主研发了“人工植被技术”。该技术是将农作物秸秆、杂草、树枝叶、人畜禽粪便等农林废弃物、城市污水处理后的淤泥、经无害化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等作为主要原料,再加上其他配料加工成为人工植被基质层。当该基质层覆盖在沙地上时,就可以利用其湿化、腐化、渗透作用以及植被与地表之间的水分循环系统,来改善地表结构、增加地表湿度、促进土壤发育,为沙区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

    与传统治沙方式相比,“人工植被技术”具有“四不一化”的特点,即不需要灌溉、不需要耕犁、不用施肥、不用护理,而且他们的“多功能沙漠植被建造机”也是目前唯一能在沙漠里进行机械化作业的大型机械。

    广东金沙纬地生态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人工植被技术”和“多功能沙漠植被建造机”都属国内外首创的先进技术成果,“人工植被技术”先后通过并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鉴定、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发明专利、美国发明专利,“多功能沙漠植被建造机”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公司利用先进技术在甘肃、河北、内蒙古和美国建立的试验示范基地,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人类防沙治沙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是1996年6月由原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兰州沙漠研究所、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整合后成立的。

    50多年来,该研究所经过几代科学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创建了沙漠与沙漠化、风沙物理与沙漠环境、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等我国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领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针对干旱沙区特点的研究体系,使我国沙漠研究始终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19世纪50年代,沙坡头站的科研人员坚持无灌溉条件下生物固沙的科学思想,经过顽强探索,终于在包兰铁路沙坡头段建立起了领先世界水平的铁路防护体系,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沙漠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在治理科尔沁沙地中,奈曼沙漠化研究站的科研人员进行了小生物圈模式的探讨和研究,建立了从户到组再到村,从村到乡再到全旗的示范推广模式,取得经济效益20多亿元。

    19世纪80年代,该研究所开始举办多起针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沙漠与沙漠化培训班。同时,沙坡头站还承担了联合国UNDP培训项目,奈曼站和临泽站也多次举办农牧民培训班。这些培训班为世界培养治沙技术人才、为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

    作为我国组建最早的省级固沙造林科研单位——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从1952年成立至今,已取得科研成果75项,其中49项获国家、省、市级奖励。

    其中,樟子松沙荒造林技术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章古台樟子松固沙造林开创了沙地植松的先例,并在1986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现已在我国北方14个省区推广600多万亩;1983年选育的抗旱耐寒优良阔叶树种彰武小钻杨,已发展成为辽西北地区的主要用材防护造林树种;1990年选育出了抗逆速生的针叶树咱彰武松,其综合生长指标比樟子松快20%;培育出的既能固沙又能生产食用松籽和优质木材的异砧红松,2005年通过省级成果鉴定;2008年审定通过了生长速度比普通樟子松快30%以上的樟子松优系GS1和GS2,丰富了沙区优良物种资源。

    通过10余年的攻关,2000年研究出了樟子松人工林衰退的原因,相应制订出科学营造、合理经营的生态调整措施。如今的章古台地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樟子松种苗基地,年产各类苗木2亿多株,产值9000多万元,苗木收入已占当地农民总收入的50%,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

    1962年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后,几代务林人发扬塞罕坝精神,矢志不移地同土地沙化进行了40多年的抗争。截至目前,累计治理和消灭沙荒面积90余万亩,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不足19万亩增加到11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1.4%提高到77.1%,植被盖度达95%以上;林木总蓄积量由33.56万立方米增加到928万立方米;年可吸收二氧化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4万吨。

    40多年来,塞罕坝林场在防治土地沙漠化方面累计投入科研经费400余万元,完成科研课题58项,编写技术专著3部。从内蒙古、东北等地引进的先锋乔木树种,结合乡土灌木树种,组装出适应坝上不同立地条件的造林模式,成功地治理了林场内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丘。

    塞罕坝林场在沙区上营造的百万亩林海,先后被批建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塞罕坝森林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木材生产、森林旅游、种苗花卉三大支柱产业。年接待游客达30多万人次,多年来直接向国家交纳税费8000多万元,为当地群众创造劳务和增加旅游收入3亿多元,已成为京津周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龙头。

    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工、贸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6家子公司、1所研究院和5大生产基地。2007年,该公司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首批36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单位之一;2008年7月,又被评为全国首批91家创新型企业之一。

    早在20多年前,仁创科技集团创始人就已开始对沙漠中风积沙进行研究,20多年来已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形成了科研成果70多项、已授权专利30项、专有技术40多项、国家级奖励3项、省部级奖励4项。

    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出的生泰砂基秀水砖,带来了生态建材行业的一场改革;通过发明“破坏水的界面张力”的透水原理及环保型、高强度的粘结剂及免烧结成型工艺,首创以沙漠中风积沙为原料进行生产。该项成果的推广应用,达到了就地雨污分流、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美化人居环境的效果。通过技术创新,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使沙源变为资源,实现以沙治水的用沙治沙方式,为解决“沙漠化、水资源短缺、能源枯竭”三大难题提供了崭新的途径。

    青海柴达木高科技药业有限公司

    青海柴达木高科技药业有限公司是以研制开发林产品为主的民营企业,公司紧紧抓住退耕还草等有利机遇,大力发展种植和养殖业。同时,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沙地土地资源和水源,在市区周边建立了枸杞、菊芋等中藏药种植基地,探索出了经济林种植、林草间作和林药间作等模式。走出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林业沙产业化发展之路。目前,公司下属的种植基地共种植枸杞6000亩,年产枸杞干果16万公斤,种植菊芋4000亩。每年有600户农户共1万余人次从中受益,人均年收入增加1200元,占年人均纯收入的50%。

    近几年来,青海柴达木高科技药业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通心舒胶囊和“卓玛丹”系列等20余种林产品已远销国内26个省(市、区),创新研发的枸杞降糖饼干生产线也已开始投产,产品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随着该公司的迅速崛起,他们治理荒漠化进程也在逐渐加快,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明显好转,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吸纳下岗失业职工300余人,枸杞基地每年吸纳农村劳动力1万人次,极大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为农户找到了新致富门路。

    内蒙古天兰科技治沙产业有限公司

    内蒙古天兰科技治沙产业有限公司依托国家西部开发产业政策,依靠科技创新,在内蒙古沙化、荒漠化地区逐步开展科技治沙和产业开发等工作。

    针对鄂尔多斯高原地区土地沙化、荒漠化现状,该公司把遏制沙化扩展趋势作为中心工作。通过购买和土地入股等方式,将获得的180万亩沙化土地根据土地沙化程度与植被状况等实际情况,合理进行人工造林和封沙育草。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现已种植甘草等中药材100万亩,生态经济林80万亩。

    2007年,该公司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政府进行全面合作,全面开展“5532”生态建设工程项目(5年时间种植沙柳500万亩,3年时间种植甘草20万亩)。项目以乔、灌、草相结合的建设原则,因地制宜,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科学的规划使项目建设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同时,该公司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利用林业新技术,大大提高了沙柳和甘草产量。截至目前,公司已投资近4000万元,种植沙柳30多万亩,甘草近6万亩。通过1年的建设,内蒙古天兰科技治沙产业有限公司已科学治理近40万亩沙化土地,惠及多达?200多户农牧民,平均每户年增收1.35万元~1.5万元。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链接
· 总政表彰全军青年工作先进单位优秀青年工作干部
· 公安部表彰湖南消防部队抗冰救灾先进单位和个人
· 解放军四总部表彰抗震救灾斗争中先进单位和个人
· 银监会表彰07年度小企业金融服务先进单位和个人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