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改革开放30年重庆市工业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10月24日   来源:重庆市人民政府

    改革开放以来,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重庆市先后作出了"七个一批"、"三大基础"、"5444"发展战略、建设开放型制造业高地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立市、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促进了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1978年到2007年,重庆市工业经济发展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果。

    改革开放30年来,重庆市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27.9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572亿元,是1978年的55.3倍;工业产值由1978年的64.34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5343亿元,是1978年的83倍。仅是直辖十年,重庆工业经济总量就翻了两番。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全市步入工业化阶段,二、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达88.3%。工业企业个数由1978年的1.15万户增加到2007年8.9万户,是1978年的7.74倍。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07年末,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372户。所有制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到2007年末,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31.6%,外资企业产值占17.4%,民营企业占51%。工业经济实现利税由1978年的11.93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502.6亿元,是1978年的42.1倍;劳动生产率达由1978年的6764元/人年增加到12.8万元/人年,是1978年的19倍。目前,工业经济的发展进入历史上最快最好时期,呈现出产、销、效同步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运行态势。

    该市工业企业职工收入大幅增长,就业人数由1978年的95.1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202万人,是1978年的2.12倍;城镇经济单位职工收入由1978年的632元/年人增加到2007年的2.4万元/年人,是1978年的38倍。同时,逐步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职工普遍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覆盖面逐年提高。

    30年来,重庆市工业支柱产业逐步形成,汽车摩托车产业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装备制造业新的增长点正在形成,材料产业发展迅猛,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蓄势待发,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新的突破。该市主要工业产品与1978年相比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原煤产量由1429万吨增长到4204万吨,增长2.94倍;天然气产量由0.09亿立方米增长到71.11亿立方米,增长790倍;发电量由29.6亿千瓦时增长到325.22千瓦时,增长11倍;铝材由1.47万吨增长到81.13万吨,增长55倍;水泥由96.14万吨增长到2820万吨,增长29倍;汽车由0.16万辆增长到100.3万辆,增长627倍。摩托车由无到800万辆。技术创新投入从主要依靠政府转变为企业成为投入的绝对主体,企业从配角到主体、从被动到主动、从配合科研院所开发到主导引导产品研发方向,成为了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十五"以来,新产品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0以上,2007年,全市工业新产品产值达1314亿元,是197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9倍;新产品产值率高达30.4%,为全国前位,西部第一。

    重庆市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果。截至2007年末,全市历年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264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共有93家落户重庆),合同外资金额99.4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1.87亿美元。其中,全市工业累计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172个,实际利用外资19.23亿美元,占全市的55%。特色工业园区发展迅猛,形成了一批产业集聚度高、特色鲜明、规模效益显著的特色工业园区,构建了国家级开发区、市级工业园区产业布局,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重庆市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节能减排,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淘汰落后生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污染治理、循环经济试点等工作,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突出抓好主城区环境污染安全隐患重点企业搬迁等工作,累计完成主城区环境污染安全隐患重点企业搬迁43户;关闭落后产能2249家;完成了电镀、造纸、碳酸锶、锰等高污染行业的整治工作,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相关链接
· 改革开放30年重庆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得到逐步完善
· 改革开放30年重庆城市功能渐完善城市品质得提升
· 改革开放30年"第一"纪事:重庆试验统筹城乡改革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