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气象局:粮食主产省份气象部门防灾减灾工程探秘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10月27日   来源:气象局网站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官员及学者密集调研河南、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等几大粮食主产区。密集调研的背后,一份关乎粮食安全的战略规划——《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呼之欲出。

    在规划正式出台前,各粮食主产省正积极争取把地方的增产计划,纳入国家总体规划中。与此同时,各粮食主产省气象部门再出重手,积极推进建立和完善支撑粮食安全的气象防灾减灾设施建设长效机制,为全国实现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目标提供气象保障。

    “目前粮食增产可提升的空间越来越小,通过气象防灾减灾工程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灾害给粮食增产带来的损失,对粮食增产无疑更具科学、现实意义。”《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气象调研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茂松表示。

    记者翻阅河南、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这几个省的粮食增产气象防灾减灾工程规划时发现,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程、气候区划工程和人工影响天气工程等成为粮食生产气象保障工程中的重点工程。

    构建防灾减灾工程 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据悉,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千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3%~6%,造成粮食减产100亿公斤至200亿公斤。而实施粮食增产规划的粮食主产省多处于我国气象灾害频发的地区,虽然农业科技发展较快,但是农业靠天吃饭的总体局面仍然没有改变,暴雨洪涝、低温冷害、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频发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较为明显。

    目前,这些省份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较为薄弱。如,气象监测站网稀疏,对中小尺度天气的监测能力不足;土壤墒情的监测取土烘干耗时长、监测密度不足、监测质量不高、监测布局不均衡;气象预报预测能力不适应农业增产需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能力较弱,尤其是信息如何传到农民手中仍是制约灾害性信息发布的瓶颈。

    但未来几年,各个粮食主产省农业气象监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将得到解决。据记者了解,河南、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等省气象部门,围绕粮食生产全过程,已经重点规划了地面综合气象监测站网、农区生态气象监测站网、风廓线雷达监测站网、遥感探测站网等农业气象监测站网的布局,旨在充分利用气象条件优势,为合理安排粮食生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特别是多种农业气象监测站网的形成,将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的5天以上中期天气预报能力及转折性天气预报能力的提高,对农业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和防范极为有利。

    与此同时,各个粮食主产省将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防灾减灾队伍建设,并依托现有的气象预报、警报、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扩建信息收集、传输渠道及与之配套的业务系统,建立起权威、畅通、有效的农业情报、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形成覆盖粮食主产区无缝隙的预警信息综合发布系统,全力解决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

    江西省气象局副局长魏丽表示,新的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程的实施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减轻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达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更加及时准确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预报,更加迅捷高效的农业气象服务信息传递,更加科学得当的农业气象服务信息使用,必将促进农业生产效益提高。

    充分挖掘气候资源 开展精细化气候区划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各粮食主产省气候变化同全球、全国的趋势基本一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旱涝灾害呈增多趋势,旱涝风险显著增大。如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趋利避害,适时调整气候区划,以适应现代农业和粮食安全的需要是一个新课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近日联合发布的题为《气候变化与中国粮食安全》的报告称,气候变化将影响我国的粮食供需平衡,20年后将导致粮食缺口。按照目前的趋势,全国平均温度升高2.5℃~3℃,将导致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产量持续下降。

    据悉,目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等技术,积极开展农业气候区划和论证已经成为各粮食主产省气象部门常态工作,且已经为农业开发项目论证、新品种引进、基地选择、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如此,各粮食主产省气象部门的农业气候区划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有气象专家表示,只要管理措施得当,充分挖掘增产的气候潜力,粮食单产提高还有很大的空间。

    为大力提高粮食生产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扩大种粮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各粮食主产省气象部门将对不同作物品种搭配、种植制度等气候资源开展精细化区划。与此同时,针对气候变化的事实,各粮食主产省气象部门还将滚动开展气候变化的预测预估,提出各地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开展种植制度调整方案、品种搭配、新品种引进、作物布局、生物灾害防御等气候变化的科学决策服务。

    探索人工影响天气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据了解,在几个粮食主产省中,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区域和季节性干旱缺水严重限制粮食的增产增收。仅以吉林省为例,尽管国务院已经原则上通过了《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但吉林省平均水资源总量却仅为399亿立方米。

    如何解决粮食主产省水资源匮乏这一顽症呢?吉林省气象局副局长孙力告诉记者,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对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意义重大,通过开发空中云水资源,提高水资源时、空配置能力,可有效缓解水资源匮乏对农业的影响,确保粮食增产目标的实现。

    江西省发改委副主任叶柏青在向《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气象调研组汇报江西省粮食生产情况时表示,气象部门在为农服务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尤其是人工影响天气工程为推动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据悉,吉林、黑龙江、河南、江西、安徽五省气象部门将以现有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为依托,采用先进技术和手段,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建设空中云水资源立体开发作业工程。

    该工程的实施将建成由天基、空基、地基等手段组成的密度适宜、布局合理、自动化程度高的人工增雨特种综合观测系统,提高对人工增雨作业条件的监测预警能力,实现人工增雨作业条件的全天候、多要素、高时空分辨率的连续监测;建成人工增雨作业条件预警预报工程,提高人工增雨作业条件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建成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发布工程,提高作业信息传输能力和作业效率。

    此前,诸多粮食问题研究专家表示,如果没有土地,天不下雨,没有人愿种粮食,再多的投入,再大的潜力对于粮食增产都无济于事,都将是空谈。而气象部门实施的人工影响天气工程正是解决“天不下雨”这一难题的良策之一。(邓志华 马旭清)

 
 
 相关链接
· 气象局加大防雷减灾工作力度 防灾减灾成效显著
· 福建在全省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 安徽省已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
· 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重视生命线工程的防灾减灾能力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