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报告之二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08日   来源:统计局网站

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二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里,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物质生产匮乏,经济建设资金短缺,与世界经济交往的范围狭窄。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乱时期,中国进入了“闭关锁国”状态,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虽然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中美、中日建交,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也得到了恢复,新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经济交流有所发展,但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仍未开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此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转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一)对外开放从局部地区向全国逐步推进,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对外开放经过先试验后推广,逐步形成了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的分步骤、多层次、逐步开放的格局。

 

  1979715,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和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给以更多的自主权,充分发挥两省的优越条件,扩大对外贸易。1980年,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导示范基地,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航船正式扬帆起程。

 

  1984 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 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 年,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初,又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全部对外开放;同年4月,设立海南省,并兴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1990 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政策。

 

  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推进,逐步由沿海向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延伸,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格局基本形成。1991 年,开放满洲里、丹东、绥芬河、珲春4 个北部口岸。1992 年,开放重庆、岳阳、武汉、九江、芜湖5 个沿江城市和三峡库区;同时,开放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石家庄4 个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开放黑河、二连浩特、伊宁、塔城、博乐、瑞丽、畹町、河口、凭祥、兴东等沿边城市,鼓励沿边城市发展边境贸易和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开放太原、合肥、南昌、郑州、长沙、成都、贵阳、西安、兰州、西宁、银川等11 个内陆省会城市。2000 年,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到广大西部地区。

 

  2001 12 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我国的对外开放由有限范围、地域、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在法律框架下的制度性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市场,转变为我国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双向开放市场;由被动地接受国际经贸规则的开放,转变为主动参与制定国际经贸规则的开放;由只能依靠双边磋商机制协调经贸关系的开放,转变为双边、多边机制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的开放。

 

  (二)对外开放从商品贸易向投资和服务贸易领域推进,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取得积极成果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逐步深入,服务领域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以旅游、运输服务为基础,以通讯、保险、金融、计算机信息服务、咨询和广告等新兴服务贸易为增长点的服务贸易全面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服务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对外贸易区域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对外开放层次不断深化

 

  改革开放以来,在试办经济特区,逐步开放沿海城市和沿江、沿边贸易的同时,积极开辟贸易区域,先后办起了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多种形式的贸易区域,实行特殊贸易政策,对扩大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提升对外贸易管理水平、拓展开放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国共有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4个边境经济合作区。2008年,54个国家级开发区创造地区生产总值占同期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1%,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8.5%,出口总额占14.4%,进口总额占15.9%,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占全国的20%以上。

 

  二、货物贸易规模由小到大逐年扩大,增速由慢到快实现快速增长,贸易总量跃居世界第三位

 

  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里,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小、贸易伙伴少、贸易方式和外贸商品单一。建国初期,主要是通过对前苏联、东欧和亚洲等几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货物贸易。之后,中国加强了与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和经济贸易往来。在此期间,中国的出口贸易主要以对外援助为主。同时,通过中国银行在香港、澳门吸收外币存款和在对外贸易中使用延期付款的方式,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了我国经济建设急需的技术设备。70年代,伴随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的恢复,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全面建交,对外货物贸易伙伴迅速增多,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外贸商品日益丰富,贸易结构逐步改善。

 

  (一)对外贸易规模连上新台阶,居世界位次迅速提升。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是参与国际经济交往的重要渠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提高,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迅速提升。

 

  进出口贸易连上新台阶。195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仅为11.3亿美元,1973年突破百亿美元,1978年为206.4亿美元。1988年突破了千亿美元,之后贸易总额增长不断加快。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增长迅速,连上新台阶,这一阶段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快的时期。2001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突破5000亿美元,2004年突破1万亿美元,2007年又一举突破2万亿美元。

 

  200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5616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23倍。其中,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长到14285亿美元,增长146倍;进口总额从108.9亿美元增长到11331亿美元,增长103倍。1979-2008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7.4%,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8.1%,进口年均增长16.7%

 

1  1978-2008年我国进出口情况

 

  进出口贸易对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1978年,进出口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7%2008年达到59.8%,提高了50.1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率由1978年的-5.4%提高到2007年的19.7%。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极大地缓解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外汇资金,使我国从一个外汇极度紧缺的国家跃升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自1994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顺差,且规模不断扩大。1995年顺差突破100亿美元,2005年突破了1000亿美元,2007年再次突破2000亿美元,2008年贸易顺差达到2955亿美元。与此同时,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在1990年、1996年、2006年依次突破百亿美元、千亿美元、万亿美元大关的基础上,2008年达到19460亿美元,为我国经济建设积累了宝贵资金。进出口贸易成为我国税收的重要来源,增加了国家财力,2008年我国关税和进口环节税9161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16.9%。此外,通过稳步进口能源、资源性产品有效地缓解了国内资源供应瓶颈,通过不断扩大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促进了国内技术进步,对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  1978-200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及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

 

 

3  1978-2008年外汇储备及贸易顺差

 

  对外贸易居世界位次大幅提高。对外贸易促进了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居世界贸易的位次迅速提升。1978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仅为0.8%,在世界贸易中居第29位。2004年,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跃升到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德国,之后一直稳居该位次。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提高到7.9%;其中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8.9%,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6.9%。新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

 

 

4  我国货物贸易占世界比重及位次

 

  (二)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出口商品以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为主。为优化出口结构,我国实行了一系列工业制成品优先的出口产业政策,对工业制成品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附加价值比较高的产品以及有利于带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总体竞争力的产品给予出口优惠政策。为增强出口商品竞争力,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相继提出了“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以及“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的思路和要求。这些政策和战略的实施,对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开放质量、促进我国不断走向世界经济舞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需要,我国不断完善进口结构,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成套设备和先进技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保持了快速增长。中国正在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产品结构逐步完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我国外贸主打产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了两个重要转变。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至90 年代初,我国完成了出口商品结构的第一个转变,即由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向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出口商品中80%以上是初级产品。1978年,初级产品出口占我国出口的53.5%,工业制成品出口占46.5%1990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比重转变为25.6%74.4%,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大幅提高。2008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进一步转变为5.4%94.6%,工业制成品成为中国出口贸易的主打产品。

 

 

5  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及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现了从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向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产品为主的转变。197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6.5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8%1990年机电产品出口111亿美元,占17.9%1995年以来,机电产品出口连续保持我国第一大出口商品地位。2008年,机电产品出口822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7.6%1999年,我国开始实施“科技兴贸”战略,自此之后高科技产品出口贸易快速发展,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大幅提高。2008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15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811%提高到29.1%。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明显,2007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已位居世界第二。1979-2008年,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26.8%,比同期全部货物贸易出口年均增速高8.7个百分点。出口市场结构也逐步走向多元化,目前机电产品出口已覆盖2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出口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我国进口商品的结构也在悄然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也逐渐成为我国进口的主要商品。2008年机电产品进口由1980年的56.5亿美元增加到5387亿美元,占全国进口总额的比重由28.2%提高到47.5%;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由1998年的292亿美元增加到3419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比重由20.8%提高到30.2%。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的快速增长,不仅弥补了国内经济建设资源和技术的不足,也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创造了条件。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新中国成为世界重要制造业基地。改革开放初期,一般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在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等资源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基础上,加工贸易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通过发展“两头在外”的轻纺和机电、电子等产业的加工贸易,我国出口市场不断扩大、国际竞争力大幅增强、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步伐不断加快,新中国逐渐发展为制造大国,“中国制造”已经遍布世界各地。

 

  1978年,广东省签订了第一份来料加工协议,我国加工贸易开始起步。1981年,加工贸易为26.4亿美元,仅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1995年,加工贸易出口比重首次超过一般贸易,并保持了快速增长。2008年,加工贸易增加到10536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到41.1%。其中,加工贸易出口由1981年的11.31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675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5.1%提高到47.3%;进口由15亿美元增加到3784亿美元,占进口总额比重由6.8%提高到33.4%1982-2008年,加工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长24.8%,高于同期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8.6个百分点;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增长26.7%,比同期出口总额年均增速高10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口年均增长22.7%,比同期进口总额年均增速高7个百分点。

 

 

6  加工贸易进出口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贸易逐步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制品为主转变为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贸易结构,对改善进出口商品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工贸易也逐渐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重要渠道,对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化生产起到积极作用。

 

  (三)贸易伙伴日益多元化,参与国际经济交往不断深入。建国初期,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伙伴是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1951年,我国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占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为53%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提出了“市场多元化”战略。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明显成效。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美国、加拿大、欧洲、非洲各国的外贸交往日益扩大、逐步深入。我国的贸易伙伴已由1978年的40多个发展到目前达220多个,贸易市场多元化的格局逐步形成。美国、欧盟、日本三大经济体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合作伙伴,我国与东盟、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往来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三、服务贸易从无到有,多种方式、内容丰富、覆盖较广的服务贸易格局已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前,我国除了对外援建项目和少数外国友人来华旅游外,基本上没有对外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大力发展对外货物贸易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外服务贸易,发展国际旅游,开展国际间经济、科技以及学术文化等合作与交流,既向世界宣传了中国,把中国元素推向了世界,也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改变了城乡居民的思想观念、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尤其是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中,对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做出了广泛而深入的承诺,涵盖了《服务贸易总协定》12个服务大类中的10个,涉及总共160个小类中的100个,占服务部门总数的62.5%。当前,基本形成了以旅游、运输服务为基础,以通讯、保险、金融、计算机信息服务、咨询和广告等新兴服务贸易为增长点的服务贸易全面发展格局,服务贸易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居世界位次大幅提高。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982年的仅44亿美元上升到3045亿美元;占我国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9.4%上升到10.6%;服务贸易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由0.6%提高到4.2%;居世界位次由第34位上升至第5位。其中,出口由1982年的25亿美元增加到1465亿美元,居世界第5位;进口由19亿美元增加到1580亿美元,居世界第5

 

 

7  服务贸易进出口情况

 

  我国服务贸易增长快于世界平均水平。1983-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7.7%,比同期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9.0%)高8.7个百分点。其中,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21.3%,比世界服务贸易总额增速(11.0%)高10.3个百分点。

 

8  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及世界服务贸易增长情况

 

  (二)贸易结构逐步优化,高附加值服务行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以旅游、运输、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为主,传统服务贸易出口占比达80%以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出口显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在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2008年,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额由1997年仅0.84亿美元增加到62.5亿美元,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由0.3%提高到4.3%;咨询服务出口由3.5亿美元增加到181.4亿美元,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4%提高到12.4%。而传统的运输和旅游业两大行业出口额占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由1982年的79%降至54.1%

 

9  运输、旅游和咨询出口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

 

  (三)国际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取得长足发展。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里,我国的国际旅游业规模小,除了探亲外几乎没有出国旅游;来华旅游人数也非常少,国内接待外宾的宾馆和饭店都实施严格限制和审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敞开国门,积极发展餐饮旅游业,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大幅度提高,在此基础上,大力挖掘旅游资源,积极吸引外国游客,来华旅游人数逐年增多,客源更加广泛,营业收入不断提高。

 

  2008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从1978年的180.9万人次增加到13003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从2.6亿美元增加到408亿美元。过夜旅游者人数居世界位次由1980年的第18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4位;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居世界位次由1980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5位。

 

10  国际旅游情况

 

  居民出境旅游也保持快速发展。2008年,国内居民出境人数由1993年的374万人次增加到4584万人次,居世界位次由1995年的第17位提高到2007年的第6位。国际旅游外汇支出由199537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333亿美元,占世界比重由0.8%提高到3.6%

 

  (四)积极开展教育和文化等国际交流。改革开放以来,在积极开拓国际经济交往的同时,我国一直致力于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学术和文化等领域的国际交流。通过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我国不仅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了大量高科技人才、引入了先进的理念,也将中国元素推向世界,让世界各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

 

  教育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领域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主要向国外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单向需求转为世界各国与我国之间的双向需求、合作共赢,世界各国对中国教育合作需求也从学习语言转向学生交流、科研合作等更多元化的层次。中国在各国留学生的比重中名列前茅,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非常欢迎的、努力争取的生源输出国。1978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仅有860人,2008年已经达到17.98万人;其中学成回国的由248人增长到6.93万人。1978-2008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139.2万人。同时,中国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留学目的地国家,来华留学人数快速增长。2008年,来华留学人数由1978年仅1000人左右增加到来自189个国家和地区共22.3万人。目前,我国已经和世界18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40多个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和交流关系,设立了18个双边教育工作磋商机制,签署并正在执行的双边和多边教育合作协议达到154个。

 

11  出国留学人员数

 

  文化交流已经成为让世界各国了解中国、宣传中国的重要渠道。建国初期,我国主要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及亚非拉友好国家,在文学、艺术、图书、博物馆等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和深入,文化交流平台不断拓展,交流方式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提升。目前,我国已经与多个国家建立了政府间文化交往,“中法文化年”、“中俄国家年”、“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等一系列大型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参与。积极推进文化走出去,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出口的种类日益增多,已经培育推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知名文化品牌。

 

  四、利用外资规模和水平大幅度提高,“走出去”战略顺利实施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基本没有利用外资,也没有企业海外投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敞开大门吸引外资,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既为经济建设积累了宝贵的资金,促进我国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提升了综合竞争实力。2000年,“引进来”战略实施20年之后,在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并初步具备了主动参与全球化分工的能力的基础上,我国实施了“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通过采取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等多种方式走出国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一)利用外资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利用外资方式日益丰富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利用外资以对外借款,特别是政府贷款为主,且总体上呈现出数量扩张的特征,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为主的外商投资格局。总体上看,利用外资规模较小,质量较低;总量少,单位项目投资量小。1983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22.6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9.2亿美元;1990年,实际使用外资102.9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4.9亿美元。

 

  20世纪90年代,中央确定了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吸收外资进入高速发展时期。1992-2000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3233亿美元,年均利用外资金额达到359亿美元,是1986-1991年的10倍多。2000年末,外商投资企业由1980年的仅7户增加到20.3万户。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外商投资规模迅速扩大。2007年末,外商投资企业达到28.6万户;2001-2008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5043亿美元,年均630亿美元。其中,2008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952.5亿美元,比1983年增长41倍;外商直接投资924亿美元,增长99.4倍;外商直接投资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3年的0.3%提高到2.1%

 

  1979-2008年,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498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8526亿美元。且自1992年以来我国一直为世界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07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居世界第6位。截至2008年底,已有来自世界的211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在华投资。

 

  投资产业结构得到很大改善,外商投资的重点由一般制造业发展到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近几年外商投资于研发中心、集成电路、计算机和通信产品等高技术项目明显增加,商业、外贸、电信、金融、保险等服务业逐渐成为外商投资的新热点。

 

  投资形式更加多样化,由以绿地投资为主逐步发展为绿地投资、并购投资和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截止到2007年底,外国投资者共并购2.18万户中国境内企业的股份,占外商投资企业实有总户数的7.6%

 

 

12  外商直接投资金额

 

  (二)利用外资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显著

 

  外商投资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带动产业技术进步、扩大出口、提供就业和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008年,占全国企业总数3%左右的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工业产值占全国的29.7%,实现出口额占全国的55.3%,进口额占54.7%,缴纳税收占全国的21%,直接吸纳就业4500万人。

 

  吸收外资加速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技术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体。通过吸收外资,我国引进了一大批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填补了国内部分高新技术领域的空白,促进了国内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在全国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新产品开发经费和产值中,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从2002年的32.6%33.1%61.3%,提高到2006年的44.2%45.4%72.1%。目前,我国已设立各种形式的外商投资研发中心超过1200家,研发的层次在由低向高快速提升,从事基础研发的研发中心越来越多。

 

  (三)对外直接投资从无到有,对外投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只有少数国有企业主要是贸易企业走出国门,开办代表处或设立企业。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3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9亿美元,2008年上升到407亿美元,2004-2008年年均增长69.6%。目前,国内7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超过1万家。

 

  对外投资形式逐步多样化,由单一的绿地投资向跨国并购、参股、境外上市等多种方式扩展,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2003-2007年,通过跨国并购实现对外投资约220亿美元,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量的1/3

 

  对外投资领域不断拓宽,对外投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资源、电讯及石油化工等行业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主要领域,金融业也成为继采掘业、制造业和商务服务业之后又一对外投资的重要领域。一批境外研发中心、工业产业集聚区逐步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对外投资使我国企业不断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通过国际化经营,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国际竞争力得到极大增强。2008年,我国有35家企业进入美国《财富》杂志全球企业500强。

 

  (四)对外经济合作范围不断扩大,竞争力逐步增强

 

  对外经济合作是“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内容,对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扩大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起到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之前,对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建项目是我国参与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形式,我国先后向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坦桑尼亚等几十个国家提供了成套项目援助。1976年,我国的对外承包劳务队伍第一次走向国际舞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数量逐年增多,工程规模不断扩大,涉及的领域逐年拓展。自1995年起,我国开展了对外设计咨询服务,对外经济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同时,在总结长期与第三世界国家合作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对援外工作进行了一系列合理调整和改革,援助方式更加灵活,援助项目更加务实,提高了成套项目和技术援助比重。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已经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电力、冶金、石化、轨道交通和电子通讯等资金技术密集行业成为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主要领域,其经济效益已经占到对外经济合作总营业额的一半。

 

  1979年我国签订对外经济合作合同数仅36份,1989年为3100份,2008年增加至16.4万份;1979年合同金额仅0.5亿美元,1989年为22.1亿美元,2008年达到1130亿美元。其中,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由1979年的0.33亿美元增加至2008年的1046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由0.18亿美元增加到75.6亿美元。对外经济合作实现经济效益快速增长。2008年,对外经济合作完成营业额由198916.9亿美元增加到651.2亿美元,其中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由14.8亿美元增加到566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由2亿美元增加到80.6亿美元。我国已经从改革开放之初仅有几家企业发展成为一支由1000多家企业组成的门类比较齐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队伍。2007年,我国有49家企业入选美国《工程新闻杂志》(ENR)全球最大承包商225强,14家跻身百强。

 

  特别是,通过对外经济合作我国换取了国内短缺的资源,实现了资源来源的多样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境外资源合作已涵盖油气、固体矿产、农业、林业、渔业等众多领域,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资源能源长期合作关系。

 

 

13 1989-2008年对外经济合作完成营业额

 

  五、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组织,面向世界互利共赢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30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我国与国际组织的交往很少。70年代初,随着中美、中日建交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的恢复,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有所转变,中国的国际交往有所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积极倡导和推动次区域经济合作和自由贸易,为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认真履行大国义务,面向世界,互利共赢,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的声音日益被国际组织和世人所关注,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声望不断提高。

 

  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19804月和5月,我国分别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多年来,中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一直保持广泛而富有成效的合作,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新中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体制中的影响力逐步扩大,也为世界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是新中国进一步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战略决策,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新中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加快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中国积极兑现“入世”承诺,不断扩大市场开放,积极参与多边谈判,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广泛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认真履行负责任的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我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实现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积极参与了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亚欧会议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等区域性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积极组织开展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区域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我国与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由贸易区,涵盖了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与东盟签署并实施了自贸区货物和服务贸易协议,促进了“10+1”、“10+3”机制的深化。自由贸易区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式、新起点,以及与其他国家实现互利共赢的新平台。

 

  对外开放为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力和活力,新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显著提高,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新中国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展望未来,推进对外开放的任务仍十分繁重。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和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按照十七大确定的对外开放的路线方针,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性经济体系,不断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之一

 
 
 相关链接
·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国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 新中国成立60年教育科技事业发展回眸
· 经典中国·辉煌60年:中国的人口政策功在千秋
· 新中国成立60年:60年经济版图变迁演绎强国梦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