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新中国60年天津迈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新时代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22日   来源:天津日报

    60年辉煌篇章,60载城乡巨变。在天津市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工业发展又好又快的今天,城市与乡村的距离也从未如此之近。从渤海之滨到繁华的市区,从大项目现场到田野乡村,处处可见城乡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展互动的生动画面。历史走到一个新的起点,城乡“二元结构”的阻隔之门已经打开,天津市进入了一个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时代。

    60年的厚积薄发,3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天津市坚持“好”字为先、快速发展打下的坚实基础,让天津这座城市更加有实力、有能力对城乡二元结构的破解给出漂亮的答案。

    1986年,天津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针,“三农”发展“短板”开始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市九次党代会以来,天津市又提出了滨海新区龙头带动、中心城区全面提升、各区县加快发展的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战略,将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列为今后一个时期天津市发展的三个重要战略之一。2007年8月6日,市委、市政府召开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制定了新农村建设的20条实施意见。在统筹发展这一基本思路的引导下,《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总体战略,打破规划上的二元结构,把区县域规划、镇村总体规划纳入全市总体规划体系内。

    近年来,天津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方针,以“多予”为重点,先后制定、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性文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扶持“三农”的政策体系。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要求,不断提高财政支农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形成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三农”延伸、公共服务向“三农”覆盖的局面。

    在全市一盘棋的大格局中,城市与农村在彼此融合、相互渗透、优势互补中焕发出巨大活力,在一系列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招法中实现了1+1>2的倍增效应。

    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促进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迈进。从2007年开始,津郊每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0万亩,一年的建设量相当于过去十几年的总和,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目前,8个农业示范园区、31个养殖科技园区以及6个滨海农业科技园区全面开工,进一步提升了天津市农业现代化水平。为促进设施农业迅速发展,市财政对郊区新建标准化设施种植园区给予专项补贴,最高每亩补助达7000元,此外,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合作银行、渤海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投入设施农业建设,为津郊现代农业提供资金支持。在津郊农村,已出现了一批蔬菜、蘑菇、花卉生产设施聚集区,比传统农业增收3至10倍。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为郊区经济构筑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以乡镇企业为主的郊区工业得到迅猛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撑,成为天津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贸出口的生力军。近年来,天津市以构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为目标,先后启动495个区县重大项目,这些项目注重协调发展,呈现出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投资效益好、辐射作用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特点,总投资近4000亿元,项目竣工投产后可新增年销售收入8000余亿元,新增利税900亿元。2005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逐年加大对郊区工业的扶持力度,设立了郊区工业技术改造专项扶持资金和乡镇工业区专项扶持资金,每年至少拨款1亿元,用于补贴技改和基础设施贷款贴息。来自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2008年郊区工业企业共有3.86万家,上缴税金148亿元,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8980元,分别比1978年的0.07万家、0.85亿元、520元增长了55倍、174倍和36倍。30年来,农村星罗棋布的工商企业,已先后吸纳100多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实现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让更多农民住进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小城镇和新社区。从2006年起,天津市每年安排专项资金8000万元支持小城镇建设,重点用于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天津市通过城中村改造、撤村建居、中心村聚集、宅基地换房等多种模式,形成新城、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等5个层次紧密关联的现代城镇体系框架。在新社区建设的同时,加大周边道路、污水及垃圾处理、商贸、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仅今年天津市用于小城镇建设的资金就达到440亿元,向小镇转移农村人口18万人,从2006年到明年,农村将有110万人变成城市人。到年底,郊区城市化率将达到58%,比1978年提高43个百分点。城市化的推进促进了城镇经济规模的扩大,一批新城、中心镇成为发展优势明显、带动功能突出、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心,镇域经济比重占区县的75%左右。

    进一步完善民计民生,力推城乡保障“无差别”。近年来,天津市逐渐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障、特困救助等方面建立起长效机制。为了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让广大农民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天津市打破城乡卫生发展二元结构,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由市及区县财政投资3亿元加大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的改造、建设力度。今年启动建设8个区(县)级医院,三年内确保实现每个涉农区县都有一所三级医院。由政府买单实现18项免费卫生服务进社区,广大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为减轻广大农民医疗负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参合农民达到368万人,参合率高达99.02%,人均筹资标准达到144元,农民每年只需交纳40元就可享受全年的医疗保障。从明年1月1日开始,天津市在全国率先实现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在参保范围、个人缴费、政府补贴和待遇方面享受统一标准。由政府每年出资7亿元,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障统筹,在原农村居民只享受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增加财政补贴的基础养老金,与原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办法相比,在缴费金额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养老金水平提高了近60%。(记者 张立平) 

 
 
 相关链接
· 山东省连续5年实现城乡年新增就业“双过百万”
· 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城乡市场从紧缺走向繁荣
· 图表:60年来中国城乡市场从紧缺走向繁荣
· 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城乡市场从紧缺走向繁荣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城镇供水设施改造技术指南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浙江联动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