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贾治邦: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12月22日   来源:林业局网站

发展现代林业 建设生态文明 推动科学发展
——贾治邦局长在中央党校全体学员大会上的报告
(2009年10月9日)

    我向大家汇报三个问题:一是新时期林业的新地位新使命,二是我国林业建设的成就和发展思路,三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情况。

    一、关于新时期林业的新地位新使命

    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对生态危机、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课题,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全社会对林业的需求不断增长,林业的功能和内涵不断拓展,人们对林业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林业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林业承担的任务越来越艰巨,林业肩负的责任越来越重大。

    今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对林业地位作出了“四个地位”的精辟概括,明确指出,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回良玉副总理对新时期林业的“四大使命”进行了科学分析,明确指出,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这“四个地位”和“四大使命”,是我们党对林业认识的最新成果,是新形势下中央对林业工作提出的最新要求。中央为什么把林业摆到如此重要的地位,这是由林业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具有多种功能的基础产业决定的。

    (一)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部门。林业既是挖坑栽树的部门,也是生态建设的主体部门。根据国家赋予的职能和任务,林业部门承担着建设和保护“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的重要职能,即: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维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在“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中,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起着主导和决定的作用。荒漠化主要是因为森林植被不断遭受破坏而造成的,生物多样性主要是依赖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而存在的。生物地理学家把森林生态系统喻为“地球之肺”,把湿地生态系统喻为“地球之肾”,把荒漠生态系统喻为地球一种很难医治的病,把生物多样性喻为“地球的免疫系统”。特别是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是陆地上两大最主要的生态系统,是地球生态平衡的主要调节器,在调节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地圈动态平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能量与物质交换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对保持陆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起着中枢和杠杆作用。“林是山之衣、水之源”。长期以来,由于对“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特别是对森林、湿地的严重破坏,已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危机。

    一是土地沙化。由于森林植被的减少,全球荒漠化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1/4,而且还在以每年5万~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导致人类生存空间逐渐缩小,110个国家、9亿人口受到危害。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共有沙化土地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18.1%,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心腹之患。

    二是淡水减少。由于森林锐减和湿地退化,已形成了世界性的水荒。科学家测算,1万公顷森林可蓄水量相当于1000万立方米的水库库容。尤其是,湿地是淡水的主要载体,我国湿地维持着约2.7万亿吨淡水,占全国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的96%。因为森林和湿地的大量消失,导致了全球60%的陆地淡水资源不足,10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1/3的人口生活在中度或重度缺水环境之中。

    三是物种灭绝。森林和湿地是巨大的物种基因库。森林的破坏和湿地的减少,伴随而来的是大量物种的消亡。据专家测算,由于森林的大量减少和其他种种因素,现在物种的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有许多物种在人类还未认识之前,就携带着它们特有的基因从地球上消失了,而它们对人类的价值很可能是难以估量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基因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物种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

    如,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稻培育出的杂交水稻,使我国的水稻产量成倍增加,为解决我国13亿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对一个国家和全人类都是重大的损失。

    四是文明消失。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的古黄河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都是由于森林和湿地的消失而衰落或转移的。早在100年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就深刻地指出:“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了,但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正因此成为荒芜的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人类历史上,因破坏森林、湿地导致国家衰亡、文明消失的事例屡见不鲜。这已在国际社会形成了共识。2000年,联合国已向全人类发出了严重警告:全球的森林已减少了50%,难以支撑人类文明大厦。世界自然基金会最新发布的《地球生命报告》进一步指出,“全球金融危机是无法与即将崩溃的生态危机相比的,人类每年消耗掉的自然资源要多于地球本身再生资源的30%,其结果是每年的生态债务高达4万亿至4.5万亿美元”。“如果到2030年情况依然如此,维持人类生计将需要两个地球”。

    实践证明,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无论损害和破坏哪一个系统,都会影响地球的生态平衡,影响地球的健康长寿,危及人类的生存根基。只有建设和保护好这些生态系统,维护和发展好生物多样性,人类才能永远地在地球这一美丽的共同家园里繁衍生息、发展进步。

    林业既是生产物质产品的部门,也是生产生态产品的部门。物质产品、生态产品和文化产品是支撑现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三大类产品。林业不仅可以生产出经济建设所必需的物质产品,而且能够生产大量的生态产品。它是怎样生产生态产品的呢?我们种一棵树,保护一片湿地,就相当于建了一个工厂,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物种基因,减少噪音,减轻光辐射等等,湿地也可以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还可以净化水质。据科学家测算,森林提供了人类生存60%的氧气,维护了全球陆地90%的生物物种;优质森林生态系统可减少土壤冲刷量的90%,可降低风速60%~80%,可吸收35%~75%的太阳辐射,可使空气湿度增加15%~20%。科学家断言,假如森林从地球上消失,陆地90%的生物将灭绝,全球90%的淡水将白白流入大海,生物固氮将减少90%,生物放氧将减少60%,同时将伴生许多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人类将无法生存。

    维系人的生命不仅要有吃的、穿的、住的等物质产品,而且也离不开氧气、水、适宜的生境等生态产品。据科学家研究,人的寿命主要受遗传圈、社会圈和自然圈的影响,其中遗传因素占20%左右,其他取决于社会圈和自然圈。社会圈影响人的喜怒哀乐,会给人带来压抑、忧郁等问题。自然圈可以愉悦人的心情,舒缓人的压力,消除忧郁和压抑,森林还能释放出大量的负氧离子,像保健品一样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改善人体呼吸和血液循环,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据科学研究,在人的视野中,绿色达到25%以上时,能消除眼睛和心理的疲劳,使人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得到释放,居民每周进入森林绿地休闲的次数越多,其心理压力指数就越低。社会圈中的人,如果感到精神压抑,就可以到自然圈中呼吸新鲜空气,释放心理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四川的九寨沟因为森林丰富,1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一般超过1万个,高的达到8万个,而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时,负氧离子含量也只有1000多个,天安门广场的负氧离子只有400多个。我国四川彭山、广西巴马、湖北钟祥之所以成为长寿之乡,其共同特点就是森林覆盖率高,空气中的负氧离子丰富,形成了天然的氧吧。

    总之,林业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既是经济建设的重要部门,又是生态建设的主体部门;既是生产物质产品的部门,又是生产生态产品的部门。林业部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确立的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努力把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奉献给社会和人们。

    (二)发展林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和挑战。众所周知,全球气候变化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形成了温室效应而导致的。应对气候变化,最根本的措施就是要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

    从一定意义上讲,森林是固态的碳,是地球碳循环的重要载体,是维持空气碳平衡的重要杠杆,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全球森林对碳的吸收和储量占全球每年大气和地表碳流动量的90%。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贮存下来,这个过程国际上把它叫作碳汇。科学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的蓄积量,平均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专家测算,一座20万千瓦机组的煤炭发电厂每年约排放87.78万吨二氧化碳,可被48万亩人工林吸收;一架波音777飞机从北京到上海来回旅程约4个小时,按一天一个来回算,一年约排放2.8万吨二氧化碳,可被1.5万亩人工林吸收;一辆奥迪A4汽车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20.2吨,可被11亩人工林吸收。

    森林既是碳汇,又是碳源。增加森林资源就能增加碳吸收,破坏和减少森林就会增加碳排放。据联合国《2000年全球环境展望》公布的数据,全球森林已从76亿公顷减少到38亿公顷,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少了一半。据专家研究,林地转化为农地10年后,土壤有机碳平均下降30.3%。目前,全球毁林引起的碳排放从1850年的每年3亿吨,增加到20世纪80年代末每年20多亿吨,占同期人类活动碳排放的23%~27%,使其成为仅次于化石燃料的碳排放源。

    正是深刻认识到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京都议定书》规定了两条主要减排途径:一是工业直接减排,即通过工业减产或技术改造直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二是通过森林碳汇来进行间接减排,充分发挥森林的固碳功能。森林固碳由于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好,已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据目前的国际市场价格,新造林固定一吨二氧化碳的价格约为2.8美元~5美元。现在,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森林减排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碳排放大国。国际能源署称,到2010年,我国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为了应对气候变暖,我国制定了“十一五”期间污染气体排放减少10%的目标,对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这是非常必要的。但这种减排措施投入大、成本高,还将影响经济发展、影响就业。据测算,如果将煤的使用比重降低1个百分点,尽管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减少0.74%,但同时会造成GDP下降0.64%,居民福利降低0.6%,减少470多万个就业岗位。当前,我国要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抢占制高点,必须全力打好“森林碳汇”这张牌。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全球森林资源的最新评估,我国人工林面积8亿亩,居世界第一。我国人工林年均增量占全球人工林年均增量的53.2%。在全球森林资源继续呈减少趋势的情况下,亚太地区森林面积之所以出现了净增长,主要就是由于中国森林资源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其他国家森林资源减少的结果。这说明,我国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独特贡献。对这一点,我们要积极主张,大力宣传。2007年,胡锦涛主席在第15次APEC会议上提出了“建立亚太森林恢复和可持续管理网络”的重要倡议并承诺到2010年中国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0%,被誉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方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2009年9月22日至23日,在联合国举行的气候变化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又提出了增加森林碳汇等建议,并承诺到2020年中国要增加森林面积4000万公顷,增加森林蓄积量13亿立方米,再次赢得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国际舆论称,胡锦涛的减排承诺赢得世界掌声,中国让全球气候谈判出现了转机。CNN当天报道说,中国计划增加的4000万公顷森林,相当于挪威的国土面积。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说:“其他地方的很多人并不知道,近两年来,中国每年植的树是全世界其他地区加起来的2.5倍”,“我认为中国的表率作用令人印象深刻”。这期间,我代表中国政府出席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关于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碳排放高级别会议,提出了我国的主张,展示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负责任的积极态度。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加快林业发展,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在气候变化外交舞台的话语权,具有战略意义。

    (三)林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力所在。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也是绿色经济的一种形态。它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目前,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潮流。从美国、德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到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都推出了一系列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和举措。我国要抢占未来国际经济竞争制高点,就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坚定不移地走发展低碳经济之路。要看到,低碳经济的理念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要求,在本质上和内涵上是一致的,与我国现有政策体系是相符合的。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约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政策措施,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应对气候变化作贡献。

    森林作为一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功能,是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力所在。第一,木材、钢铁、水泥是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世界公认的三大传统原材料。和钢材、水泥相比,木材是绿色的、环保的、可降解的原材料,用木材代替钢材和水泥,单位能耗可从800降到100,可以减少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对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十分重大。我国是木材消耗大国,供需矛盾十分突出。2007年我国进口林产品折合原木达到1.55亿立方米,占全国年木材消费量的一半左右。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木材需求量还将大幅度增加。而全球保护森林资源的呼声日益高涨,许多国家开始限制原木出口,维护木材安全已成为我国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我们必须逐步改变大量依靠进口木材的局面,立足国内43亿亩林地来解决我国的木材供应问题,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可靠的木材保障。第二,森林是一种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战略性能源资源,而且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的特点。森林生物质能源主要是用林木的果实或籽提炼柴油,用木质纤维燃烧发电。在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发展森林生物质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选择。巴西、瑞典、奥地利的生物质能源已分别占到其能源总消耗的29%、25%、10%。我国有种子含油量在40%以上的木本油料树种154种,如麻疯树、文冠果、黄连木等;每年还有可利用枝桠剩余物燃烧发电的能源量约3亿吨,发展森林生物质能源前景十分广阔,对于开发替代能源、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大意义。第三,发展木本粮油不仅能增加碳汇,也是维护国家粮油安全的重要途径。我国木本粮油树种十分丰富,有适宜发展木本粮油的山地1.6亿亩。其中,油茶就是一种我国特有的优良的油料树种,茶油的品质比橄榄油还好。目前,全国食用植物油60%靠进口。如果种植和改造9000万亩高产油茶林,就可年产茶油450万吨,不仅可使我国食用植物油进口量减少50%左右,还可腾出1亿亩种植油菜的耕地来种植粮食,这对于优化经济结构,维护国家粮油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二、关于我国林业建设成就和发展思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林业工作,把加快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放在重要战略位置。毛泽东同志发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邓小平同志倡导了“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再造祖国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和林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我国林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是森林资源明显增长。长期以来,我们坚持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有力促进了森林资源的恢复和增长。

    二是局部生态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平原绿化等重点生态工程,对生态状况脆弱、生态地位突出的重点地区进行集中治理,呈现出森林植被增加、局部生态改善的良好势头。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3.67亿亩、治理沙化土地27.8万平方公里、控制水土流失面积38.6万平方公里,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一倍。通过10年来的有效保护,天然林保护工程有效保护天然林14.3亿亩,减少森林资源消耗4.26亿立方米,工程区森林蓄积净增11.2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增加了5.8个百分点。退耕还林工程造林4.15亿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39亿亩,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2.76亿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3个多百分点,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此外,无林少林的广大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8%,农田林网控制率增加到74%。

    三是防沙治沙明显突破。我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法,出台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按照科学防治、综合防治、依法防治的方针,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治理等工程,沙化土地面积开始缩减,总体上实现了从“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已由上世纪末的年均扩展约3436平方公里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约1283平方公里。陕西、宁夏、内蒙古等过去主要的风沙源沙化危害已明显减轻,有的地方开始再现“塞上江南”、“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好景象。

    四是保护工作明显加强。国家先后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全国累计建立林业自然保护区2006处,总面积18.4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2.8%,有效保护了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大熊猫、朱鹮、扬子鳄、兰科植物等濒危物种种群得到恢复发展。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53处、国家湿地公园38处、国际重要湿地36处,49%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在全球气候变暖,各地森林火灾频发的情况下,我国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下,低于世界1‰的平均水平。

    五是供给能力明显提高。林业产业功能不断拓展,规模显著扩大,结构明显优化。木材生产、木浆造纸、家具制造等木质产业快速发展,干鲜果品、木本粮油、森林旅游、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非木质产业强劲增长,生物质能源、生物制药、生物质材料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60年累计为社会提供木材60多亿立方米,人造板、地板、家具、松香等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经济林、花卉、紫胶、活性炭等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2008年,我国林业产业产值达到1.44万亿元,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719亿美元,已跃升为世界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仍然严重不足,质量依然不高,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仍然非常脆弱,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还很不适应。我国森林覆盖率排在世界第130位。我国自然湿地面积5.43亿亩,仅占国土面积的3.77%,远低于世界16%的平均水平。我国也是世界上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总体上看,生态产品已成为当今社会最短缺的产品之一,生态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生态差距已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之一,生态承载力低与经济高速增长的不协调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到2020年,我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完全可以实现,而解决生态问题、实现生态良好的目标,任务异常艰巨。

    为了加快改变这种状况,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种需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林业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以及新时期林业的新变化、新地位、新使命,我们确立了“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林业工作总体思路。

    发展现代林业是林业工作的总任务,建设生态文明是林业工作的总目标,推动科学发展是林业工作的总要求,三者紧密联系、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我国林业发展总体思路的核心和主题,共同成为林业建设的旗帜和方向。现代林业是科学发展的林业,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其核心内容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全面开发和不断提升林业的多种功能,努力提高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只有发展现代林业,建好林业三大体系,特别是实现生态良好,才能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高级的文明形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追求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崇高目标,也是发展现代林业、促进科学发展的最终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确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对全国提出的根本要求。我们之所以要大力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作出贡献。

    现代林业建设主要有三大目标:一是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就是要建设和保护好“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努力构建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二是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切实加强第一产业,全面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积极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建立起以森林培育、木本油料、木材加工、林下经济、竹藤花卉、森林旅游、生物质能源、林产化工、木雕根艺、野生动物驯养繁育利用等十大产业为支柱的林业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林业对现代化建设的经济贡献率。三是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世界著名生态和社会学家唐纳德•沃斯特指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要渡过这一危机,必须尽可能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的影响。”罗马俱乐部的创始人贝切利指出:“人类创造了技术圈,入侵生物圈,进行过多的榨取,从而破坏了人类自己明天的生活基础。因此,如果我们想自救的话,只有进行文化价值观念的革命。”因此,只有从更深的思想文化层面解决问题,让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生态危机,才能建设好生态文明,推动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就是要普及生态知识,宣传生态典型,增强生态意识,繁荣生态文化,树立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价值观,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全面提升林业对现代文明发展的引领作用。

    林业三大体系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没有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就是无源之水;没有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生态建设就没有活力和动力;没有生态文化的大发展,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就难以树立,人们的生态意识就难以增强,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就没有坚实的思想保障。只有林业三大体系实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建设好现代林业,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三、关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根据林业建设的总体思路,要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创新林业的体制机制,增强林业的发展活力。当前,我们正在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场改革是当前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现代林业建设的主要抓手,已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被农民群众称为“第三次土地改革”。这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要内容是在保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林地承包经营权交给农民,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并享有对林木的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总体目标是: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并通过完善政策、健全服务、规范管理,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逐步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

    党中央、国务院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出重要指示,并深入基层考察指导工作。回良玉副总理也多次到福建、江西、辽宁、云南等地进行调研,召开座谈会,提出了许多具体指导意见。为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去年中央专门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议、政治局会议,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常务会议,制定颁发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今年又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全面部署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项改革的重大意义、主要成效和今后的工作重点。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中央、国务院之所以这么重视这场改革,主要是因为这场改革事关兴林富民、事关农村发展、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林业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重大变革。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重大变革,意义确实很重大。30年前的“包田包产”到户,真正实现了“田有其主”,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不仅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0年后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是要“包山包林”到户,真正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从根本上解决过去长期存在的产权归属不清晰、经营主体不落实、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其实质是农村经营制度改革在林地上的拓展和延伸,必将再次激发亿万农民的创业热情,实现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进一步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第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发展。这场改革既与耕地改革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承包到户的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具有四个非常鲜明的特性。一是具有物权性。物权法明确规定,林地承包经营权为用益物权。林地的原始承包经营权只能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依法享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在承包期内,集体经济组织不得收回或调整农民承包的林地,赋予农民的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都要依法保护和落实。二是具有长期性。2008年中央10号文件明确规定,林地承包期为70年,承包期届满还可继续承包。温家宝总理指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就是长期不变,70年不变更是长久不变。这让农民吃下了长效“定心丸”。三是具有流转性。在不改变林地用途和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对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可采取多种方式流转,依法进行转包、出租。四是具有资本性。农民在改革中分到的林木是一笔可观的森林资产。同时,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还具有资本的功能,可以作为入股、抵押或出资、合作的条件。这是农村土地经营的重大突破,也是农村金融的重大突破,破解了农村发展融资难等问题,带动了金融资本向农村流动。因此,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超越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更深入、更彻底的土地制度改革。

    第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这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生态得保护、农民得实惠,充分体现了发展是第一要义,体现了以人为本,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发展最薄弱的地方是山区,山区农民还没有完全脱贫致富,山区发展潜力在山,希望在林。随着改革的深入,政策的落实,林业产业就会很快发展壮大起来,林地的潜力就会释放出来,从而把山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缩小山区与农区、山区与城镇的差距,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发展。当前,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之一。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可以全面提升林地经营水平,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改善森林资源结构,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全面增强森林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等多种功能,充分发挥森林的经济、生态、社会等多种效益,就可以有效解决我国的生态问题。实践证明,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高度重视林业,大力发展林业,以林业的大发展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第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大家知道,经济发展永恒的动力是消费,当前我们应对金融危机要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的关键是扩大消费。如果消费上不去,投资过快形成的产能就释放不出来,就好像吃进去消化不了又拉不出来,这样会更危险。我们国家扩大消费的潜力在农村,广大农民和部分城市低收入者消费意愿强、倾向高、潜力大,但没有钱消费,购买力低,而高收入者虽然购买力强,但消费倾向低,这就出现了购买能力和消费意愿的错位。当前进行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农民获得了一笔可观的资产,调动了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培育了更多的林业经营主体,对农民就业形成“磁吸效应”,对农民增收形成“倍数效应”。很多返乡农民工通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发展森林旅游等,不仅实现了再就业,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来自林业的收入。不少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地方,已经出现了“一户承包,全家就业”、“城里下岗,山上创业”的局面,实现了“不离乡可就业,不出山能致富”,对应对金融危机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目前,福建、江西、辽宁、浙江、云南5省基本完成了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另有14个省(区、市)改革已全面铺开,其他省(区、市)也正在进行试点。全国已确权到户的林地面积15.1亿亩,占集体林地总面积的59.8%。从各地情况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初步带来了“民富林兴、生态好转”的可喜局面。

    一是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林改前,山林是集体的,“人人都有,人人都没有”,村干部认为是村委会的,随意处置,广大村民既没有经营权,也没有收益权。村民说:“林不归我,我不爱林;利不归我,我不营林;责不连我,我不护林。”林改将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明晰到农户,使农民成了山林的主人,造林育林护林积极性空前高涨,实现了从“要我造林”到“我要造林”的可喜转变,造林面积大幅增加。去冬今春,河南省完成造林749万亩,是前4年的总和。江西省完成造林560万亩,创历史新高。福建省自2003年以来,全省新造林面积连续5年超过200万亩,年均造林面积比林改前翻了一番。

    二是资金等生产要素大量向林区流动。2008年,浙江省各级财政投入林业建设资金350多亿元,还有8600多家非公有制单位投资林业150多亿元,加农民自筹资金等,累计达到600多亿元。近年来,福建省仅南平市社会投入林业的资金就达到83亿元,其中民间资金占到80亿元。同时,金融机构的资金也大量投向林业。全国已有20个省(区、市)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工作,贷款金额达到121亿元。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部门已与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授信金额达到1050亿元。

    三是农民收入明显增加。据对19个省(区、市)林改县的不完全统计,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近5000元,明显高于非林改县。浙江省安吉县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0343元,其中林业收入6500元,为总收入的63%。甘肃省合水县一农民通过租赁林地发展林下经济,2009年到现在大半年间,林下放养生态肉鸡4万只,产出已经达到120多万元。福建省自2003年以来,全省农民人均林业收入年均增长25%,主要林区农民的林业收入已占到总收入的58%。陕西省宁陕县新场乡同心村是出了名的穷地方,林改以来,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农民收入年均增加三成多,老支书李永贵说,林改前村民有四愁:一愁林子没人管,二愁闲着没事干,三愁过年吃白饭,四愁娃儿都成光棍汉。林改后,林子有人管了,林地也挣钱了,打工的往回赶了,小伙也有姑娘对上眼了。吉林省集安市按照“土地管吃饭、林子管赚钱”的思路,引导农民大力推广“水陆空”立体生态经济模式,在池塘边种树、林下种参、林地养蛙、林间养蜂,农民收入成倍增加,许多打工的村民纷纷回乡发展林业产业,青石镇秋皮村一位返乡农民工致富后感慨地说:“家乡林改了,在外面当别人的打工仔,还不如回家当自己的林老板”。

    四是林业产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了森林资源的资产化,为林业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改革后,农民着力发展林下经济、木本油料、林产品精深加工、森林旅游及种苗花卉、干鲜水果等,林业产业发展方兴未艾。福建省林业总产值由2003年的720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324亿元,南平市规模以上林业企业总产值达到45.5亿元,占工业产值的78.7%,同比增长40.4%。浙江省林业总产值达到1457亿元,成为全省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36个县林业产值超过10亿元,6个县超过50亿元。同时,还形成了一批专门帮别人经营林地的新型经营主体,俗称“林保姆”,目前林保姆专业户已达3.58万家。江西省毛竹产量丰富,但是过去由于产权不明晰,税费负担重等因素,农民收入很低,有的农民形象地说:“砍下一根毛竹,得到的只是一双筷子。”林改后,江西竹产业改变了过去以卖原竹、原材料和粗加工产品为主的格局,从竹蔸到竹梢,从竹根到竹叶,基本上实现了综合利用,提高了毛竹的附加值。竹产品加工产值近3年来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全省固定资产在5000万元到1亿元之间的竹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40多家。

    五是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集体林地四至界限不明、权属不清,关系错综复杂、民间纠纷不断。林改中,各地坚持依法决策、民主决策,认真踏查界限,认真排查纠纷,以群众满不满意为标准,大量的林权纠纷得到化解。据对19个省(区、市)的统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已解决各类山林纠纷57万多起,调处率为83.8%,有效消除了农村大量不稳定因素。改革后农民专注于山林经营,农村各种社会矛盾明显减少,许多“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一些“上访村”变成了“稳定村”。福建省永安市桂溪村改革前,80%的农村劳动力无所事事,聚众赌博,改革后,村民学科技、搞经营、跑市场,从有名的“赌博村”变成了“文明村”。贵州省汇川区是2003年成立的新区,人口来源不一,林地权属混乱,矛盾纠纷不断,还常常为林权争议而发生群体性流血事件,林改中,他们按照“两走两不走”(走群众认可、走民间调解,不走行政诉讼、不走司法程序),“三到场”(政策宣传到现场、勘界确权到现场、纠纷调处到现场),“四不出”(户与户纠纷不出组、组与组纠纷不出村、村与村纠纷不出镇、镇与镇纠纷不出区)的纠纷调解办法,调解了2103起纠纷,调解率达到95%,再没有出现过放火烧山、乱砍滥伐、打架斗殴事件。

    实践证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顺民心、合民意,赢得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温家宝总理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指出,林业正在进行着一场史无前例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场改革是农民的创造、是基层的经验,它的意义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一样重要而具有历史意义。它在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农业发展中,在农民增收致富中,在改善生态、应对气候变化中,都将发挥巨大的无可比拟的作用。

    (三)巩固和扩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必须深化以完善政策为重点的各项配套改革。我国农村改革已经走过了30多年历程,目前还在深入推进、不断完善,而我国林业改革刚刚起步,而且在很多方面比耕地改革更复杂,尤其是林业生产周期长,改革后不可能像耕地改革那样第二年就见效。因此,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完成后,必须不断深化配套改革,继续完善政策措施,才能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果。

    第一,抓紧建立“四项制度、一个体系”,完善支持现代林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林业公共财政制度。即:建立林业投入保障、生态效益补偿、林业补贴、税费扶持等制度,将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将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以及林业行政执法体系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基本建设规划,将林区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相关行业的发展规划。二是建立健全林业金融支撑制度。主要是建立健全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和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三是建立健全林木采伐管理制度。赋予森林经营者更充分的林木处置权,简化采伐审批程序,做到简便易行、公开透明,推行采伐限额公示制度。实行林木采伐分类管理,非林业用地林木不纳入采伐限额管理,由经营者自主采伐;商品林采伐指标5年内可结转使用。四是建立健全集体林权流转制度。在不改变林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林地用途、不损害农民林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允许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鼓励农民走专业合作的路子,联合起来开展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五是建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林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第二,全面放活经营,确保农民获得林业经营自主权。将林地交给农民后,只要不改变林地用途,不损害林地,种什么、开发什么、经营什么,都要由农民自主决定。各级政府可以提出要求,加强引导,但是要确保农民对林地的自主经营权,真正把林地经营放开搞活。只有把经营权真正交给农民,农民才能有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既达到保护生态和绿化国土的目的,又使农民增产增收。尤其要放活商品林的经营,让经营主体依法自主决定经营方向和经营模式、自主销售林产品,这样林业发展才充满活力和吸引力。

    第三,加快发展林业产业,切实提高农民经营林业的经济收益。农民从事林业生产,除获得国家补贴外,其他经济收益主要通过发展林业产业来实现。要让农民通过改革得实惠,就必须大力发展林业产业,让农民充分利用林业生产资料实现增收致富的目的。只有林业产业实现增效,农民群众才能增收,森林资源才能增长,最终实现兴林富民的改革目标。要力争在森林经营、木本油料、生物质能源、林下经济、森林旅游、林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林业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第四,转变林业部门职能,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更好的综合服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发展呈现出产权主体多元化、经营形式多样化、森林资源资本化、服务对象分散化的新情况。各级林业部门必须尽快转变职能,着力强化服务。加强政策服务,简化审批手续和环节,使农民获得更方便、更直接、更优质的行政服务。加强市场服务和信息服务,为农民进入市场、销售产品提供畅通的渠道。特别要加强种苗培育、造林营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林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科技服务,全面提升林业的质量效益。

    林业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根基、关系全球生态安全的伟大事业。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说,谁在生态问题上主动采取行动,谁就能在今后的国际舞台上起领导作用。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林业发展又迎来了一个机会难得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百倍珍惜这个机遇,切实肩负时代重任,按照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的部署,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链接
· 林业局长贾治邦:在西部大开发中筑牢林业基础地位
· 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让农民成为林改的最大受益者
· 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指出森林经营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 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将采取三大措施保障木材安全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