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国家海洋局气候专家解析我国极端天气成因及趋势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01月14日   来源:海洋局网站

专家解析我国极端天气成因及趋势
热带海洋对我国南方大气的作用力偏高
  未来有减弱趋势 发生严重雨雪冰冻灾害可能性不大
   

    2007年底至2008年初,我国南方发生了大范围的严重雨雪冰冻灾害,给社会经济和生活造成严重冲击。近期雨雪冰冻灾害再袭南方多个省区,3年前的一幕大有重演之势。极端天气为何频现?背后到底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呢?日前,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走访了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气候研究中心主任、海洋气候学博士于卫东研究员。

    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源在海洋,我国区域性恶劣气候在气候系统中的关键作用自然要到海洋中寻求起因。于卫东研究员介绍说,今年我国南方地区雨雪冰冻过程主要还是来自于冷暖气流的交汇。不过,今冬北方南下的寒潮过程异常活跃、强度也非常大,又恰逢我国南方地区及邻近大洋上的空气湿度又偏强。谈到暖湿气流,于卫东博士特别强调了热带海洋对我国南方大气的作用力,即近期热带印度洋、南中国海和热带西太平洋海温持续偏高,为大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2010年12月份以来赤道印度洋季节内振荡过程活跃,近期孟加拉湾、南海、西太平洋持续处于大气对流活跃期,对流区域向北影响的范围较广,充足的水汽为我国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提供了发生的背景条件。

    于卫东研究员告诉记者,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与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日本海洋开发研究院等国际合作伙伴近年来共同开展了印度洋海洋观测系统的建设,迄今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完成了沿东经90°的孟加拉湾浮标观测断面(从南纬2°至北纬15°)和沿南纬8°的南印度洋浮标观测断面(从东经55°至东经100°)。于卫东研究员介绍说,据印度洋海洋观测系统现场观测的资料为我国开展亚洲季风实况监测、短期预测和灾害应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特别是孟加拉湾观测断面的浮标资料清楚地表明孟加拉湾海域近期的大气湿度显著偏高,而且进入2011年1月份以来相对湿度超过了85%,这明显高于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的同期水平。在大气环流异常输送的帮助下,从孟加拉湾、南海向我国南部来的水汽输送显著,在与南下强寒潮遭遇下导致雨雪冰冻的产生过程。

    于卫东研究员带领的团队根据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气候研究中心开展的业务化全球海洋-大气气候系统监测展望了未来1个月的气候形势发展,发现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将转入对大气水汽输送减弱的阶段,我国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将得到缓解,即使出现南下强寒潮过程也不太可能发生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

    根据对2008年和2011年雨雪冰冻灾害数据的观测和理论研究,于卫东研究员进一步强调,我国为典型的季风性气候特征,通过以海-陆-气相互作用过程的观测技术和深入研究对于预防和减轻气候灾害作为重要手段,现阶段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陆地和大气观测系统,但海洋观测系统(尤其是邻近大洋的气候观测系统)建设严重滞后,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严重制约了我国防灾减灾能力的提高。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气候带来的灾害对社会影响和损失日益严重。因此,应该大力加强海洋观测能力,提高我国应对气候灾害的能力。

 
 
 相关链接
· 黑龙江加强极端天气卫生应急应对可能发生的灾害
· 气象局副局长:极端天气频繁 防御气象灾害刻不容缓
· 交通运输部研讨防抗极端天气应急管理与处置技术
· 世博园制定多措施做好预案应对极端天气和大客流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