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青海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预算草案报告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02月10日   来源:青海省人民政府网站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提请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关于2010年全省和省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滞后影响、玉树强烈地震的特殊考验及经济加速发展、产业加快转型的迫切要求,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全省各级政府及财税部门沉着应对,主动作为,攻坚克难,一手抓财政改革与发展,一手抓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比较好,圆满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财政收支任务。

    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05亿元,为预算的109.9%,比上年增收38.5亿元,增长23.1%。其中,中央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4.8亿元,为预算的107.5%,增长20.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0.2亿元,为预算的112.1%,增长25.6%。

    全省一般预算支出完成743.4亿元,为预算的88.8%,比上年增支256.7亿元,增长52.7%。其中,一般公共服务55.2亿元,为预算的94.6%,增长18.9%;国防和公共安全36.3亿元,为预算的86.1%,增长35.6%;教育82.4亿元,为预算的94.4%,增长33.3%;科学技术4.1亿元,为预算的92.8%,增长47%;文化体育与传媒1.5亿元,为预算的93%,增长20.2%;社会保障和就业189.7亿元,为预算的91.7%,增长151.5%;医疗卫生38.8亿元,为预算的91.8%,增长23.4%;环境保护36.4亿元,为预算的89.9%,增长25.7%;城乡社区事务30.3亿元,为预算的92.5%,增长31.5%;农林水事务69.6亿元,为预算的87.8%,增长26.8%;支持经济发展等其他各项支出189.1亿元,为预算的81.8%,增长50.6%。

    2010年全省财政支出构成

    全省预算执行结果,总财力为837.1亿元, 增长38.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0.2亿元,中央补助收入568.8亿元,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收入33亿元,调入资金9亿元,上年结余收入116.1亿元。全省一般预算支出完成743.4亿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0亿元,上解支出0.3亿元。收支相抵,年终预算结余83.4亿元,扣除结转下年支出89.1亿元,全省净结余为赤字5.7亿元,比上年略有下降,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

    省本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8.3亿元,为预算的102.6%,增长12.8%。

    省本级一般预算支出275亿元,为预算的75.4%,比上年增支59.7亿元,增长27.7%。其中,一般公共服务14亿元,为预算的87.2%,增长15.3%;国防和公共安全14.3亿元,为预算的80.4%,增长14.6%;教育12.4亿元,为预算的87.3%,增长39%;科学技术2.6亿元,为预算的87.6%,增长32%;文化体育与传媒3.7亿元,为预算的88.6%,增长35%;社会保障和就业53.2亿元,为预算的78.6%,增长72.9%;医疗卫生10.4亿元,为预算的76.1%,增长30%;环境保护13.3亿元, 为预算的72.7%,下降28.6%;城乡社区事务6.9亿元,为预算的55%,增长24.8%;农林水事务15.2亿元,为预算的65.6%,增长25.4%;支持经济发展等其他各项支出129亿元,为预算的74%,增长26.5%。

    省本级预算执行结果,总财力365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8.3亿元,中央补助收入191.8亿元(中央补助总额568.8亿元减省对下转移支付性支出377亿元),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收入33亿元,调入资金5.4亿元,上年结余收入106.5亿元。一般预算支出275亿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0亿元,上解支出0.3亿元。收支相抵,年终预算结余79.7亿元,扣除结转下年支出82亿元,省本级净结余为赤字2.3亿元,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

    2010年省本级财政支出构成

    全省基金收入完成88.6亿元,增长56.4%, 中央补助收入8.7亿元,上年结余收入13.6亿元;基金支出完成93.6亿元,增长71.1%,结转下年支出17.3亿元。

    省本级基金收入完成50.8亿元,增长30.8%,中央补助收入4.5亿元(中央补助收入8.7亿元减对下转移性补助4.2亿元),上年结余收入8.2亿元;基金支出完成52.9亿元,增长44.6%,结转下年支出10.6亿元。

    需要说明的三个问题:一是在全省财力大幅增加的同时,我们虽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快支出进度和资金拨付力度,但结转下年支出仍有89亿元,主要是一些跨年度续建项目结转和中央后两个月下达未安排使用的专项补助资金结转。二是全省财政预算收支完成数比去年初向人代会报告数有了大幅度增长,主要是中央各类补助增加324.1亿元(含玉树灾后恢复重建资金81.5亿元), 中央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33亿元。三是省本级新增的可用财力23亿元,主要用于增加省对下转移支付3亿元,启动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5亿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0亿元及玉树抗震救灾等。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各级财政部门按照省委及财政部的工作部署,切实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全力落实“促增长、调结构、保民生、推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的进展。

    (一)进一步加强财政收支管理,努力做大收支总量。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日益增大的支出压力,一方面始终把抓收入、增总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狠抓财力增长。通过强化对经济形势的预测分析,支持税务部门强化税收征管,充分挖掘税收潜力,有效增加收入总量。全省一般预算收入突破200亿元,达到205亿元。同时,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支持藏区发展等重大机遇,加大组织协调力度,积极跟进汇报,竭力抓好相关政策落实,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 落实中央各类补助资金突破500亿元,达到568亿元;全省总财力突破800亿元,达到837亿元。地方收入、中央补助和总财力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另一方面,针对支出不均衡、结余结转过大等问题,进一步创新财政支出管理机制,大力压缩结余结转,狠抓支出进度。通过采取提前预拨、垫付资金、压缩结转、建立支出进度通报制度、强化支出责任等措施,加快资金拨付和支出进度。全省财政支出突破700亿元,达到743亿元,支出预算执行率比上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结余结转规模比上年减少32.9亿元,支出执行率排在全国前列。同时,加大结余结转资金统筹使用力度,确保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支出需求。

    (二)努力创新财政投入方式,积极支持经济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面对加快经济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努力创新投入方式,保持投资强度,优化投资结构,支持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针对我省经济增长对投资依赖性比较强的实际,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基础上,超前谋划、及时出手,先行垫付和预拨资金31.1亿元,提前启动了一批投资项目,重点支持西宁机场二期改扩建、兰新第二双线、西宁火车站改造、保障性住房等重点工程和项目建设;在认真开展政府融资平台清理规范工作的同时,着力支持做大做强,推进支农、中小企业、创业小额贷款等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开展大型经贸洽谈活动,促进招商引资,政府财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针对我省产业发展水平低和产业转型升级任务重的实际,加大对循环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自主创新及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等的支持力度,投入资金28.5亿元,增长61.9%。针对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能力不足的问题,及时出台了《关于促进消费升级推动经济发展的意见》,努力推进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整和提高家电、农机、汽车下乡补助标准,重点支持住房工程建设,特别是积极支持实施农村奖励性住房建设,促进了城乡消费大幅增长。

    (三)健全完善财政政策支持体系,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面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部署,主动跟进,进一步健全完善财政政策体系,加大财政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持力度。为全面贯彻落实“四区两带一线”发展战略,及时出台财政支持推进“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的政策意见, 明确了推进东部城市群建设、相关试验区(示范区)建设和服务业、旅游业等十二个方面的资金投向和支持重点。为全面落实支持藏区发展政策,建立了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并在争取城乡低保、寄宿制学生生活费补助等六项民生政策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为加快推进基层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均等化进程,增强基层政府保障能力,继续坚持财力下移,新增省对下转移支付10.5亿元,使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总量达到45亿元,基层政府保障改善民生、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逐步增强。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小城镇建设,加大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力度,落实兑现支农奖补机制,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四)努力加大对民生建设的投入力度,提升整体民生保障水平。面对改善民生的新期待,继续把民生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加大对民生建设的投入力度,全省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550亿元,,增长61.8%, 占财政支出的74%。为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全力保障教育支出需要,投入资金82.4亿元,增长33.3%,重点推进农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校舍安全工程、教师周转房建设,支持完成“普九”任务,积极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其他债务。大力支持职业教育、高中教育、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投入资金189.7亿元,增长151.5%,在全力支持做好玉树灾区抗震救灾工作的同时,提高了城乡低保、优抚、失业保险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支持解决集体企业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建立了高龄补贴制度,提前实现新农保全覆盖。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支持了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的培训就业以及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为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筹措资金6.54亿元,在落实国家4—6类地区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政策的同时,统筹考虑增加了2— 3类地区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提高了干部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和冬季取暖费补助标准。及时发放临时价格补贴,有效缓解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和家庭贫困学生带来的困难。为支持医药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投入资金38.8亿元,增长23.4%,支持推进以基本医疗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等五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新农合、城市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水平,完善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政策,健全村卫生室管理运转机制。为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资金11.5亿元,增长20.2%,支持实施文化惠民、“文化进社区”和全民健身工程。支持广播电视村村通,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加大青海湖、贵德、黄南等重点旅游景区设施建设和旅游宣传促销投入,努力打造高原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为提升乡镇政府整体服务功能,统筹安排资金5.3亿元,强化督导,严格项目和资金管理,经过两年的努力,基本完成了全省乡镇政权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为促进社会管理,投入资金35.6亿元,增长36.3%,支持完善政法机关经费保障机制,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青海”建设等。

    (五)主动跟进积极作为,全力支持玉树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面对玉树强烈地震的新考验,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按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总体部署及要求,竭力做好保障工作。为保障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资金需要,全力以赴争取中央支持,落实应急救援综合财力补助15亿元,重建资金316.5亿元。为构建恢复重建政策体系,及时提出了支持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财税政策措施的意见,建立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制度和玉树灾区过渡期财力补助政策,完善重建贷款担保平台,保障了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和机关事业单位正常运转,推进了灾后城乡居民住房建设和产业恢复重建。为加强抗震救灾资金管理,及时跟进,迅速制定了10多项管理制度和办法,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充实基层管理力量,组织开展应急救援资金清查清算,强化各项救灾资金的日常监管,确保了救灾资金安全、有效、规范使用。

    (六)深入推进财政改革,不断强化财政资金监督管理。面对推进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新要求,在财政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继续积极探索和推进。为推进税收制度改革,认真研究制定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原油、天然气从价计征政策,完善资源税收入管理制度。为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省直管县”管理,探索健全财政管理绩效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省对下均衡性转移支付制度,有针对性地实施专项转移支付。继续推进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基本消化了县级基本财力缺口。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建立乡镇财政管理联系点。为建立健全公共预算管理体系,推进了公共预算编制改革,试编了2010年社保基金预算,完善了政府性基金预算,提出了试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为深化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实行人员经费实名制管理,细化基本支出定员定额标准,加大综合预算编制力度,将部门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管理。为强化预算执行,完善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建设,强化了省级部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指导州(地、市)开展预算执行动态监控试点。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选择一些社会关注度高、影响面大的公益性项目投资、社会保障、农村危房改造等重大专项资金进行了支出绩效评估。开展了强农惠农专项清查。为深入推进“小金库”治理,认真开展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治理“回头看”工作,规范银行账户管理,扎实开展社会团体、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专项治理活动,初步建立了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为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规范内部运行程序和资金管理流程,加大财政政策、预算安排、项目资金的公开力度,努力建设“阳光财政”。

    各位代表,经过各级政府及财税部门的艰辛努力和各方面的理解支持,为“十一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过去的五年,各级财政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着力推进科学发展,努力促进社会和谐,不断壮大财政实力,切实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走出了一条“小财政,大民生”的路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是必须坚持把支持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努力推动和支持经济发展中奠定财政发展的基础。五年来,我们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强化财政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财政安排用于经济发展方面的投入总量达到56l亿元,比“十五”期间的投入增长2.6倍,支持实施了一大批打基础谋长远的重点项目。同时,减免各类企业税费134.6亿元,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财税环境。

    二是必须坚持做大财力总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保障和支撑。五年来,我们牢固树立既要做大经济蛋糕又要做大财政蛋糕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自力更生和争取国家支持相结合的路子,不断增强项目意识,努力把握不同阶段国家支持的政策方向和重点,深入研究和利用青海特殊性因素,主动组织协调,加强汇报沟通,取得了显著成效。与“十五”期间相比,总财力增长了3.2倍, 中央各类补助资金增长了3倍。

    三是必须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地彰显公共财政职能。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地走“小财政、大民生”的路子,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从2006年的118亿元增加到2010的550亿元,年均增长46.9%, 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连续多年保持在70%以上。

    四是必须坚持财政改革和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水平。五年来,我们始终把改革作为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基本途径,努力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省对下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和支农、教育等各类奖补机制,深化以“金财工程”为依托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管理和政府采购制度等改革,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考核及财政资金监管机制,使财政管理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十一五”财政改革与发展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支持藏区发展战略的实施,得益于省委的正确领导和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得益于财政部及社会各方面的理解支持。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改革发展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全省财力仍然拮据,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能力有限;一些基层财政仍然比较困难,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部分部门和单位的财务管理比较薄弱,基层财政的理财水平总体还不够高,资金监管仍有不到位的地方;有的地区和预算单位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铺张浪费问题在一些方面还比较突出;财政干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理财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我们将正视这些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关于2011年全省和省本级预算草案

    2011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体会议精神,继续贯彻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深化财税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节能环保以及对“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地区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全力保障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坚持依法理财、统筹兼顾和增收节支的方针,加强财政科学化管理,继续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2011年主要预算指标安排如下:

    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5.8亿元,比2010年执行数增加30.8亿元,增长1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26.7亿元,增加16.5亿元,增长15%。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省本级安排36.9亿元, 同口径增长15%;州(地、市)安排89.8亿元,同口径增长15%。

    全省年初总财力安排553.5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26.7亿元,中央补助收入372.1亿元(固定补助225.8亿元,提前预告专项146.3亿元),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收入15亿元,统筹调入各类资金39.7亿元。

    省本级年初总财力为224.5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6.9亿元,中央补助收入132.9亿元(中央补助总额372.1亿元减省对下转移支付性支出239.2亿元),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收入15亿元,统筹调入各类资金39.7亿元。

    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全省一般预算支出安排553.2亿元,增长61.4%。主要支出项目安排:一般公共服务43.8亿元,增长17.7%;国防和公共安全24.2亿元,增长29.3%;教育60.7亿元,增长39.5%;科学技术4.3亿元,增长32.3%;文化体育与传媒9.4亿元,增长21.3%;社会保障和就业78.7亿元,增长31.1%; 医疗卫生19.5亿元,增长46.9%;节能保护55.2亿元,增长27%;城乡社区事务18.8亿元,增长24.9%;农林水事务64.9亿元,增长40.7%;支持经济发展等其他各项支出173.7亿元,增长2.2倍。上解支出0.3亿元。

    2011年全省支出安排构成

    省本级支出安排224.2亿元,增长86.8%。主要支出项目安排:一般公共服务11.1亿元,增长17.3%; 国防和公共安全8.1亿元,增长16.6%;教育23.4亿元,增长114.9%;科学技术3.9亿元,增长33.8%;文化体育与传媒4.1亿元,增长83.4%;社会保障和就业35.1亿元,增长20.8%; 医疗卫生14.5亿元, 增长61.3%; 节能保护9.1亿元,增长154.5%;城乡社区事务9.9亿元,增长94.4%;农林水事务21.3亿元,增长41.5%;支持经济发展等其他各项支出83.7亿元,增长223.9%。上解支出0.3亿元。

    2011年省本级支出安排构成

    全省基金预算收入安排93亿元, 比上年完成数增长5%。基金预算支出安排88亿元, 比上年初预算增长244%。

    省本级基金预算收入安排53.4亿元, 比上年完成数增长5%。基金预算支出安排50.6亿元, 比上年初预算增长110%。

    2011年,我省财政改革与发展仍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收入方面, 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出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措施。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中央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到位,国家对我省的支持力度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将进一步加大,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将进一步推动全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这都有利于财政收入的增加。同时, 国家出台的资源税改革等税收政策,以及去年我省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效应的显现,也将有利于财政收入增长。但是, 由于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不确定的因素,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基础还不稳固,部分重点税源行业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影响,以及贯彻积极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在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的同时,也将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加。支出方面,今年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确定的关于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需要省级财政在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建设配套、支持玉树灾后恢复重建、推动“四区两带一线”发展及中小学教育结构布局调整、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社会保障等方面增加大量的投入,各方面对财政支出需求的期望值很高,财政收支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根据上述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及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和把握,2011年省本级支出安排的重点和全省财政工作的政策要点是:

    (一)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合理安排收入预算。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合理调整资源税收入管理体制。继续清理整顿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项目,将预算外资金(不含教育收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进一步提高财政预算编报的完整性,推进和健全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积极试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二)努力增加政府公共投资,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调整和优化政府公共投资结构,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稳步增长。安排资金15.2亿元,增长50.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继续支持西格段二线、兰新第二双线和西宁站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教育、卫生、交通、水利和小城镇建设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推动一批重点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建设。落实好玉树“4·14”地震灾后重建投资,全力支持恢复重建。

    (三)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安排资金23.1亿元,增长268.3%,支持实施振兴工业“双百”行动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支持生态保护与建设,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加快推进和实施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支持“123”科技发展支撑项目、基础性和公益性科技研发,推动自主创新;支持能源和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工作,加快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支持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对外开放。

    (四)加大“三农”投入力度,促进农牧业稳定发展和农牧民持续增收。安排资金11.13亿元,增长59%,落实好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支持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增加防灾减灾投入,支持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完善粮食直补、农资、良种和农机具购置等补贴政策,提高农牧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落实好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资金,继续推动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繁荣和发展农村消费品市场。加强财政扶贫和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完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积极稳妥化解乡村公益性债务。

    (五)落实财政支持“四区两带一线”的发展政策措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安排资金23.7亿元,重点支持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 以及海东、海北、海南等地现代农牧业和生态旅游示范区(实验区),建设,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支持银行金融业、融资平台、流通服务业、旅游业、民航业等加快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有序流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继续坚持财力下移方针,完善省对下均衡性转移支付制度,继续推进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努力提升基层政府履行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六)增加社会事业投入,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安排资金16亿元,增长200.6%,认真落实《青海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l0—2020年)》,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加快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校安工程建设,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支出的比重。二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安排资金6.4亿元,增长55.1%,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努力推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安排资金4.7亿元,增长11. 4%,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支持完善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切实做好城乡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四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安排资金0.8亿元,增长62%,积极支持和促进就业,促进城镇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和城乡困难群体充分就业。五是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安排资金16.1亿元,增长531.4%,继续推进游牧民定居、农牧区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支持加快农村奖励性住房建设步伐,推进廉租房和公租房建设及城市棚户区改造,缓解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六是支持文体旅游事业发展。安排资金1.95亿元,增长62.3%,支持文化体育体制改革,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和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促进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支持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加快推进高原旅游名省建设步伐。

    (七)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推进节约型政府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的相关要求,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费用、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等三项费用规模,2011年三项费用不得超过以前年度压缩后的经费预算规模。继续从严控制楼堂馆所建设和办公楼维修,严禁超预算超标准装修办公用房。严格控制和规范庆典、节会、论坛等方面的经费支出。继续推进党政机关节能减排。

    三、锐意进取,扎实工作,确保2011年财政预算任务完成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对于加快推进“四个发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意义重大。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落实积极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优化政府公共投资结构。统筹安排各类基本建设资金,突出重点、优化投向,加快推进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民生工程项目建设。二是支持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突出支持重点,创新投入机制,放大政策效应,支持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工业“双百”、十大产业振兴等的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支持现代农牧业等多种类实验区和示范区建设,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切实落实好减轻企业负担、帮扶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三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支持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加快促进高新技术、科技成果转化。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加快构建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的长效机制,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四是抓好政府投融资工作。进一步创新财政投入方式,通过注入资本金和优良资产等方式,支持做大做强各类政府融资平台,促进规范管理,引导社会投资稳步增长,加快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格局。

    (二)强化收支管理,确保完成年度收支任务。一方面,在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各地区、各部门收入计划的同时,加强政策研究分析,密切跟踪国家税制改革对我省财政收入的影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财政收入与经济同步协调增长。支持税务部门依法加强征收管理,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税源和重点企业的税收监控,全面落实资源税收入管理体制改革,强化资源税及原生矿产品生态补偿费征收管理,做到应收尽收。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征缴管理,将预算外收入按规定纳入预算管理,保证及时足额入库。另一方面,按照“保基本、保重点、保民生、压一般”的支出安排要求,继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保障基本支出和重点支出,不断提高财政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支出管理机制,继续通过采取垫付资金、提前预告、强化支出监控和预测分析等措施,切实加快支出进度,努力提高预算执行率,力争结余结转规模低于上年水平。

    (三)高度重视争取中央支持工作,确保全省财力稳定增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 “十二五”规划、和支持藏区发展等重大机遇,深化省情认识,深入研究青海特殊性因素,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导向,继续加强中央对我省的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和代理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争取工作。健全项目滚动推进机制,增加项目前期经费,支持相关部门做好争取中央支持工作,力争中央补助和地方政府债券规模超过去年水平,努力推动全省财力再上新台阶。

    (四)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确保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出让收益向“三农”倾斜;继续巩固完善和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积极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扎实推进农村饮水、水利、公路、危房改造、促进农牧区教育、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牧业,着力支持做好农牧区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努力构建农牧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二是大力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面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完善教育奖补机制,多渠道筹措教育发展资金,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低保标准与物价变动挂钩联动机制,努力在规范管理和提高标准上再下功夫;进一步完善就业、医疗卫生、社会稳定等重要民生领域的财政保障机制,支持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重点工作,认真落实城乡低保、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家电下乡以及汽.车和摩托车下乡等各项民生政策;强化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积极促进文化及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确保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三是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支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落实好稳定物价的各项补贴政策,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四是切实保障为民办实事各项资金需求。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资金筹措机制和协调推进机制,上下联动、横向互动、形成合力,确保为民办实事项目落实到位。

    (五)深化财政改革,增强财政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结合国家税制改革,合理划分省与州(地、市)的资源税收入管理体制,夯实增收基础;建立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进一步合理界定省与州(地、市)的事权划分和支出责任,积极探索建立重点支出资金分级负担机制,力争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稳步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改革,进一步加大省对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及财政基础管理工作等方面的指导,严格县级部门预算审核,建立健全省对县财政管理绩效考核奖补机制;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进一步规范县级基本支出行为,改进基本财力保障补助资金分配办法,实现由“补缺口”向“以奖代补”转变;继续完善均衡性转移支付制度,积极探索建立重大专项转移支付,集中财力办大事;积极探索乡镇财政管理新模式,强化乡镇财政监管职能,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二是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继续深化部门预算编制管理改革,建立和完善定员定额标准体系,提高综合预算编制水平;纵深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探索建立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办法,加快建立州、县级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深入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将行政事业单位出租收入全部纳入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深化政府采购管理,扩大采购范围,加快电子化采购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预算执行绩效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跟踪、绩效评价及结果运用的预算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预算公开制度,在做好基本收支预算公开的基础上, 以民生支出为突破口,加大对关系民生的专项资金的公开力度。三是强化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正确处理支持发展与规范管理的关系,加强政府融资平台规范管理,建立政府性债务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合理控制政府债务规模,进一步规范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机构等举债融资和担保承诺行为,将政府债务收支纳入财政收支管理,逐步形成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四是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加强对重点部门和州 (地、市)县的业务指导,加大对主管领导和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保证支出效益的不断提高。加强各项政策、资金落实的监督检查力度,重点加大对财政支持的重点项目及改善民生方面资金的监督检查。强化预算部门和单位的财务收支、结余结转资金及固定资产管理使用的监管,切实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各位代表,全面完成今年财政收支预算,做好各项财政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支持下,认真执行本次大会做出的决议,坚定信心,扎实工作,确保全年各项财政工作任务圆满完成,为加快推进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附:名词解释

    积极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政府防止经济衰退而采取的重要宏观政策。既要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增加政府支出来扩大社会总需求,如增发国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带动社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也要实行结构性减税,结合推进税制改革,用减税、退税或抵免的方式减轻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

    政府融资平台:是指由地方政府出资设立,通过划拨土地、股权等资产,或以财政性收入、政府担保等政府信用或其他收入作为还款承诺,具有承担公益性项目投融资功能,由地方政府实际控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机关法人。

    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是为了保持预算的稳定性而建立,专门用于弥补短收年份预算执行收支缺口的资金,也是调节预算平衡运行的预算储备资金。按照财政部关于建立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相关精神,预算稳定基金主要从本级一般预算净结余、一般预算新增财力性资金及本级政府批准的其他收入等渠道筹集。下年度预算执行中,应当用于弥补重大减收因素造成的资金缺口,应对不可预见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以及解决党委、政府议定重大事宜所需资金等。

    资源税制度改革:为鼓励节约开采和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增加资源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财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国家决定改革资源税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对部分资源改为从价定率计征;提高部分资源税负水平;扩大征税范围;统一油气资源税费制度。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对国有资本实行存量调整和增量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对完善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集中解决国有企业发展中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财政部门及财政管理的预算部门为实现其职能所确定的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安排预算的执行结果所进行的综合性评价。

    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政府各类收入反映政府以行政权力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身份集中社会资源的规模和份额,都应纳入政府预算体系管理。即: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的编制,在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形成有机衔接、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 以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

    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改革:是指农村税费改革后,对村民通过规范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方式开展的村内公益性建设项目, 由各级财政给予适当奖补。其目的是以政府奖补资金为引导,建立多方投入、共同推进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

    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根据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形势,确立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目标和工作重点,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其主要任务是加强财政法制建设,建立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加强预算编制管理,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加强财政监督,加快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青海省财政厅)  

 
 
 相关链接
· 青海玉树县集中安置办:确保春节期间居民水源不冻
· 青海玉树:渐渐抚平地震带来的伤痛 憧憬新生活
· 青海将有2.5亿亩中度以上退化天然草场实行禁牧
· 青海玉树要求确保节日市场供应和物价稳定工作
· "十一五"期间国家投资213亿元建设青海电网系统
· 青海住房城乡建设会议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召开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