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科技发展成果丰硕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03月11日   来源:统计局网站

    科技发展成果丰硕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六

    “十一五”期间,随着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也迎来了一个蒸蒸日上、成果丰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各项科技计划顺利实施,基础研究得到加强,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科技投入持续增加,科技实力不断增强,我国已跻身世界科技大国之列。在这期间,我们取得了“嫦娥”卫星奔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行、“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等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要成就,奏响了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强音。

    一、《规划纲要》全面推进,科技计划顺利实施,创新体系建设取得进展

    “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2006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同年,我国正式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这一纲领性文件,这是我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对科学技术发展进行的第一次全面规划,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的第一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它对未来15年我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总体部署,从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重大专项、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等方面确定了重点任务,明确了今后我国科技工作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为确保《规划纲要》实施,国家还制定了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等10个方面60条的配套政策。《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的正式部署和全面推进,推动了一系列科技计划的组织实施,拉开了我国新时期科技发展的大幕。

    “十一五”以来,以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集中解决重大问题的科技攻关(支撑)计划等主体性计划和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产业化计划为代表的各项科技计划顺利实施。据初步统计,5年间国家共安排了8200多项“863”计划课题,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先进钻井技术与装备、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主要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共安排4800多项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重点解决重大公益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问题,着力突破能源、环境、人口健康等技术瓶颈,为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提供全面有力的支撑。

    推进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发展,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体制和机制保障。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稳固,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至2010年,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已有729家,是“十一五”期初的2倍;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5532家,比2007年增加1500多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010年研发经费投入共计超过1800亿元,是“十一五”期初的4.2倍,按相同口径计算,5年间年平均增长21.4%;技术中心所在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超过3.5万亿元,平均每家企业将近50亿元,是“十一五”期初的1.5倍,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针对产业化融资困难的问题,国家还于2009年启动实施了新兴产业创投计划,支持设立了20家创业投资企业,推动了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科技投入持续增加,科技人才队伍不断扩大,跻身科技投入大国之列

    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逐年增加。2009年国家科技财政拨款为3224.9亿元,是“十一五”期初的2.4倍,年均增长达24.7%;“十一五”以来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以上。在加大国家财政扶持力度的同时,国家还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全社会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研发经费投入稳步增长,为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据初步统计,2010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6980亿元,是“十一五”期初的2.8倍,年均增长23.3%,按汇率折算,预计有望超过德国,排到世界第三位;R&D经费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75%,比“十一五”期初增加了0.43个百分点。

    近年来,我国科技人力资源保持稳定增长,科技队伍进一步壮大。截至2009年底,公有经济企事业单位共有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和教学人员等五类专业技术人员2321万人,比“十一五”期初增长5.6%。同时,我国科技人力投入不断增加。据初步统计,2010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达252万人年,比“十一五”期初增长85%。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的科技人力资源大国。

    三、基础研究得到加强,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技术市场日趋活跃

    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基,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对基础研究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据初步统计,2010年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有328亿元,是“十一五”期初的2.5倍;而2009年用于基础研究的人力投入达到16.5万人年,比“十一五”期初增长42.6%。以基础研究作为重点资助对象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基础研究的扶持力度加大,2010年安排各类项目资助金额近百亿元,全年资助面上项目13030个,比“十一五”期初增加近4000个;资助经费45.2亿元,比“十一五”期初翻了一番;单项平均资助金额34.7万元,比“十一五”期初增长了近10万元。同时,我国重点领域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5年间涌现出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发现一个新粒子、室温条件下具有超大塑性的块体金属玻璃材料的合成、亚洲人二倍体基因组测序完成、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状况查明等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广泛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显示出我国在一些领域的基础研究已达到较高水平。

    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初步统计结果显示,我国以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在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6156亿元,是“十一五”期初的2.2倍。同时,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尤其是在2009年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扭转了效益下滑的局面。据统计,2009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6868亿美元,比“十一五”期初增长65%;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商品出口总额的份额为31.4%,比“十一五”期初增加了2.8个百分点。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进一步推进,产业集群加速形成。截至2009年底,全国56个国家高新区内企业数已有5.4万家,从业人员815万人,分别比“十一五”期初53个高新区时增长了28%和56%;总收入和总产值分别达到7.9万亿元和6.1万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期初的2.3倍和2.1倍。2010年国家又陆续批准建设了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至年底时全国高新区已达83个,这将对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起到更好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重要环节,“十一五”以来,我国技术市场健康发展,交易规模稳步扩大。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签订技术合同近110万项,技术合同累计成交金额13655亿元。其中,2010年全国共签订技术合同23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3906亿元,平均每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到169.8万元,是“十一五”期初的2.9倍。技术市场的日趋活跃,使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的转化。

    四、科技产出成绩斐然,重大成果振奋人心,专利和论文位居世界前列

    “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登记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17.9万项;累计颁发国家自然科学奖160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6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305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2项;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王忠诚、徐光宪、谷超豪、孙家栋、师昌绪、王振义等9位科学家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这5年还涌现出了一大批有着深远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嫦娥”一号、二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使我国跨入深空探测新领域;“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研制成功,并在国际TOP500组织的最新排名中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建成;首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支线飞机完成总装下线并首飞成功;首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海上试验突破3700米水深纪录;首次环球大洋科考凯旋;水稻基因育种技术再获突破性进展;甲型H1N1流感疫苗全球首次获批生产……一系列振奋人心的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专利数量是反映一国科技产出能力的重要指标。“十一五”期间,我国专利部门累计受理境内专利申请363.6万件,授予专利权202.8万件,境内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以24.7%和35.4%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递增。其中,2010年受理境内专利申请108.4万件,受理境内发明专利申请28.1万件,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重为26%,比“十一五”期初提高了2.6个百分点;2010年授予境内专利权71.9万件,授予境内发明专利7.4万件,分别是“十一五”期初的4.5倍和4倍;至2010年底,全国境内有效专利数为173.2万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23万件,分别是2006年的3.5倍和3.6倍。2010年我国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申请的专利国际申请量超过1.2万件,排名已上升至世界第四位。专利数量的持续增长,反映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日益提高。

    论文也是科技产出成果的重要体现形式。2008年《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三种国际上较有影响的主要检索工具分别收录我国论文11.7万篇、8.9万篇和6.5万篇,分别是“十一五”期初的1.7倍、1.6倍和2.1倍,世界排位分别从第5位、第2位、第5位上升到第2位、第1位和第2位。

    “十一五”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同时也应看到,在我国的科技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很多领域的科技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引领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谁掌握了先进科技,谁就掌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科技支撑是驶向强国之路的引擎,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必须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以举国之力大幅度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奋力推进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的转变,为实现跻身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

 
 
 相关链接
· 统计局发布2011年1-2月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
· 统计局: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 统计局通气会通报工业和投资统计起点标准调整
· 统计局:“十一五”期间邮电通信业取得显著成就
· 统计局:“十一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