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山东粮食增产面临隐忧 需在政策机制等继续发力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06月25日   来源:山东省人民政府网站

    靠种粮食致富可难了

    山东省小麦机收目前已基本结束,虽然最后统计数据尚未得出,但从各地前期测产和收获情况看,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的山东连续夺得第九个夏粮丰收年甚至再创历史新高已无悬念。丰收来之不易,但专家认为,粮食供应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且连续增产时间段越长,“拐点”到来的风险也越大。记者调查中发现,当前粮食增产面临多重隐忧,稳定粮食生产还需要在政策上、机制上、科技上继续发力。

    6月3日上午,坊子区坊安街道路旁的大田里,放眼望去只看到两个人在劳作,穿过一片麦田,记者与村民许子朋和他老伴攀谈起来。这一片周围种的都是小麦,只有许子朋种的是露地山药,他告诉记者,4年前他开始种山药,是日本品种,去年的产量在8000多斤一亩,每斤大概4元多的价格出售,辛苦是辛苦,但每亩纯收入在1.5万元左右。“比种粮食是强得多,粮食一年两季,去掉成本也就‘闪’下一季,这里水浇条件不好,顶多打五六百斤,挣五六百块钱。”

    许子朋8年前自己花4000元打了一口井,就在不远处的自家地头上,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原来即便种粮食的时候,因为有这口井,他种的小麦、玉米产量都比其他人每亩高出二三百斤。但是村里没有几个人愿意学他一样花“大钱”打井,甚至也没有几个人愿意花“小钱”从他的井里引水浇地,许子朋并不认为这是其他村民不够聪明或者勤奋,“年轻人包括和我差不多的都在外面打工,干小工一天怎么也得挣百多块。年纪大些的也没这个精力了,粮食种上了放在那里不大用管,再过一周麦子割了,就是留个口粮,多几十斤少几十斤没人在乎。”

    由于距离城区不远,这些年村里的土地在不断减少,前两天地东头要建个加气站,已经和许子朋等十多户村民商量好,总共占地30亩左右,除了地上作物补偿外,每亩每年的费用大概是1000多元,多数村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再往东是前几年建起的一个物流园,占地也在四五十亩。

    近年来国家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不断加大,粮价也在稳步上涨,小麦玉米价格都站上了一元关口,但随着整体物价水平提高,补贴效应被逐渐蚕食。6月10日,曹县安才楼镇拖拉机手张道强告诉记者,今年家里种的麦子比去年增产百多斤不成问题,但是柴油价格去年五块多,今年到了七块四,相应每亩作业价格由40多元提高到60元,化肥、农药价格也涨了,种粮总体收入增加不多。“想靠种粮食致富可难了。农民不是不想种粮,但不愿意投入太多。”

    土地流转的非农化与非粮化

    土地流转近年来发展迅猛,据山东省农业专家保守估计,比例已经超过10%,但土地流转的非农化与非粮化倾向为很多业内人士担忧。记者采访中发现,担忧不无道理。一些地方土地流转后,先造成土地被占用的既成事实,然后挪做他用;部分土地流转后虽然名义上仍在务“农”,但各类设施、建筑物占地明显增多。

    记者在肥城仪阳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采访中了解到,从该中心成立后一年左右签订的3691份土地流转合同看,用于蔬菜种植的2614份,约占流转总面积的64%,用于苗木等种植的762份,约占27.6%,用于种粮的约占8.4%,种粮比例较之流转前大大降低。这其实不难理解,目前山东省每亩土地流转费用多数在500元以上,如果继续种粮没账可算。

    省农业厅厅长战树毅认为,“非农化”明显违背国家有关规定,必须严格予以制止;而对“非粮化”,要引起重视,同时靠好的政策加以引导。

    很多地方也在探索好的机制破解土地流转的“两非”难题,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扶持农机合作社参与土地流转。苍山县苍垦农机专业合作社由20多个农机大户联合成立,拥有大型收割机械12台,中小型拖拉机26台,其他大型节水灌溉设备、喷雾器等近200台套,2009年起,以600元左右每亩的价格流转周边多个村庄的土地8000亩,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

    合作社负责人之一赵尔林告诉记者,种粮比较效益的确不高,但要看怎么算。虽然投入很大,但他们通过保护性耕作等农机、农艺新技术的推广,大幅增加产量,提高质量,仅仅小麦亩均产量近1300斤,并培育出自主知识产权小麦良种,夏收小麦作为良种出售,价格较普通小麦高出10%;合作社自种自收,节约农机费用,同时参与跨区农机服务,与单个成员分散经营相比,机械利用率可增加20%到30%,纯收入可增加30%至50%;最后就是规模效益,1个人5亩地,1年挣2500元,和10个人1000亩地,1年挣50万元是大不一样的。去年合作社实现总营业收入1200万元,社员的人均纯收入达到6.8万元。

    省农机办副主任侯英忠认为,山东省粮食生产已经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大型农机具与规模化的粮食种植有天然结合的优势,加入农机合作社的多是年富力强的农民,先进的生产力,必然要求新型生产关系,是对生产要素更加合理的配置。目前,全省共有农机合作社3450家,拥有小麦联合收割机近4万台,约占全省保有量的30%,已有500多个农机合作社依法直接参与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达上百万亩,但发展还远远不够,亟待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力度。

    破坏力最大的还是旱情

    不算今年的夏粮,山东省已首次实现历史上粮食连续8年增产,去年总产867.1亿斤,比历史最高年份的1996年的866.7亿斤多0.4亿斤,但这是在山东省粮田面积较1996年减少了1700多万亩的情况下取得的。相应的,山东省去年单产比1996年的701.4斤高114.5斤,增长16.3%。

    从近年来粮食增产的轨迹来看,几大条件不可或缺,一是粮田面积基本稳定甚至近几年略有增长,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保持在了1亿亩以上;二是总体上风调雨顺,连续多年丰水,虽然面临数次气象干旱,但经过组织抗旱,加之关键时刻的降水,未对产量产生大的影响;三是稳粮惠农政策落实比较到位;四是良种良法配套,单产水平不断提高。正是人努力、政策好、天帮忙。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于振文告诉记者,涝走一条线,旱扫一大片,在北方单就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来看,破坏力最大的还是旱情,山东省粮食增产与多年丰水关系极大,如果进入枯水期,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会很快显现,今年初的严重气象干旱已经敲响了警钟。尽快还清农田水利设施欠账,构建科学的水资源调配体系是粮食稳产前提。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日前在禹城市参加现代农业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高峰论坛时认为,从建国后到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五十年代,面积主导粮食总产的阶段;上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单产主导粮食总产的阶段;近10年,第二次面积主导粮食总产阶段。预计很快进入单产决定总产的阶段。因为耕地面积已经下降到“18亿亩红线”,16亿亩粮食播种面积必须保住,而再大幅增加可能性也不大。

    但他同时认为,目前,环渤海沿岸拥有大面积滩涂和盐碱地,黄河三角洲拥有未利用地800万亩。该地区2/3以上为中低产田,是最具粮食增产潜力的地区。通过盐碱地改良,利用微咸水灌溉与推广抑盐栽培技术,选育与推广耐盐碱小麦、玉米、棉花品种,将棉田向东移置换成粮田与推广粮棉二年三作制,仅在这些地区山东粮食增产潜力达到数十亿斤。(记者 张海峰)

 
 
 相关链接
· 国家粮食局在山东沂水县召开农户储粮仓捐赠仪式
· 山东启动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力争夏粮增产秋粮丰收
· 山东提前启动“粮食直补”抗大旱 保障粮食稳产
· 粮食局在山东济南市召开夏季粮油收购工作座谈会
· 山东农户2009年粮食播种面积将有较大幅度增长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