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大海在呼唤--看科技如何推动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08月14日   来源:浙江日报

    蓝色经济浪潮,正向每一个浙江人扑面而来。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相继获批,浙江人再次吹响向海洋进军的号角。

    在新一波的蓝色浪潮中,科技能否真正成为强大的第一推动力,实现浙江人的蓝色梦想?盛夏时节,我们走进舟山、宁波和温州等浙江沿海地市,感受科技给海洋经济带来的勃勃生机,感受对浙江蔚蓝梦想的不懈思索和追寻。

    给与取:科学牧海呼唤新视野

    6月1日,舟山本岛开始限时供水。但原本是舟山缺水最严重的普陀六横岛上的居民没有为水发愁。

    因为,就在今年5月27日,我国目前最大的海水淡化项目“舟山六横日产10万吨级膜法海水淡化国产化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工程”的二期工程调试出水,一台日产1万吨的海水淡化设备开始投入满负荷运转,岛上居民只要拧开家里的水龙头,就能喝上从海水中淡化出来的自来水。

    “很多人以为海洋科技离我们很远,但实际上,我们喝的淡水、吃的海鲜,都和它密切相关。”省政府参事、省科技厅原副厅长于涟说,浙江是国内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最快的省份。如今,海水淡化已经成了沿海、海岛地区解决淡水资源紧缺最可靠的办法,海水淡化的成本也从最初的8元一吨,降到了现在约4元一吨,接近自来水的价格水平。

    不仅仅是源源不断的淡水。在素来资源匮乏的浙江,一股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的热潮已经悄然涌动。

    在温岭东海塘围垦区漫长的海岸线上,20多台白色的巨型风力发电机一线排开,在海风的吹拂下轻轻转动。自去年2月投运以来,海风一年吹出7000多万千瓦时电,可供4万多户家庭使用。而在世界第三大潮汐能双向发电站、总装机容量为3900千瓦的乐清湾江厦潮汐电站,利用潮汐能已发电1.6亿多千瓦时,成为我国利用海洋新能源的典范。

    如果说,过去的浙江,科技的作用只是体现在索取海洋资源上,那么今天的浙江,科技的力量还体现在如何去给予,给大海以呵护,还大海以碧水。正是在这种给予与索取之间,海洋科技也开始展示其巨大的张力。

    在浙江,修复海洋生态环境用的是科技。舟山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每年产生大量的储运油泥,既含有石油,又含有苯酚类危险物,很难处理,且污染环境。这两年,舟山纳海固体废物集中处置有限公司联合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并正在准备大规模应用于储运油泥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改善海洋环境。

    解决海水养殖污染问题的也是科技。在温州,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针对传统海水养殖模式饵料利用率低、废水污染严重的问题,刚刚在国内率先开发出了一种绿色健康的海水养殖模式,通过循环高效的海水净化处理系统,让养殖南美白对虾、文蛤等所产生的废水全部实现循环利用零排放。

    给鱼儿安“新家”的人工鱼礁投放靠的还是科技。在舟山东极岛,在宁波渔山列岛生态海洋牧场,科研人员每年都要潜入海底,用钢筋水泥筑注人工鱼礁,为鱼虾搭建躲避风浪和天敌的安乐窝,让它们安心繁育后代。

    在杭州,国家海洋二所等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常年坚持开展对海域、海岛、海岸带使用情况的调查,为相关部门科学用海、护海出谋划策……

    今天的浙江,有着2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半以上浙江陆地的广袤海域,有着居全国首位、长达6696公里的海洋岸线,有着数量居全国首位、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2878个海岛,还有可捕捞量居全国第一、22.27万平方公里的近海渔场,以及391万亩围垦开发条件优良的滩涂资源。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浙江当前正面临着海洋生态问题严峻、近海可用资源枯竭等难题。

    面朝大海,我们不能再粗放地索取。要懂得运用科技的力量提升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合理开发海洋资源;要学会更好地给予,细心呵护海洋,科学测算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做好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海洋生态专家、国家海洋二所曾江宁研究员说,只有进一步依靠科技,真正树立起尊重科学、合理用海的海洋发展观,才能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远和近:转型升级呼唤新思路

    8月8日,台风“梅花”一走,象山网箱养殖大户柯位楚就赶紧登上离岸27海里的渔山岛深海网箱养殖基地。

    “网箱完好无损,网里的鱼也基本没死,网箱养殖确实让阿拉放心。”他说,如果不是因为有了深海抗风浪网箱,这么大的风浪,损失肯定非常大。传统海水养殖越走越深、越走越远的背后,是科技的力量。借助科技之手,浙江人“吃海”的花样也不断翻新:从海洋捕捞到海水养殖,从海水养殖到水产加工,从水产加工到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越拉越长,附加值越来越高。深水网箱的主要发明单位浙江海洋学院,打算最近在马来西亚建设大型深水网箱养殖基地,把水产养殖引向远洋,让浙江人吃上更鲜更美的远洋海鲜。

    在舟山,海力生集团有限公司从1000多元一吨的鱼皮、鱼骨等下脚料中,提取价值12万元一吨的深海鱼胶原蛋白肽,为企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同样,宁波超星海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功地从鱿鱼墨囊中,提取出了一种抗肿瘤药物的重要原材料鱿鱼墨汁多糖,让昔日“垃圾”变成珍贵药材,价值飞涨。

    “传统海洋产业从近到远,从浅到深,充分体现了科技对传统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浙江海洋学院副院长吴常文说。

    在迈向深蓝的过程中,浙江并没有一味求“远”,而是把转型发展的支点放在了港口物流、船舶修造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临港产业上,并为其注入强劲的科技之“芯”。

    浙江中部瓯江沿海一带非常需要5万吨位级以上的深水港,但乐清湾自然水深条件仅在1万至2万吨位,在这片只有9米水深的浅水海湾,能建深水港吗?眼下,由浙江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研究所所长孙志林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正在攻克这个难题。研究的关键,就是要摸清和掌握近海水体中泥沙的运动规律,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避免淤积、加强冲刷,最终实现浅水深用。今年年底,他们就将交上答卷,破解这个港口航道建设的难题。

    在感受到浙江省海洋新兴产业喷薄欲出生命力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我们与山东、广东、上海等海洋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差距就是空间,就是增长的潜力。如果我们能从空间上把握好海洋产业的“远”和“近”,根植近海,进军远洋;如果我们能从时间上能把握好开发海洋的“远”和“近”,立足长远,兼顾近期,浙江的海洋经济必能迎来漂亮的转身。

    学与用:创业大军呼唤新势力

    发展海洋经济,需要科学支撑,而科技创新的关键,最终又取决于人才。

    浙江的海洋科技人才家底如何?且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截至2010年底,浙江已有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宁波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19家涉海院校,另外还有国家海洋二所、杭州水处理技术中心等13家涉海科研院所,并且拥有浙大、杭州水处理中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国家海洋二所等4家国家级海洋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以及15家海洋科技创新平台,直接从事海洋科技研究的科技人员达1.32万人。

    浙江的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已初具规模,但要想在新一轮海洋竞争中抢占先机,则远远不够。

    “海洋科技人才缺乏,这是个普遍性难题。”浙江大学海洋系副主任叶瑛说,浙江造船企业普遍喊渴,2009年浙大成立海洋系之后,一些造船企业纷纷主动提出设立奖学金,以此延揽人才。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孙玲玲说,发展海洋科技,首先要有高层次、高水平的海洋领军型人才。今后5年,浙江省将实施“浙江高校海洋学科专业建设335工程”——即重点支持3个海洋学科一级学科建设,大力扶持30个涉海重点学科,科学规划建设50个涉海特色专业,这些都离不开领军人才的引领。

    领军人才既要靠培养,也要大力引进。舟山市对落户舟山创办科技型企业的海洋经济领军人才和团队,给予100万至300万元不等的创业启动资金,并为无厂房、无住房的领军人才提供工作场所和住房,3年内减免租金。实施产业化生产后,年地方税收首次超过100万元的,给予其领军人才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由此,迅速吸引了17名领军人才正式落户。

    在浙江海洋学院副院长吴常文看来,除了培养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领军人才,还需要培养一大批应用型人才和生产一线工人,人才层次错落有致,才能造就一支无缝对接现代海洋产业需求、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海洋人才大军。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谢志远说,浙江省高职涉海专业起步早,但与现代海洋产业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专业设置面不广、招生人数过少、专业布局不合理等不足。全省10所高职院校只有13个涉海专业,2010年仅招2309人,仅占当年全省高职招生人数的1.9%。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的这句话,曾为近代以来诸大国的崛起所应验。但今日之寰球,国力的竞争包括海洋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已经成为了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当我们拥有了人才,掌握了科技,我们就能迎来海洋经济强省的春天。(记者 肖国强 叶玉跃 通讯员 孙建军)

 
 
 相关链接
· 罗志军与刘赐贵就如何发展江苏海洋经济进行交谈
· 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试点调查总结大会在北京举行
· 刘赐贵强调:发展海洋经济务必做好海洋环保工作
· “海洋经济强省”成为浙江“十二五”发展新坐标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