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拉孜县上海援藏民生工程见闻:援藏温暖入民心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08月15日   来源:解放日报

民生,民生,夏拉索!
拉孜县上海援藏民生工程见闻

    海拔4100米的拉孜县,藏语有“风口”之意,中央第五次援藏工作会议精神的春风,吹过风口推着拉孜驶上了发展民生的快车道。上海第六批拉孜援藏项目如何乘长风,将援藏的温暖送入当地农牧民的手里、家里、心里?为此,记者下乡进村,和农牧民兄弟拉家常,所见所闻,实录于此。

    民生:百年苏村的新生

    今年西藏多雨,从拉孜县城通往扎西岗乡的道路,多处已为“汪洋泽国”,越野车如船一般在水里摇晃。 过河滩,眼前是一片开阔的盐碱地,推车如梭,人声鼎沸,一个藏式民居的建筑群,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记者穿行在工地,逢人便问“村支书在哪里?”一个正在挥铲搅拌黄沙石子的老汉,朝我看看,指指自己,说着藏语,我的藏族司机翻译说:他就是苏村的书记拉巴。

    “我们村将整村搬迁到这里,将开始新的生活,这是做梦也想不到的!苏村已有200多年历史,祖祖辈辈住在那个山谷里。”拉巴书记手指云雾缭绕的大山深处,“我们住的是土坯房,又矮又黑,一遇水灾,根本不敢住人,今年已经倒了好几间房。村里的农田严重沙化,已收不了多少粮食,这一切已影响到村民的生存。”

    苏村共16户147人,其中12户是贫困户,4户是特困户,皆因所在地域环境恶劣,资源匮乏等综合因素所致,是一个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村。今年恰逢西藏自治区开展基层建设年活动,上海援藏干部、拉孜县委书记顾耀明率班子成员,会同自治区工作组,多次深入实地踏勘调研,一致认为只有搬迁才能让苏村彻底摆脱落后现状。上海援藏作风扎实,工作精细,即便在建设中也考虑让当地民众多得益。苏村搬迁村民不用出钱,还可以挣钱,有42个村民到工地打工,每人每月可挣1000余元,这对贫困户来说是笔不小的收入。

    拉巴书记说:“我已67岁了,每天来这里和汉族工人一起干活,这是一项幸福工程,每天都让我们感受到藏汉一家亲的温暖。”

    16套砖混结构住房已具雏形,建筑面积3528平方米,有的已开始装修,记者盘桓其间,设计完全是典型的藏式风格,雕梁画栋,色彩艳丽。同时开工的还有人畜饮水、通村道路、电力设施、土地开垦、灌溉水源等建设,确保搬迁后农牧民的基本生产和生活。苏村农牧民所需求的,上海援建早已安排;他们没想到的,上海援建已有规划。分三个阶段,花3至5年时间,大大提升搬迁民众生活和生产条件,把苏村建设成为日喀则地区乃至自治区扶贫搬迁示范村。

    记者问何时能搬入新居,拉巴书记的满脸皱纹舒展成一朵花,“今年国庆节就可以在新房子里过喽!”接着他把左手贴在自己的胸口,“感谢党和政府!感谢上海!”

    民生:跳舞也能跳出“金疙瘩”

    高地为堆,歌舞为谐,堆谐意为高地的歌舞。记者在拉孜上海广场上,目睹一群藏族男女,身着民族盛装,在扎念琴的伴奏下,载歌载舞,场面壮观。拉孜的堆谐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拉孜的一张名片,可名片毕竟不是支票。

    援藏干部、拉孜县委副书记周信伟告诉记者:被誉为会走路就会跳舞的堆谐故乡,长期以来,这种技艺仅仅是群众自娱自乐的方式,没有为当地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如何发掘堆谐艺术的商业价值,为民增收,成为拉孜援藏小组重点研究的课题。县政府已与企业达成意向,投资组建文化产业公司,推进堆谐文化产业的发展。

    拉孜县文化局副局长央宗欣喜地说:在拉孜第三届堆谐文化节上,参与演出的农牧民群众达1200余人次,吸引中外游客5.2万人,商品交易额达600余万元,让广大民众得到了实惠。跳舞也能跳出“金疙瘩”。

    拉孜的传统民族工艺极具特色,如藏刀、藏靴、氆氇、页岩等等,过去同样“藏在深闺人未识”,是上海援藏的大力扶持,让民族工艺奇葩“小荷初露尖尖角”。在拉孜村谢玛氆氇合作社,记者看见社员们正忙着手工编织氆氇,有七十老妪,也有花季少女,她们手不停嘴也不闲,哼着欢快的藏族小调,幸福写在脸上。

    26岁的年轻村官白玛央金告诉记者:过去的传统工艺制作,都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小打小闹,形不成规模也找不到市场。现在成立合作社,村里无偿提供场地,上海援藏为这里添置了氆氇后道工序的平整设备,产量大大提高。

    合作社发展至今已有100多人参加,对留在家里制作氆氇的一年补助3000元,产品由合作社统一推向市场。所有收入归制作者所有,如今,制作氆氇的家庭平均一年可收入1万余元。

    千方百计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这是上海援藏干部拉孜小组的重中之重。拉孜虽有“后藏粮仓”之誉,蔬果却不能实现自给,而且种粮收益不高,直接影响了农牧民收入的提高。为此,上海援藏资金投入1000万元,建设一大批蔬果示范大棚。

    援藏干部、县委书记顾耀明担任这一项目领导小组组长。他对记者说,推进拉孜蔬果规模化种植,还能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大幅度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民生:“夏拉索”——新农村建设

    夏拉索,这个在《青藏高原》歌曲中反复吟唱的感叹词,在藏语中有“好啊”的含义。而在过去的锡钦乡夏拉索村,却一点“好”不起来。村里的旺堆老人对记者说:那时候别提有多糟糕,杂乱无章的建筑,泥泞不堪的道路,冬天出门一身灰,夏天出门一身泥。我们村里180多户人家,饱受出行之苦。

    援藏干部、拉孜县常务副县长王鑫介绍:“我们在下乡调研中,了解到夏拉索村的民生疾苦,很快就将它确立为援藏项目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短短几个月,交叉纵横的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户,深达1.5米的硬化水渠贯通全村。”

    记者绕村一周,感觉就像漫步在城里的小区,是那么的干净整洁,崭新的村委会建筑坐落在村口,旁有一小广场,那是村民文娱健身的地方。听说农忙过后,村民们还会得到统一配送的涂料,用村民投劳的方式将住房粉刷一新。到那时,如果你经过始于上海人民广场的318国道旁的这座村庄,一定会由衷发出“夏拉索”的感叹……

    曲玛乡中心小学时值暑假,人去楼空,但一位住校叫卓姆的老师,还是兴奋地拉记者去看新建的浴室。“我们学校是全乡最好的建筑,但限于财力,没有配套给排水设施,更别提浴室了。秋凉以后,洗澡就成了孩子们奢侈的愿望。上海援建可解决大问题啦!”

    援藏干部、拉孜县委办主任吴浩说,一次下乡路过这所小学,遇见很壮观的一幕:几百号学生拿着小脸盆,排着队浩浩荡荡去河边洗澡。担心安全问题,一了解,学校根本没有浴室。又经过对全县的调查,有11所小学没有浴室,于是马上立项,投入援建资金500万元,让孩子们能在学校洗上澡。

    民生是纲,纲举目张。拉孜县上海援藏项目,紧紧围绕民生,成效显著。

    在日喀则,记者采访了第六批援藏总领队、日喀则地委副书记闵卫星。他坦言:第六批援藏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对口支援的首要任务,把资金和项目进一步向农牧区和农牧民倾斜,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让农牧民感受到中央援藏精神的温暖。拉孜县的上海援藏民生工程,其实也是上海对口援建日喀则5个县的一个缩影,我们不会辜负家乡人民的重托,努力做到“上海援建走在全国前列”。(本报西藏日喀则8月14日专电)

 
 
 相关链接
· 2011年全国环保系统技术援藏援疆工作启动会召开
· 重点援藏项目陕西西藏中学奠基 可容纳800名学生
· 食品药品监管局举办对口援藏药品检测技术培训会
· 食品药品监管局调研组与西藏受援部门商援藏之计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