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晋风起兮韵飞扬——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硕果满枝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08月15日   来源:山西日报

    从大型说唱剧《解放》到大型舞剧《千手观音》,从新编现代京剧《剑胆琴心》、革命历史晋剧《上马街》到“梅花版”《打金枝》,从电视连续剧《天地民心》《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到电影《赵氏孤儿》,从畅销书《央企真相》到超级畅销书《公司的力量》……近年来,一批打着“山西出品”标签的文艺佳作连续热演热播热销,晋风再起,晋韵再扬。

    随着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的快速稳步推进,文化生产力空前释放,文化建设活力迸发,呈现出一派喜人景象:文化产业迅速成长,文化企业不断壮大,产业园区蓬勃发展,文化产品层出不穷,艺术精品异彩纷呈。

    与此同时,一出更加精彩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戏正紧锣密鼓、整装上演……

    从南京会议到合肥会议,山西省以高度的责任,以决胜的信念,以超常的速度,“四轮驱动”“以一带三”,由此跻身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第一方阵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重任。而要完成这一重任,改革文化体制就势在必行。

    对此,党的十六大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战略部署,提出“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由此,文化体制改革的序幕在全国拉开。

    2009年,经过全国首批试点地区和单位的先行先试,一场深刻的文化大变革在全国全面推开,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面对中央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对照中央的要求,兄弟省市的进度,人民群众的需求以及文化单位自身发展的需要,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十分艰巨。2009年,中宣部在南京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现场会,文化体制改革的战鼓擂得更急更紧。

    时间紧、任务急、涉及面广、事关数万人,时不我待、别无选择,惟有奋力追赶、背水一战。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刚刚上任的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和副省长张平,共同立下“军令状”。

    为加快进度,加大力度,省委宣传部开始密集调研走访,广泛学习借鉴,并结合山西省实际推出领导决策、政策保障、舆论造势、督导检查“四轮驱动”办法,使改革在全省快速、稳步地向纵深推进。

    领导决策驱动。改革难,难在这是一场涉及数万“文化人”身份之变的革命。山西省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推进。省委、省政府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对文化体制改革高度重视、大力支持,适时作出了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决策。在改革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把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和指示精神作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推动工作的有力武器,特别是在改革的关键时刻,更是善于运用这个武器攻坚克难。

    太原、晋城两市是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的排头兵。两市率先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改革配套政策文件,在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方面,坚持“划转一个、合并一个、保留一个、核销一个”“四管齐下”的办法,使国有文艺院团逐渐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在电影产业改革和发展中,资源整合和集团化经营,既保障了广大职工的基本权益,又明晰了市场主体产权,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创造了条件。

    政策保障驱动。2009年一年间,山西省连续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6个政策性文件。这些配套文件既体现中央要求,又体现山西省实际,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推进。特别是山西省出台的《关于贯彻落实国办2008114号文件的补充规定》,对转制前已离休人员、退休人员,对转制前工作年限满30年的都做了非常具体、详细的规定。这些尽可能保护职工切身利益的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舆论造势驱动。根据改革经验,舆论引导必不可少。宣传部门积极发挥掌控舆论工具的优势,通过主流媒体大力宣传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大力宣传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政策和要求,大力宣传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和典型经验,引导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改革、推动改革,调动文化单位广大干部职工拥护改革、参与改革,在全社会形成了有利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良好氛围。

    督导检查驱动。改革攻坚阶段,省委宣传部牵头组织的由宣传、文化、广电、财政、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组成督导检查组,分赴11市对改革进展情况及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督导检查,督导检查组包片蹲点,对症下药,面对面指导,一对一解难。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跑遍了全省11市和许多重点县,每到一处她都要组织召开由相关部门参加的市县两级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阐明政策、讲清任务、解疑释惑、解决难题,确保改革任务不折不扣地完成。同时实施了 “三个每周一次”机制,即一周一督查,一周一汇报,一周一通报,进一步强化了督导检查的效果。

    “把改革单位的职工,看成家里人,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设身处地考虑他们的切身利益。”无论在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的协调会、专题会、领导组会,还是督导组会上,胡苏平反复强调。由于充分考虑到了职工和企业的切身利益,用足用活了现有政策,确保了改革成本支付到位,遗留问题解决到位,推进发展扶持到位,全省274家转企改制的单位 “无一例上访,无一人下岗”。

    值得一提的是,在改革实践中,山西省还探索并实施了“以一带三”战略,即以局、台分离为契机,以组建文广新局为龙头,使电影、电视合二为一,电台、电视台合二为一,同时带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建设,由此实现一举多赢,大大加快了改革步伐。

    2009年底,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挂牌。省广电系统的山西电影制片厂、省电影公司、山西音像出版社、山西广播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完成转企改制任务同时挂牌。全省120家出版发行单位,39家国有电影发行放映和电视剧制作单位,14家非时政类报刊,9家试点艺术院团等全部转企。同时,党报发行体制改革和广电传输网络改革向纵深推进。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三步并作一步走,后来居上,赢得先机。

    2010年8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在青岛举行。会上,山西作为5家典型发言之一,介绍了山西省的改革经验。“四轮驱动”“以一带三”的做法,不仅得到了中宣部的肯定,还受到了兄弟省市的好评。一时间,中央媒体纷纷报道,兄弟省市争相取经。

    一鼓作气,乘势而上。

    2010年,新一轮改革的冲锋号吹响,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挺进纵深。按照中央要求,山西省这轮改革的重点是,加快推进国有文艺演出院团改革,组建省演艺集团;加快广电网络整合,组建山西广电信息网络集团;同时启动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重塑文化市场主体,组建省属五大文化产业集团。

    广电网络整合难度最大,是最紧迫、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全省现有区域性网络100多个,网络资源分散,管理体制落后,运营效率低下,业务形态单一,安全隐患多等问题突出。截至今年3月,全国大部分省市已基本完成广播电视有线网络的整合,没有完成的省份屈指可数。山西省确定“行政推动、市场运作、先垂直管理、后资产重组,先市后县”的思路,先期对人事、财务实行统一管理,通过重组全省广电网络资产,组建集团,建立全省一级法人,以总分垂直管理体制方式,实现全省一张网。

    2011年4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安徽合肥召开,中宣部等四部委授予山西省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文化晋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全省11市、119个县(市、区)“三局合一”,成立新的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74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成为新型文化市场主体。万余“事业人”变为“企业人”。

    不断向纵深推进的改革,逐渐显现出新的成果。出版传媒集团挂牌运营一年后,总资产和销售收入分别增长10亿元,双双突破46亿元。比2006年集团组建之初,翻了一番还多。获奖图书、品牌图书和畅销图书均创历史新高,领到考核兑现奖励的员工欢欣鼓舞。省歌挂牌后,全年演出147场,演出收入超过1000万元,演出超场次,收入翻一番,用实实在在的业绩交出一份漂亮答卷。

    从弱小散乱到规模有序,文化产业增加值一路飘红,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组建六大集团,实施“五大战略”,推动“五个一工程”,山西省文化产业取得“五个新进展”

    2010年7月29日,对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具有标杆意义的全省领导干部大会在太原召开。

    会上,到任不久的省委书记袁纯清就响亮提出,以大片大作大戏表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大会展集聚的文化产业发展的“五大战略”。对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他特别指出,在山西发展的“一体两翼”中,文化发展要成为“一翼一轮”,要做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先头部队”。并且明确要求把组建报业传媒、广电传媒、影视、广电网络、演艺五大文化企业,作为改革的主要着力点和突破口。

    2010年5月,省长、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组组长王君,就全省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提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两手抓,要像挖煤炭资源一样挖文化资源,努力实现由人文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特别要求要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精品创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新型业态等方面取得“五个新进展”。

    小舢板无法远航,大航母才能劈波斩浪。

    整合资源,打造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和文化集团,旨在建立新型市场主体,形成核心竞争力。为确保省属五大文化企业集团组建成功,不留改革后遗症。山西省组织有关人员,赴陕西等10余个与山西省省情相近,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省市调研,充分借鉴、反复比较各地的经验和办法。精心设计山西省改革的路径、方法,领导组成员单位研究论证30余次,组建方案数易其稿。

    省财政厅、省编办、省人社厅、省工商局等29个文化产业发展领导组成员单位,全力支持,为五大文化企业集团组建保驾护航。2011年1月24日,省政府办公厅正式下文同意组建省属五大文化企业。4月18日,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领导组原则通过五大文化企业集团的组建方案。

    山西广电信息网络集团,将分散运营的100多张有线电视局域网进行整合,实现由“看”电视到“用”电视,单一视频业务变综合信息服务的转变,力争“十二五”期间,成为山西省文化产业的龙头和旗舰企业。

    山西日报传媒集团,剥离发行、印刷、广告等经营性资产,组建山西日报传媒集团,力争“十二五”末,形成总资产10亿元,总收入8亿元的大型立体化传媒集团。

    山西广电传媒集团,在调整、划转省广电局及山西广播电视台部分可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及部分经营性业务基础上组建,力争3年至5年上市,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传媒企业。

    山西演艺集团,对省歌舞剧院、省晋剧院、省话剧院、省京剧院、省曲艺团进行改革和重组,通过改革促进舞台艺术创作生产,实现演艺与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力争建成有影响力的大型国有演艺文化企业。

    山西影视集团,在山西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山西省电影公司、山西音像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广电影视艺术传媒有限公司基础上组建,尽快打造精品,形成品牌。

    2011年4月25日,省属五大文化企业集团的挂牌成立,标志着山西省文化产业驶入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快车道。五大集团的成立,加上先期转企的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省基本形成六大文化企业集团为龙头的文化产业新格局,随着新型文化市场主体的不断涌现,文化企业实力持续增强,山西省文化产业总量实现“惊人一跃”。

    2009年山西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1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全国平均水平为2.8%),“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超过23%。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山西省以大景点支撑,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人文资源,已形成文化旅游产业的拳头产品。五台山景区打造“五个五台山”,云冈大景区量身定制综合旅游晚会《云冈秀典》,红色革命老区武乡县倾力推出大型实景演出《太行山》。今年以来,山西省重点打造体现山西文化符号和元素的景点,加快提升大景区在海内外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其中,“五个五台山”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项目,即以世界文化遗产地为品牌,打造国际五台山;以佛教名胜为核心,打造人文五台山;以山水资源为依托,打造风光五台山;以休闲体验为主题,打造休闲五台山;以特色会展为方向,打造会展五台山。

    然而,由于种种因素,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在市县并不平衡,省级项目多,基层项目少;有的市县多,有的市县少。为使全省文化产业均衡发展,省委宣传部适时推出并大力推动省市县三级联动的“五个一工程”:出台一策,做强一业,磨精一品,办好一节,演好一剧。破题之举一出,大家觉得有了抓手,于是积极性空前高涨,每个市县都各尽所能、各显神通。运城市扩建宇达青铜文化基地,朔州市举办中国右玉西口风情生态旅游文化节,太原市大投入开发晋阳古城,长治市重点打造太行山红色文化品牌,大同市大手笔建设云冈大景区……优质产品不断涌现。

    去年,晋城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1.3亿元,比“十一五”初期翻了两番多。忻州市文化产业总收入达15亿元,占GDP的3.95%。阳泉市拍摄的电影 《赵氏孤儿》票房突破1.8亿元。

    生产集约化、市场规模化是解决少小散乱问题的重要途径,山西省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建设。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对宇达集团、王家大院民居艺术馆、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皇城相府集团、清徐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等5大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支持力度,高度重视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日报报业集团等16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围绕建设佛教与边塞文化、晋商文化、根祖文化、太行文化和黄河文化五大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开发广灵剪纸等十大文化产品。

    同时,社会资本开始大举进军旅游文化产业,在绵山景区成功开发的带动下,旅游与文化高度融合的项目从北到南遍布三晋,雁门关、新广武古代军事文化园区,雁门关生态园区,藏山文化园区、襄汾陶寺遗址文化园区等120多个项目,总投资达170亿元。

    近年来,全省民营文化企业迅速崛起,一大批有活力、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民营文化企业,在文化的“春天”里生机勃发,山西运城萨瓦莱斯制版有限公司等民营文化企业脱颖而出,成为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小笑话也能做成大产业。

    十年前,万荣笑话还是一种记录在人们脑子里、流传在口头上的民间笑谈。如今。万荣笑话文化产业从一棵小草长成了参天大树。万荣笑话图书多种多样,舞台剧、电影、动漫、音像制品琳琅满目,数十集万荣笑话电视连续剧也正在拍摄之中。据统计,万荣笑话产业年产值已达到近2000多万元。

    此外,山西不断走出去,找资金、找技术、找人才、找市场。今年5月第七届深圳文博会,山西省文化企业投融资活跃,交易活动频繁,签约17个项目,融资61亿元,比上届增加21亿元。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定襄晟龙木雕、平遥漆器、广灵剪纸等12个项目,签约8000多万元。北京文博会山西省13个项目,签约逾15亿元。

    品牌决定影响力。经过数年的精心培育和打造,山西省各地的“文化节”异彩纷呈,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五台山国际旅游节、大同云冈旅游文化节、运城国际关公文化节、太原晋商文化艺术节等节庆会展,提升了形象,聚集了人气,拉动了经济,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从等靠要到找市场,改制单位活力迸发,艺术生产力空前释放,新体制、新机制催生连台好戏,文化精品层出不穷,文化活动名扬海内外

    2010年4月,太原市话剧团创作演出的两台话剧 《疯狂的疯狂》、《饭局》同时在上海和北京开演。一个二三线城市的小剧团能在大都市主流剧场商演,这在两年前无论如何都不敢想。

    改革前,太原市话剧团根本就无戏可演,职工每月工资来源,是政府对事业单位的差额补贴,平均600元左右,单位欠缴职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公积金已多时,就连冬季取暖费都交不起。正式转企改制后,以“养精兵、精养兵,改体制、转机制,创名团、创品牌”的改革思路,开始“变身”,不到两年,创作演出话剧 《饭局》《红色遗言》等5部作品。一线演员平均每月演出16场,工资达5000元,是改革前近10倍。

    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为院团艺术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山西华晋舞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舞剧《粉墨春秋》全剧排练已经过半。省话剧院正在筹拍反映右玉县18任县委书记带领全县人民,绿化蓝图绘到底,将“不毛之地”改造为“塞外绿洲”的感人事迹,新编现代戏《塞上家园》。

    山西教育出版社开阔视野、面向市场,打造了多种品牌图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财经类图书《公司的力量》《央企真相》,发行分别突破30万册、10万册。今年7月20日,新闻出版署发布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在全国581家图书出版单位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中,山西教育出版社位列第30名,较之2009年提前33名,成为全国出版领域的一匹黑马。

    改革激发了国有文化企业的活力,给民营文化企业带来新契机。

    从黄土地走出的 “泥腿子”,能将绛州鼓乐打进世界高雅艺术殿堂,成为山西省迄今走的最远的文化品牌,被联合国教科文确立为“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他们灵活的机制,创新的能力,瞻前的眼光分不开。今年3月,他们又把新创鼓乐剧《杨门女将》打进了人民大会堂,打出了国门。

    清徐嫦娥艺术团等省内外一大批民营企业创作的佳作同样精彩,在服务人民,繁荣舞台、荧幕和荧屏上,与国有文化企业相得益彰。他们创作的晋剧 “梅花版”《打金枝》《龙兴晋阳》《大红灯笼》三部晋剧的精品大戏唱响全国,今年上半年,该团演出550场,演出收入逾450万元。

    随着山西省煤炭企业大幅整合,煤焦行业门槛提高,大量社会资本投入影视作品。其中,《走西口》《喜耕田的故事2》《天地民心》《西口长歌》《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等在央视热播。《红军东征》《情归陶然亭》《荣河镇的男人们》等电视剧已经制作完成,即将与观众见面。

    精品佳作,从一个方面代表着当地文化发展的水准。令人欣慰的是,山西省县级文化企业也呈现出佳作连连好评不断的局面。

    艺术来源于人民,艺术服务于人民。

    今年8月,高平市人民剧团赴左权县桐峪镇上武村,送戏下乡,为乡亲们连续演出三场上党梆子现代戏《西沟女儿》,整个村子激动地彻夜难眠,老乡们把一面绣着“送戏下乡,情系百姓,文化惠民,丰富生活”的锦旗交到这个团的团长陈素琴手里。该团常年活跃在太行老区,每年下乡演出400多场。近几年更是红红火火,自排新剧5台,移植大戏11台,年年都有新剧演,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大奖。去年应邀赴沪亮相世博会,慷慨激越的上党梆子唱响天蟾逸夫舞台。今年下半年受一家国外公司邀请,还要把上党梆子唱到美国。

    改革同时已延伸到文学领域,签约作家体制同样激活文学创作。8月7日,中国作家协会茅盾文学奖评委会公布第一轮投票入围作品名单,山西省6名参评作家中,李骏虎的长篇小说《母系氏族》,成一的长篇小说《茶道青红》上榜。青年作家李骏虎是山西文学院首批签约作家。近两年,他创作的中篇小说《前面是麦季》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二届庄重文文学奖,成为中国文坛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改革催生三晋舞台春色满园,连台好戏。转企改制的艺术院团由“盆景”变成“百花园”,由“试验田”变成“丰收田”。在举国关注的国家和山西的重大庆典与展演中,山西的文艺精品展示了它独特的魅力,在讴歌民族伟大复兴和转型跨越新山西的音画史诗中,留下了歌声与舞姿。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山西省组织12个艺术院团进京,13台精品大戏同时在首都7个剧场展演,12天演出28场,观众近4万,李长春等中央领导同首都观众一起观看了演出。

    2010年5月,上海世博会“山西活动周”启幕,大型歌舞《黄河情韵》等山西省8台精品剧目同时在沪上演。祁太秧歌、晋北鼓吹、五台山佛乐、风火流星依次亮相宝钢小舞台。清徐背棍、翼城花鼓、孝义杖头木偶、壶口唢呐、太原威风锣鼓和吕梁鼓舞飞翎在世博园路巡游。

    2011年3月,“魅力三晋”山西文化艺术精品上海展演月,山西省7个文艺团体创作演出的7台大戏连续在上海大剧院演出,演出54场,观众近10万人次。著名文艺评论家、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毛时安说,全国其他省在沪举办的文化活动也不少,但像山西这样大规模、高密度组织文化艺术精品亮相,还不多见。

    与此同时,山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惠民工程也成绩斐然。

    去年,全省投入公共文化建设资金近10亿元,增长17.8%,高于同期财政增长幅度0.1个百分点;山西大剧院、山西省图书馆新馆等标志性大型文化设施已接近完工;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22处;大同、朔州、阳泉、临汾、运城5市开工建设文化中心、图书馆或博物馆,30多个县新建或改扩建了文化馆、图书馆;近700个乡镇新建了综合文化活动站;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实现9638个自然村全覆盖,有效解决了近12万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全省共建完成农家书屋7100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受工程村级站点2.8万个。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省市县三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的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全省积极开展“优质放映、服务三农”公益放映活动,去年免费放映电影33.9万场,受益群众1500多万人次。

    波澜壮阔的文化变革,快速崛起的文化产业,层出不穷的文化精品……

    山西,这个曾经封闭的内陆省份,正在由煤炭资源大省向经济文化强省跨越的征途中阔步前行!本报记者焦玉强李晓芳

 
 
 相关链接
· 宁夏:文化体制改革不落后 小省区也能办大文化
· 贵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 山东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召开 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 山西完成文化体制改革 万余"事业人"变"企业人"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