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蔡武发表题为《中国文化与中国和平发展》的演讲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09月28日 15时05分   来源:文化部网站

    编者按:美国当地时间9月21日下午,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应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和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邀请,在美国华盛顿威尔逊中心发表了题为《中国文化与中国和平发展》的演讲。

各位女士、先生:

    很荣幸向大家介绍中国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影响。我想借此机会表达一个真诚的愿望:希望文化交流能够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心灵沟通,深化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与信任。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先贤就说过:“君子以文会友”,中美两国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各具特色的文化,应该相互学习,相互切磋,成为坦诚相见的“文友”。

    我认为,要了解一个民族,首先要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面孔,更是一个民族的心灵。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老文明,五千多年来立足于我们自己脚下的土地,同时凝聚并融合了周边国家乃至更远国家的文化元素,具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华文明能够薪火相传,取决于这种文明的特质,诸如能够博采众长开放与包容,体现了辩证法的中庸哲理,以及能够防止偏狭与偏执的和谐、平衡的理念。又如这种文化长期以人伦关系为基准,重视修身,关注家庭,热爱国家,心忧天下,并且推己及人、由近及远,表现出一种既深且广的博爱精神和慈悲情怀。

    正是基于这种民族文化性格,千百年来,中国人崇文而不尚武。几千年农耕文明决定了先民们更乐意把目光投向自己广袤丰饶的家园,辛勤劳作,装点江山。当他们的平静生活遭受异族的侵扰时,最本能的反应往往是退守与防御,万里长城就是明证。中国从没有把弱小国家作为殖民地,在王朝强盛时代也极少发动攻城略池的对外战争。今天的中国仍然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不会走历史上一些国家“国强必霸”的老路。

    中国古代对外的经济往来,也一向以和平互惠方式进行,从无“仗剑经商”传统。600多年前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曾远至东非的肯尼亚,是公认的和平之旅。这些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生动写照。

    今天,中国人秉承自己的和谐文化传统,正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因为我们认识到,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时期。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程度日益提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世界共识。但一些攸关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还没有解决。局部战争与地区冲突不断,一些国家与地区的人民仍然饱受饥饿与疾病困扰,人类还面临分裂主义、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威胁,面临金融危机、气候变化以及能源、水资源、粮食、公共卫生等跨国安全的挑战。要战胜这些全人类共同面对的威胁和挑战,只有依赖于全世界各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人民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

    中国不仅要面对当今人类共同面对的威胁和挑战,而且有着欠发达国家共有的难题。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真正发展起来,实现现代化,让十几亿人民都过上富裕、幸福、有尊严的生活,还有漫长而艰辛的路要走,还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深知,要实现这个目标,只有在一个和平、安宁、稳定的国际环境中才有可能。因此,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的国际环境,努力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成为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和谐文化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中国的发展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不少有识之士不约而同地探究到中国文化的作用,并且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不同层面,在“经济中国”形象之外看到了“文化中国”的图景。文化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在当代中国,无论是科学发展的观念、和谐社会的目标,还是改革开放的途径,都是中国文化和谐精神与中国人民和平意愿的集中体现。

    当今中国,全社会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文化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渗透的趋势日益突显,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更加重要的因素。中国政府顺应时代要求,将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以人为本,关注文化民生,大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发展文化产业,传承创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兼收并蓄,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力图以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在中国从来被看作至柔至善的水,看作润物无声的春风夜雨,能够化育心灵、沐浴社会、滋养世界。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简略的说,就是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推动构建和谐世界,衷心希望世界各国人民自由、平等、和谐、幸福地生活在同一个蓝天之下,共享和平与发展的成果。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中国有崇尚文化的传统;作为现任中国文化部长,我相信文化在建设国家和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人类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人类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类在文化发展上也需要同心同德,以解决共同面对的问题。今天我在这里演讲,是“求知音于异域”,寻求文化与思想的共鸣。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在全球经济和世界贸易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双方的关系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国有着发达的市场文化,中国也曾经有过影响世界的古典文明。今天的中国正在努力追寻适合自己的现代文化模式,美国的文化经验是可资借鉴的。无庸讳言,中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但我想,只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不断深化彼此的沟通与交流,中美之间能够达成更多的文化共识,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能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一、以文化引导未来。文化,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我们认为,文化与文明差异并非国际冲突之源。表面看来,文化的差异、意识形态的分歧确曾引发过国际矛盾,但纵观人类历史,矛盾与冲突的主要根源与其说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不如说是领土争端、资源争夺、经贸摩擦和利益盈亏。文化交流却往往能够起到推进人类历史和平发展的积极作用。冲突可以在文化交流中缓解,矛盾能够在相互认同中消弭。因此,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应当以文化交流为先导,不断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共同创造和谐美好的未来前景。

    二、以对话促进理解。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世界更加迫切需要增进沟通和了解。假如一些人在面对其他国家时完全不了解其历史与文化,就如同盲人摸象。如果再加上误解与偏见的作用,则必然会发生以偏概全的误判,或夸大、或妖魔、或唱衰、或捧杀。而资讯快速的传播,又经常放大了这种“误判”,加强了彼此隔阂,造成潜在的文化的冲突乃至对立。我们切身体会到,中国人通过好莱坞大片所形成的美国印象,美国人通过一些新闻媒体所看到的中国,往往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甚至是充满偏见与误解的。解决这一问题,对话是必由之路。中美两国的文化对话应当是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不仅要有官方对话,也要有学术界对话,更要民间团体广泛而深入的交流。通过对话,在差异中寻求共同的认识,培养两个民族的亲和力,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最终有效的消除偏见与隔膜,增进理解与共识。

    三、将文化竞争导向和平。各国文化在发展中必然会有竞争,但文化竞争应该是和平的竞争,应该朝着有利于人类文明、有利于各国人民共享文化成果的方向发展。在全球化时代,在共同应对未来挑战的背景下,更需要全世界人民集中聪明才智,发挥各民族、各国家文化的优长,来实现人类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共同追求。中国寻求的是和谐文化,不是冲突文化、暴力文化、强权文化。我们积极地参与世界的文化竞争,也积极地维护世界的持久和平。中国的进步与发展,也是世界的进步与发展。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是一位在中国有影响的学者,最近他发表文章《中国该被遏制吗?》,提出亚洲的复兴是个自然而然且值得称道的进展,因为数亿人将因此摆脱贫困。他不主张对中国采取遏制的办法,而且认为40年前基辛格访华“开启的不只是冷战的转变,还是美中接触的新时代”。他还认为中国发展引发了中国将威胁美国的担忧,是被夸大了。我赞成他的这一结论。我的印象是,凡是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人,特别是学有所成的汉学家,都认为“中国威胁论”是一个伪命题;凡是对世界大势能够作出清醒判断的政治家,都不会认为“遏制”是明智之举。

    四、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美国被认为是一座汇聚多种种族和文化的大熔炉,印第安、央格鲁—萨克逊、非洲、拉丁、中国、印度、阿拉伯等等不同的民族和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绚丽多姿的文化。丰富的多样性、充沛的创造力是美国文化的特性,这些特点与中国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每当我踏上美国的领土,有机会身处纽约的大街上,看着熙熙攘攘的各色人流和街头目不暇接的文化艺术和娱乐广告,感受到美国文化的活力。我想,这种活力源于其文化的多样性,得益于其对外来文化的尊重和包容。作为一个政府文化工作的管理者,我对此表示赞赏。在全球化时代,世界需要树立一种对不同文明持尊重和宽容态度的普遍共识,确立符合人性诉求和道德规范的文化理念,营造和平发展的社会和人文环境。我们认识到,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条件和道路不同,世界各个地区、各个国家乃至于各个民族形成了具有各自鲜明特点的文化,正是这绚丽多彩的文化,才使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变得五彩缤纷。很难设想,如此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可以用一把尺子去衡量,用一把剪刀去裁减,用一种模式去规范;很难设想,一个只允许某一种价值准则存在的世界,能够是一个和平的世界。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一个基本特点。我们应该尊重差异,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各国的文化只有风格特点不同,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中,都是绚丽的花朵。我们要学会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之美,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借鉴,共同谋求和谐发展与幸福生存。正如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

    五、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理念。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达到三方面的和谐统一,是人类文化始终要面对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向古人学习,也要有新的智慧。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为主旨,体现了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将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为此,我们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行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生产生活方式,努力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和自觉行为,相信这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的价值追求。

    中美两国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交往历史源远流长,而且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早在1784 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就抵达中国广州,在商贸往来的同时开始了相互的文化交流。1820 年,中国人谢青高出版了中国第一本记录美国生活的著述《海录》,描述了一个中国人对美国文化的真实印象。不久之后,美国传教士埃力亚?布里奇曼在1832 年出版了《中国宝库月刊》,,使西方人了解到东方古国的文化瑰宝。中美之间频繁的文化交流历史至今已逾百年。1979 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联合签署了《中美文化交流协定》,开创了中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纪元。自此,从政府到民间,从经济到文化,两国往来更加频繁,交流日益活跃,合作渐趋深入。

    中美文化交流大大拓展了两国交往的空间,成为增进两国人民理解的重要渠道和维系双方友谊、情感的重要纽带。两国在文化艺术、文化产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出版、电影和体育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的年轻人对美国流行歌手、好莱坞明星和NBA球星如数家珍,而姚明、郎朗则受到美国成千上万人的喜爱。今年5月,中国在西雅图国际儿童艺术节举办的中国主宾国活动,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川剧和广东木偶表演受到了众多当地观众、尤其是小朋友们的喜爱。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和中国文化部已成功举办两届“中美文化论坛”,正如论坛的主题口号所言,它在两国文化学术界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今天的演讲结束之后,我还要赶往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出席“中国文化系列活动”开幕音乐会。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美国观众将在肯尼迪中心欣赏到一系列来自中国的高水准演出。这是继2005年中国文化部与肯尼迪中心合作举办“中国文化节”后,中国文化在肯尼迪中心的又一次集中展示。

    我也想坦率地指出一种社会心理和文化现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美国秉持积极、友善的对华政策,敞开大门,美国也由此成为当时被中国人所谈论和学习最多的国家,两国人民对彼此的友善和好感占居主流。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深入,经济逐渐发展,社会日渐开放,美国关于中国的舆论,似乎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对中国更多地是挑剔、指责和不信任,民众受各种舆论的影响,相互之间的好感似乎也在发生变化。这个局面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如何在两国关系日益紧密的新时期,增进两国各阶层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好感情,夯实双方关系的民意基础,已经成为我们两国有识之士的共同关切。文化作为沟通人民间情感和心灵的有效途径,其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中美文化交流恰逢其时而又任重道远。

    女士们、先生们:

    “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是胡锦涛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共同推动形成的成果,希望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相互了解,扩大中美友好民意基础。中国国务委员刘延东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已经联合主持了两轮磋商,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我们将利用这一机制提升中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层次,推动打造更多长期机制化文化合作项目。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双方本着真诚、坦率务实的精神,共同努力,中美两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必将取得长足的发展,结出丰硕的成果,迎来更加多彩的明天!

 
 
 相关链接
· 文化部:文化行业标准化工作培训班在北京举办
· 文化部发文规范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培训师资管理
· 文化部:我国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
· 文化部长蔡武在江西吉安、赣州等地考察文化工作
· 文化部:我国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
· 文化部为外国驻华使节和文化官员举办中秋招待会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