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文物局局长在全国文物宣传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10月21日 10时27分   来源:文物局网站

团结奋进 务实创新 努力开创文物宣传工作新局面

    回顾新世纪,特别是2002年以来,文物事业发展经历了三次思想革命和认识升华。第一阶段从2002年到2005年,2002年,文物保护法修订实施,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召开,对文物保护法的重大意义、文物工作方针以及“五纳入”等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进行了阐述,确立了新时期重点抓好的四项基础工作:一是建立文物保护法规体系,二是摸清家底,开展馆藏珍贵文物数据库建设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三是文物保护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撑,四是确保文物安全。第二阶段从2005年到2008年,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首次使用“文化遗产”作为主题词,内涵更加丰富,更加强调时代传承,更加强调公共参与。第三阶段是2008年以来,2008年,国家推动博物馆免费开放,三年多来累计投入80多亿元,入馆人数增长了50%,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5·12”汶川地震凝聚全国文博系统力量,开展震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展示了文物系统的整体实力和坚强决心。通过实践凝聚共识,逐渐形成了检验文物工作成效的三个标准:文化遗产是不是拥有尊严,文化遗产保护是不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文化遗产保护是不是惠及亿万民众生活。

    这次全国文物宣传工作座谈会,将在回顾成绩、总结经验和分析形势、明确任务的基础上,广泛凝聚文物宣传战线同志们的共识,就进一步加强和推动文物宣传工作谋划新思路、提出新举措。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文物宣传工作取得瞩目成就

    (一)中央决策,多措并举,推动文物宣传工作发展。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明确在我国设立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领域第一次有了专属节日;2007年,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在全党报告中专门写入文化遗产内容,要求“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10年,在第五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之际,李长春同志发表《保护发展文化遗产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文章,这是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亲自对文化遗产工作作出的专门的全面而深刻的论述。近几年,中央在一年一度的《宣传工作要点》中,都明确要求加大对“文化遗产日”等文化遗产领域重大事项的宣传报道力度。在中央的重视关心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6年,国家启动大遗址保护工程,大遗址保护和为公众服务的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同步推进;2008年,实施博物馆、纪念馆全面免费开放,在世界范围内开创了博物馆向全社会免费开放的先河。这一系列关乎文化遗产事业前途命运、关乎广大民众切身利益的举措,一步步改变了文物工作相对封闭的局面,使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潮中,走进广大百姓日常生活里,文化遗产宣传普及迈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二)文物宣传工作贴近群众,服务社会,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随着文化遗产工作的拓展和深化,文物系统走出了只专注于文物本体保护、文物工作往往与日常生活脱节的单一模式,而更加注重使文化遗产融入社会。考古领域不再仅仅关心发掘,而是更加重视保护,更加重视展示,更加重视设施建设;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将文物保护单位对公众开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放到博物馆里”曾经是淡出人们视线的代名词,现在则成为珍贵和荣耀的象征;每年1万个左右丰富多彩的展览使博物馆成为民众文化休闲的上佳选择。文物保护领域集保护管理、展览展示、宣传普及于一体的完整格局已经形成初步框架并日益完善。

    近几年,针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处于矛盾凸显期的阶段性特征,在依托多种形式媒体宣传的同时,文物部门主动加强与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宣传沟通,通过签署合作协议、举办党政干部文化遗产政策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文化遗产保护对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得到越来越多地方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逐渐摆脱了文物部门孤军奋战的被动局面,形成了多部门、多层次协作共同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态势。向系统内自我宣传、向各级党政部门宣传、向社会各界宣传的多渠道、全方位文化遗产宣传格局已经形成,并在文化遗产事业发展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多种媒体形成合力,共同构筑文化遗产宣传平台。在有关部门、广大新闻出版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文化遗产宣传平台建设卓有成效。现在,以文化遗产为重要报道内容题材的报纸遍布全国,报道数量迅速上升。例如,据不完全统计,仅2010年,《人民日报》刊登涉及文化遗产的文章达954篇,《光明日报》496篇。以文化遗产为专门或重点题材的社会专业刊物已有150余种,发行量超过百万,形成了专业、固定的受众群体。广播媒体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报道力度,电视媒体对文化遗产的传播异军突起。中央电视台多套节目开设文化遗产专题栏目,国内有10余家电视台每周固定播出文化遗产专题节目。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各类文化遗产专题、主题网站约1100个;论坛、博客、微博已成为文化遗产爱好者谈古论今的新天地,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已成为社会公众由被动接受教育向主动宣传文物保护角色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

    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各类文博单位和文博行业协会组织,通过创建专业报刊、门户网站和图书出版发行机构等多种手段和形式,加大自我宣传力度。目前,全国已有200余家文博单位开通了自己的网站,至少有500家博物馆开通了微博。仅2010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专业图书316 种、112万余册。中国文物报社每周出版报纸2期,每年刊载文章约5500篇。文物行业宣传力量正在迅速成长壮大,并构建起多种媒介的综合信息平台、政务公开平台、业务服务平台和专业知识传播平台,以全面、丰富、权威、专业的信息和知识,在宣传党和国家文物工作大政方针、法律法规,反映全行业发展动态,为全行业提供信息服务,正确引导公众舆论,树立文物行业良好形象,以及向大众普及文博知识、搭建与社会公众沟通对话平台等方面成为主要阵地。

    (四)深入一线采访报道,宣传文物各项实际工作。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和各地文物部门围绕年度重点工作,把握宣传主题,开展宣传策划,组织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深入文化遗产保护第一线,实地考察文化遗产保护现场;特别是今年以来贯彻中宣部等部门部署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要求,采访文物保护修缮、考古发掘现场专家、施工人员、基层管理者和周边居民,聚焦鲜活事例,捕捉新闻亮点,文化遗产宣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得到进一步落实。

    一是策划组织重大专题报道。近年来,多次邀请中央媒体深入南水北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一线采访报道;组织中央媒体赴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灾区实地采访震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邀请中央主流媒体记者参加全国性重要会议、论坛、峰会等;组织文物事业“十一五”成就回眸宣传报道,对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博物馆免费开放、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等重点工作进行集中报道;组织对柬埔寨吴哥窟、蒙古国博格达汗宫等对外援助项目的集中宣传;配合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实地采访报道西藏文化遗产保护成就。通过主动策划,加强议程设置,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二是依托电视、网络开展直播活动。持续推进中国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重大节庆的电视、网络直播活动;对“南海Ⅰ号”、“南澳Ⅰ号”水下考古,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馆和重要考古发掘工作等进行现场直播。运用互联网的即时互动性,邀请文物系统有关领导在政府门户网站或重点新闻网站进行主题在线访谈等。各地文物部门积极邀请中央媒体驻地记者和地区新闻媒体,及时宣传文物博物馆工作重要进展和重大节点。一系列的实地宣传报道工作,使文化遗产保护成就得到实实在在的展现,对树立文物工作良好形象、促进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依托重大节庆组织宣传推介,取得良好社会反响。近年来,全国文物系统依托中国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和国际古迹遗址日,从每年4月到6月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全国性文化遗产集中宣传期,“文化遗产宣传季”的概念逐步被社会公众接受。在文化遗产日,全国文物系统统一部署、各显其能,以宣传文物保护法、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为核心的活动日趋活跃。山西“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安徽黄山文化遗产日主场活动、重庆文化遗产宣传月活动、陕西“文化遗产日 汉代记忆”大型公众考古活动等拉近了民众与文化遗产的距离。2009年,国家文物局创设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机制,迄今已在杭州、苏州、济宁成功举办三届,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亮点纷呈的文化遗产日活动,充分展示了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不仅得到了当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而且切实激发了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对文化遗产事业空前高涨的热情,真正使文化遗产日成为了全民共同的节日。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全国文物系统开展了精彩纷呈的活动。国家文物局围绕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在重庆、广东、辽宁等地举办中国主会场活动,注重通过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平台,鼓励和动员更多公众参与博物馆文化体验,营造全民关心、参与博物馆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如,北京市组织“博物馆寻宝”、“博物馆里手拉手做朋友”等活动;安徽省组织“鉴宝江淮行”,开展“百万青少年走进博物馆”活动;广东省从2004年就开始与香港、澳门联动举办“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在国际古迹遗址日期间,国家文物局从2006年起,与无锡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设置工业遗产、乡土建筑、20世纪遗产、文化线路、文化景观、大运河遗产保护等主题,获得媒体广泛关注;各地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广大民众走进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

    近些年来,全国文物系统本着依靠各级政府、推动宣传普及、注重社会效益、服务人民群众的理念,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普及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探索出了文物宣传工作的一些有益经验。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文物宣传工作基础还比较薄弱,尚未从根本上摆脱宣传工作的被动局面。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宣传工作重视不够,宣传理念和方式陈旧;二是制度建设依然滞后,宣传工作仍不规范;三是全员宣传意识薄弱,宣传质量有待提高。 

    二、文物宣传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遗产事业迅速向前推进,文物宣传工作置身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化、传播手段革命催生的新媒体时代,面临着复杂的内外形势。

    (一)文物宣传工作事关党和政府形象,事关广大公众利益。

    《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部门负有保护文物的职责。文物工作开展得好,文物保护、利用水平高,能够体现党执政为民的理念,提升政府部门的形象;而文物走私、盗掘、失窃、损坏等问题经常发生,文物安全得不到保障,则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甚至危及国家和民族的声誉,损害广大公众的文化权益,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随着文化遗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关系的日益紧密,文化遗产领域少人问津的局面已被打破,文化遗产领域的社会关注度显著提高,常常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盘点近年来发生的诸多热点事件,公众的关注已经明显地超出了对热点事件本身的质疑,而是对文物安全、文物管理、文物工作属性和方向等产生了疑问。文物宣传工作担负着扩大文化遗产事业社会影响力和创造良好舆论氛围的重任,因此,我们必须自觉把文物宣传工作摆到维护党和政府形象和公众利益的高度,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推进文物宣传能力建设。

    (二)文物事业改革发展,要求文物宣传工作不断开拓创新。当前,我们面临着文化遗产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创新正在积极推进。比如,以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新中国特色大遗址保护展示体系,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新格局,破解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之间矛盾为目标的大遗址保护理论和实践;以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推动我国博物馆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为目标的博物馆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等。文化遗产事业的改革创新,离不开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文物宣传工作作为文化遗产事业的排头兵和主要窗口,必须不断创新理念和手段,在大力宣传文物事业改革发展先进经验的同时,加强与广大公众的沟通,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为文化遗产事业蓬勃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众切实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新媒体时代呼唤文物宣传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和论坛、博客、微博等新型传播手段的出现,一个多媒体融合并存的媒体传播环境开始形成,并对社会日常运转发生深刻的影响。新媒体时代的显著特征包括:一是信息传播迅捷,且具有交互性。借助新媒体,一条信息可以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获得千万次的阅读,而且传受双方可以进行频繁的双向交流。二是传播主体多元,且具有匿名性。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每个人都成为信息传播、意见表达的主体,且对同一事物认识判断的结论往往不同,极易造成思想观念的混乱。三是过程不可控制,且具有突变性。新媒体通过不停寻找“兴奋点”吸引网民眼球,公共领域里的社会矛盾往往容易成为最热门的话题。由于传播过程不可控,无法准确预测和把握这种传播带来的社会影响。作为公共文化重要领域,全国文物系统必须认真研究新媒体时代的舆论传播特征,加快提升运用新媒体、掌握新科技的能力,加强和改进舆论引导工作。

    (四)社会需要文化遗产知识,文物宣传工作应当更加贴近群众。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项目、博物馆展览和文物拍卖等,已经成为广大民众热议的话题,越来越多的民众或加入文博志愿者队伍,或参与民间收藏和文物拍卖等,电视文物鉴赏节目受到观众热捧。文物工作正在突破行业界限,全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时代正在到来。但是,在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场面之下,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比如,城市大量历史文化街区被破坏甚至拆除,农村大量优秀传统民居迅速消失,“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局面正在成为现实;大量具有鲜明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等珍贵实物正在迅速消失,同时假文物、假鉴定、假拍卖大行其道。这些现象的普遍存在,除了急功近利等观念影响,还与民众文物意识淡漠、文物知识欠缺、缺乏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基本认知等有着很大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正视问题,在积极抓紧有关制度法规建设、加强依法管理的同时,着力加快文物专业知识的大众化步伐,通过文物知识的普及教育,在民众心目中牢固树立文化遗产应有的尊严,让广大民众掌握文化遗产保护的一般常识,推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利用的大众化、全民化。 

    三、大力推进新时期文物宣传工作

    宣传工作在党和国家的工作中担负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大任务。文物宣传工作作为党和国家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遗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扩大文化遗产社会影响力、树立文化遗产良好社会形象、推动文化遗产事业健康发展、促进文化遗产惠及民生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新时期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贯彻“七一”讲话精神,牢牢掌握文化遗产宣传的主动权,兴起文化遗产宣传热潮,为提高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推动文化遗产科学发展,维护文化遗产应有尊严,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一)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开展务实宣传工作。各地文物部门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公众、促进发展的原则,紧紧抓住文化遗产保护这个主题和文化遗产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生改善、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这个主线。着力加强对文物博物馆领域法律法规建设、提升保护管理水平重要举措、各项重点工作重要进展、文化遗产保护惠及民生等方面的宣传。要注意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基层,深入文化遗产保护第一线,以鲜活的事例、生动的讲解向公众进行文化遗产宣传,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真正能够让全体民众共享,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小康社会建设,促进“十二五”文化遗产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二)将宣传工作贯穿到文物工作各个环节。文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积极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环境,在文物保护工作中不断增强社会意识、公众意识、媒体意识和宣传意识,自觉将宣传工作贯穿到文物工作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中。要进一步将文物保护与展示宣传结合起来,编制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实施方案,应包括展览展示和社会效益评估的内容,坚持保护管理与展览展示和宣传普及文化遗产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分步实施。要按照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将文物工作各个方面的进展及时、全面、真实地向社会公布、公开,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要加强文物部门的官方网站和专业媒体建设,使之成为宣传普及文化遗产法律法规、展示文化遗产保护成就、发布文化遗产工作信息的主要窗口,与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交流沟通的主要平台。

    (三)积极加强与媒体、公众的良性互动。要加强与媒体和公众的互动,形成全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文物宣传工作要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坚持政府主导与鼓励社会参与统一起来。要关注和倾听媒体和公众的心声,善于利用媒体在揭露破坏文物行为等方面的强大舆论作用,以人民大众的力量维护文化遗产应有的尊严。虚心听取媒体和公众对文化遗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虚心接受对我们工作的批评,尊重民意、汇聚民智,将其作为改进工作、强化服务、提升水平、促进发展的重要动力。从而调动人民群众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文化遗产保护真正成为全民族的神圣事业。要继续加强与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主流媒体展示文化遗产事业的重要进展,向社会传达文化遗产领域的主流声音。

    (四)高度重视文物热点舆情的宣传引导。各级文物部门要高度重视对文物热点事件的宣传引导工作,在认真总结近年来文物热点舆情应对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积极建立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制定应急方案。在热点事件发生后,要组织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及时应对处理,传达正确观点,有关事件的调查处理和信息发布工作要统一领导、统筹安排、同步推进。要坚决杜绝面对媒体和公众质疑粗暴对待、敷衍了事或迟迟不予回应的现象;坚决避免信息发布渠道多门、对外口径相互矛盾的混乱现象。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公布事件进展、所采取的措施和调查处理结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要以真诚、及时、准确的信息发布赢得公众、赢得媒体、赢得信任。要始终以主动积极的态度最大限度挤压各种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空间,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使文化遗产正面宣传成为媒体最强音。

    (五)积极实施文化遗产知识宣传普及工程。“十二五”期间,要组织实施文化遗产知识宣传普及工程。一是推动文物工作先进县文化遗产知识的全面普及,“十二五”末期实现在所有文物先进县中基本扫除文化遗产知识盲区。二是在原有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竞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校园宣传普及活动,吸引包括港澳地区在内的更多大中小学校和更多电视、网络平台参与。三是实施优秀文化遗产科普读物出版推广工作,在文化遗产知识普及县免费发放,并提供农家书屋、公共图书馆、科普下乡进社区等,扩大读者对象,加大普及范围。四是不断完善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和国际古迹遗址日等重大节庆宣传活动的组织开展,继续强化“文化遗产宣传季”活动,提升三大节庆活动的质量,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力。通过文化遗产宣普及工程的实施,在全国掀起全方位、多侧面、多层次宣传普及文化遗产知识的热潮,着力强化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使广大民众对祖先遗留的历史文化遗产心存崇敬。

    (六)为文物宣传工作提供强有力保障。各级文物部门和文博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文物宣传工作的认识,强化和落实责任制,切实加强对宣传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负责、运转协调的工作体制和机制。领导班子要经常研究,主要领导要经常过问,分管领导要常抓不懈。宣传工作不仅仅是宣传部门的事,而是整个部门、整个单位的事,要进一步落实宣传工作责任,建立健全文物宣传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动员全体力量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要把宣传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实施文化遗产重大改革政策措施、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及安排重要会议、活动时,要同步研究安排新闻宣传工作,明确新闻宣传的重点和要求。要大力加强文物宣传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思想作风正、业务能力强、工作有激情的文化遗产宣传队伍。加大对文物宣传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宣传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同志们,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正在经历着文化遗产领域的深刻变革。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精神和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做好文物和文物宣传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文化遗产中心工作,不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提高文物宣传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全力服务大局,热情服务公众,为推进文化遗产又好又快发展、顺利实现文物博物馆事业“十二五”奋斗目标,提供良好舆论环境和强大精神动力,为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遗产、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相关链接
· 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 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我国已建成3200多座博物馆
· 国家文物局在太原市召开全国文物宣传工作座谈会
· 江西加大对文物保护投入 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大增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