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广西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文化惠民”惠及万民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11月08日 09时31分   来源:广西日报

    “文化惠民好政策,幸福欢歌飘四方;城镇生活更精彩,乡村求乐又求知……”在广西来宾市举行的一场“话惠民·颂党恩”山歌会上,一位农民歌手用朴实的山歌表达对“文化惠民”工程的赞美之情。

    “文化惠民工程”,是党的十七大提出来的一项旨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国人民的伟大工程。5年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统一部署下,融山地文化、海洋文化、边境文化、多民族文化于一体的广西,充分发挥自身文化优势,在扎实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过程中,突出一个“惠”字——

    惠在快乐

    “文化惠民 欢乐八桂”,是自治区宣传文化系统11家单位联合主办的“广西宣传文化系统2011年文化惠民工程”活动的主题词。 组织专业文化艺术工作者走基层,把欢乐带给民众,在欢乐中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是活动的宗旨。

    遍及全区的“和谐文化在基层——千团万场”群众文化系列活动,则是发挥各地群众文化馆的优势,深入社区、乡村,鼓励、引导民众发挥自身文艺才干,自行组织“周周演”。

    在“周周演”基础上,由文化馆专业人员对业余文化团体表演者进行辅导,对活动的次数和质量进行“月月比”。然后,利用节庆假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季季赛”。年终,举行群众文化活动“年年奖”。声势浩大的“千团万场”活动,使各地群众业余文化活动常年欢声不断,笑语不停。

    各地市也都打响了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南宁着力打造的国际民歌艺术节“绿城歌台”,年年都在市民聚集的广场、社区搭建舞台,一场场文艺演出如同“民歌派对”,应邀而来的中外艺术家与本地演员、普通群众同台竞艺,献歌献舞,以歌传情,以歌会友。绿城南宁,真正成为了“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

    以“全民参与”为特色的桂林“漓江之声”,已连续举办30多届,成为全国知名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一大批本土艺术工作者、爱好者和本土文艺作品,在“漓江之声”舞台上得到了展示和锻炼的机会。生气勃勃的“漓江之声”,在当地百姓心目中如同“欢乐”的代名词。

    柳州以“百姓天天好心情”为宗旨,着力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品牌文化活动。其中,创办于2000年的“柳江之夏”以群众文艺演出为主,宣传科学文化知识为辅,内容涵盖舞蹈、声乐、小戏、小品、诗歌朗诵、时装表演及书画、美术、摄影、传统民间文化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柳州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呈现一派大发展、大繁荣景象。“柳江之夏”也因此荣获社会文化政府最高奖——全国“群星奖”。

    同样获得“群星奖”的,还有北流市的“激情广西·大家唱”。这项为满足基层群众“求美、求知、求乐”文化需求而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以其包容性强、涉及面广、主题鲜明、贴近群众生活等特点,吸引了成千上万民众自觉参与,不仅欢乐了群众,还为地方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提供了舞台。

    惠在充实

    让公共文化资源在整个社会合理流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使人民大众都能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是“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为实现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致富”,探索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模式,广西文化管理部门创建和培育了5种典型模式:

    以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为品牌,推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文化项目带动型“阳朔模式”;

    以绣球和壮锦等民族文化产品为依托,使之项目化、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民族生态文化型“靖西模式”;

    以各级图书馆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渠道,帮助农民增长科学技能的文化知识致富型“横县模式”;

    以发展民族民俗娱乐文化为特色,开发生态旅游建设富裕家园的休闲文化旅游型“恭城模式”;

    以农民自办文化为切入点,实施科技引领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农业生态文化型“北流模式”。

    “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曾经是附着在广大农村的一个“文化痼疾”。为此,建立农家书屋,便成为“文化惠民”工程一项十分迫切的重要任务。

    2006年6月30日,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在河池市金城江区东江镇永兴村举行广西农家书屋工程启动仪式;2007年8月16日,柳州第一个农家书屋在柳北区石碑坪镇石碑坪村新南屯揭牌;2008年8月4日,我国西南边疆的第一座农家书屋在凭祥市民族希望实验学校挂牌……越来越多的农家书屋,雨后春笋般立起在八桂大地的广大乡村。

    截至2010年底,广西共投入建设资金1.263亿多元,已建和在建农家书屋达6314个,覆盖全区44%的行政村,有近1500万农村人口受惠,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中农家书屋的建设任务。一座座开设在农民家门口的农家书屋,在农民们的眼里,犹如一座座“文化粮仓”。

    与此同时,5年来广西文化等部门一直在坚持着“送书下乡”工程。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购书经费,由设在国家图书馆的图书配送中心集中采购农村实用图书,配送到贫困地区的县图书馆和乡镇、村庄图书室,逐步解决基层图书馆(室)图书缺乏、新书数量少的问题。同时,自治区财政每年下达2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补助拉动的方式为部分乡镇、村图书馆(室)配送图书。从2006年开始,广西结合实际调整送书下乡方向,将文化部配送的图书有计划送到更多的贫困县、乡镇、村以及边境地区的图书馆、图书室,加大送书下乡覆盖面,把广大农民急需的科学文化知识送到农民家门口,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农民群众“求乐、求知、求技”的迫切需求。

    截至2011年8月,广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已覆盖全区95%县、乡、村,打造起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的数字化服务体系。

    惠在高雅

    在传统观念里,“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素来与“下里巴人”无缘。然而,随着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广大民众对精神文化内涵和档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民,在打造艺术精品的同时决不能忘记感恩于民。”这是柳州在推进“文化惠民——精品全民共享”工程时提出的口号。

    气势恢弘的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在连续夺得“国家文华大奖”、“国家十大精品剧目”、“中国艺术节观众最喜爱剧目”三项国家顶级大奖后,并没有将其束之高阁,为了让广大群众能够欣赏到这一文艺精品,剧团对《八桂大歌》进行精编处理。2010年,随着“精品剧目送百姓——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公益演出周”活动的展开,精品剧走进了农村、社区、工厂……

    当“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政策2008年1月开始在全国全面实行时,有读者由衷感慨: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体验。人们来到博物馆,小而言之,可以提高个人素养;大而言之,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随时享受到内涵丰富、格调高雅的文化体验?免费开放无疑是最佳的途径!在广西,继全区36家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后,2011年,全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也加入了“无障碍、零门槛进入”的免费开放行列。

    为加速推进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最近,自治区财政又拨发2011年全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经费1.1亿元,专项用于自治区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后的正常运转。“政府买单,群众受益”,广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功能正在逐步完善,“文化成果人人共享”正在成为现实。

    自治区文化部门一位管理干部在总结“文化惠民”工作成效时由衷感慨:“精彩的文化活动每周都会吸引数千人,甚至数万人。它不是一场、一时、一周,而是长期的,持久的,日复一日的。这种宣传产生的效果和作用是巨大的,是非常惊人的,绝不是召开会议或一般性宣传教育所能比拟。它对提升全民整体道德素质和思想觉悟产生了极大极深远的影响!”(记者 罗劲松)

 
 
 相关链接
· 广西超额完成残联长江新里程计划项目阶段性任务
· 广西体育产业城建设纪实:重振广西体育雄风
· 广西渔业展现养殖大区风采 人均可望达到60公斤
· 广西下拨高校困难学生临时生活补贴4000余万元
· 广西供销系统"十二五"拟打造千亿元农村流通产业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