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南水北调将着力打造惠民工程—访南水北调办主任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03月11日 15时28分   来源:南水北调办网站

    于2002年开工的南水北调工程被定义为“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促进水资源整体优化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作为世界最大的调水工程,工程开工建设几年来,都取得哪些成就?又如何保证长度近三千公里的干线水质?带着这些问题,今年两会期间,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鄂竟平。

    南水北调是缓解黄淮海流域水资源短缺的必然选择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尤其是黄(河)淮(河)海(河)地区,水资源最为匮乏,人均462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目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地表降水和地表蒸发量都在变化,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长期持续减少。

    “其实,北京地区的供水之所以能维持到现在,就是靠着超采地下水。黄淮海地区每年超采的地下水大概在60亿~70亿立方米,北京超采得更严重,每年地下水水位下降1.3米左右。”鄂竟平说,“目前,超采深层地下水量占每年黄淮海地区超采地下水总量的40%左右。一些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已经到了临界状态,尽快提供新的、足量的、稳定的水源,调水成了必然。”

    据鄂竟平介绍,工程分别在长江下游、中游、上游规划了三个调水区,形成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连接,构成我国中部地区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三条调水线路调水总规模为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根据实际情况,三条线路分期实施,建设周期大约40~50年。

    目前东线一期工程和中线一期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进展比较顺利,工程质量和投资均处于可控状态。按目前的建设速度,东线一期工程将于2013年通水,中线一期工程2013年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并于2014年汛后通水。至于通水后的东线工程和中线工程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鄂竟平告诉记者,东、中线一期工程增加调水规模133亿立方米,为缺水城市提供了可靠的水源条件,可基本缓解当前的水资源供需紧张局面。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亿人。工程建成通水可以使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等北方近百座大中城市摆脱缺水的制约,为经济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调整创造机会和空间。

    如今正在建设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已经开始逐步发挥作用。“2011年7月,中线京石段已第三次向北京供水,目前已放水约2.15亿立方米,三次供水累计11亿立方米,为北京供水安全提供了保障。东线部分完建工程则继续发挥排涝抗旱效益。”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调水长达几千公里,水质如何保证一直是社会公众比较关心的问题之一。对此,鄂竟平表示,“保证全线水质是南水北调工程调水的前提,也是成败的关键。我们根据国务院确定的‘三先三后’(即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原则加强污染防控和治理,目前在建的东线、中线一期工程分别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治污、环保规划,着力打造清水走廊、绿色走廊。”

    其实早在南水北调工程开工之前,京杭大运河的水质大多都在V类或劣V类。东线黄河以南36个控制断面中仅1个断面水质达到规划目标要求,达标率仅为3%。南四湖、东平湖水质污染十分严重。而丹江口库区及上游黄姜等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曾经是支撑库区财政和农民脱贫的支柱产业,但由于生产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低,黄姜加工过程中水资源耗费巨大,污染严重,废水处理非常困难。

    为确保通水前工程输水干线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国务院批准实施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以及《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东线总投资153亿元,中线总投资近70亿元,用于污水治理以及水土保持工作。与此同时,水源区各地还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淘汰“两高一低”企业,加强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严格执行各种环保准入制度,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

    “在国调办的积极协调下,在环保等部门的监督指导下,经各地政府的艰苦努力,中线和东线治污取得显著成效。截至去年年底,东线426项治污项目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除山东省6个水质监测断面因补充治污项目未完建尚未达标外,其余断面基本达标,达标率达83.3%。至于中线,2011年前根据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对“十一五”期间的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考核,42个考核断面有38个达标,达标率达90.5%。”鄂竟平告诉记者。

    如今,南四湖、东平湖水质已基本达到Ⅲ类,绝迹多年对水质敏感的小银鱼、毛刀鱼又重现南四湖。

    移民工作做得好不好,最有发言权的是群众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地处鄂西北、豫西南交界处,工程将原有大坝加高14.6米,增加库容116亿立方米,由此将增加淹没面积370平方公里,涉及河南、湖北两省6市县40个乡镇34.5万人,其中河南省16.2万人,湖北省18.3万人。这就意味着将有34.5万库区人民群众要搬离自己的家乡。如何做好几十万群众的移民安置工作,成了南水北调的头等大事。

    “‘移民’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向来被称作‘天下第一难’。如何维护好库区移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使移民群众从受影响者变成受益者,难度很大,难点很多。”鄂竟平表示,“可以说,南水北调移民搬迁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硬仗,对执政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国家相关部门和河南、湖北两省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移民工作者,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为此,工程坚持“以人为本”,制定完善移民搬迁补偿帮扶政策。通过率先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调整为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6倍,并针对丹江口库区实物指标、土地资源偏少等因素,计列生产安置增补费。对房屋补偿费不足以修建人均24平方米砖混房屋的移民进行差额补助,增列建房困难补助资金等方式,维护移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其实,南水北调移民工作做得好不好,最有发言权的不是我,而是广大移民群众。这几年在库区移民搬迁中,出现了不少不是移民争当移民的事例,从一个侧面说明移民对安置效果的满意。我曾多次走访调研河南、湖北的移民安置点,从基层干部和移民群众的反映来看,大家对我们的工作还是肯定的、认可的。”鄂竟平说。

    截至目前,丹江口库区已累计搬迁移民33万人(河南16.2万人,湖北16.8万人),占库区移民总数34.5万人的96%。整个搬迁过程和谐、平安、有序,基本实现“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由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由于河南、湖北两省高度重视,两年多时间搬迁安置30多万人,实现平安搬迁、和谐安置,这是世界水利移民史上的奇迹。这个成果令人欣慰,也令人振奋。”

    但鄂竟平同时表示,“搬得出只是移民工作的第一步,下一步要使移民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我们会进一步落实相关政策、制度、措施,帮扶移民群众发展生产,使改革开放成果惠及移民群众,实现征地移民和谐收尾,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相关链接
· 南水北调东线在徐州首次实行生态补偿新机制
· 南水北调办公布工程投资计划进展情况(2012年1月)
· 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鄂竟平会见陕西省省长赵正永
· 陕西省省长赵正永会见南水北调办主任鄂竟平一行
· 南水北调工地设立举报公告牌 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 鄂竟平为首块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举报公告牌揭牌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