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服务民生力保平安——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综述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05月22日 08时49分   来源:气象局网站

服务民生 力保平安 科学发展
——我国近十年来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综述

    我国平均年云水资源(含水汽)约为22万亿吨、为年平均降水量的近4倍,气象灾害致损约占自然灾害致损70%以上,而干旱、冰雹等气象灾害致损又占总气象灾害致损50%以上——在我国,发展人工影响天气事业,是一项没有先例可循的全新事业。

    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协调会议召集人、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日前表示,2002年《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实施后,特别是2004年第二次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会议以来,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防灾减灾抗灾中的作用和地位、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效益和贡献、在人民群众中的口碑和形象,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绝非偶然。

    在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协调会议领导的协调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精心组织下,在有关部门和军队的通力协作下,在广大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发展之路。

    人工影响天气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高度评价,人民群众普遍欢迎的民心工程。

    服务民生 润泽民心

    龟裂的大地、干涸的河流、缺水的村民……时间回到2010年春天,在西南地区那场夏秋连旱叠加冬春连旱中,云南、贵州、四川、广西、重庆等地旱情之严重,让全国上下揪心不已。胡锦涛、温家宝、李克强、回良玉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指示,要求气象部门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财政部专门安排人工影响天气补助资金2250万元。中国气象局及时部署,西南五省(市)气象部门统一调配飞机,加强人工增雨跨省联动作业,成都空军也主动加强本空域内的人工增雨作业军地协作。在大规模人工增雨作业与自然降水的共同作用下,及时降下的“救命水”,为缓解旱情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抗御干旱到防御冰雹,再到森林草原防火扑火,2002年以来,全国各地共组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55.88万次,发射火箭弹90.51万枚、炮弹885.3万发,飞机作业7303架次,累计飞行作业18592小时,累计增加降雨4897亿吨,约相当于12个三峡工程的蓄水量。随着一次次“耕云播雨”的成功,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紧紧服务民生,如汩汩甘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布云行雨”“风调雨顺”的愿望,如今已部分得以实现。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也正是在这一愿望的一次次达成中不断壮大起来。其中颠扑不破的是,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始终以人为本,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也因此逐渐深入民心,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高度评价,人民群众普遍欢迎的民心工程。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气象事业发展,关心和支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胡锦涛、温家宝、回良玉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到甘肃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视察指导工作;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推动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发展的法规政策。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也被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誉为“防灾减灾的大事、为民解忧的好事、造福子孙的善事”。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完善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组织机构,在一些省级行政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已经被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真是办了件实实在在的好事!”日前,河北省首家数字化火箭防雹增雨基地落户产桃大县深州穆村时,当地老百姓发出这样的感慨。

    从将信将疑到完全信任,从不解到理解,在一个个作业成功案例和一系列切实成效的背后,是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群众心目中地位的显著提升。在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北格镇北格村,担任过十几年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站站长的陈才激动地告诉记者,村民们不仅仅关心人工影响天气,甚至主动“融入”其中。大多数村民一看到变天或者听到雷声,就会习惯性地询问作业站是否开展了人工增雨或防雹作业,甚至会催促作业人员开展作业。这是因为“农民切身感受到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农业增产方面发挥的效益”。

    不仅在河北、山西,在全国其他许多地方,每遇干旱,当地人一旦看到增雨车出动,心就会立即“踏实”下来。民间甚至流行着“烧香磕头拜龙王,不如花钱买炮找气象”的顺口溜。

    人工影响天气是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重大社会活动运行安全等方面的保障工程。

    力保平安 储蓄未来

    “雹子一打,10块钱的苹果就只能卖1块钱,一年就白辛苦了。”在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新茂台村,果农张德仁看着自家30亩的苹果树,喜笑颜开地说:“我去年靠这些宝贝,毛收入30万元,纯收入也在20万元以上,气象部门防雹、增雨出大力了!”

    与张德仁一样,被人工影响天气保护伞呵护着的,还有无数的烟农、菜农……他们因此挽回的损失数额巨大。据估算,十年间,全国共减少雹灾损失660亿元,年均减损效益较上个10年增加50%。仅2011年,云南、陕西和新疆防雹减损直接经济效益就分别达16.8亿元、15.8亿元和10.1亿元。

    此外,各地围绕粮食稳定增产需要,在关键农时、干旱农区加大人工增雨作业力度,有效增补农业亟需水源、减轻农业旱灾损失,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提供了有力保障;而在2006年4月云南丽江、2006年5月黑龙江和内蒙古、2009年4月黑龙江沾河等多起森林大火的扑救过程中,数百次“及时雨”的降下,发挥了关键作用。

    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所指出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抗旱减灾、水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建设、森林草原防火及重大活动保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应很好地总结经验,加强指导,强化能力,完善机制,提高水平。”人工影响天气已经成为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重大社会活动运行安全等方面的保障工程。每每作业成功的捷报传来,许多人都不禁赞其为“奇迹”。

    当我们展开记忆的画卷,更觉“奇迹”经久不衰、收获历久弥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夜,气象部门在21个作业点持续发射1100余枚火箭弹,人工消雨作业效果显著,确保鸟巢滴雨未下。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有组织、有计划成功实施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也是奥运史上开幕式阶段首次人工消雨作业,不仅具有很强的里程碑意义,更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首都庆典活动、广州亚运会和山东全运会等重大活动人工影响天气保障作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起到了示范作用。

    顺应自然,并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物理过程进行人工影响,从而做到防灾减灾抗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这还不是人工影响天气的全部目标。

    更为重要的是,基于对自然规律的深入理解和把握,人们寻找到一条趋利避害、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并通过人工增雨蓄水等方式,在致力于保护环境、修复生态的同时,储蓄未来发展的动力。

    单拿国务院批准的《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重点工程之一的青海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来说,实施5年就增加降水258亿立方米,湖泊水位不同程度上升,部分草山草滩恢复较好,水源涵养功能有所恢复,美丽的黄河源头“千湖景观”再度显现。

    在城市运行、环境治理、突发事件应对等方面,各地也开展了有益实践。在江苏,人工增雨作业成为太湖蓝藻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四川、重庆、福建,人工增雨作业用于改善空气质量、应对突发污染事件;而上海、浙江等地则开展了夏季人工增雨城市降温作业;北京、天津等地积极开展了人工消雾作业试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迸发出勃勃生机。

    人工影响天气是携手联动、科技进步、科学发展的创新工程。

    大胆探索 华丽转身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但这片云彩却让人难以省心。云的流动性决定了人工影响天气需要加强区域合作。

    2009年,我国首次区域性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协调会——豫鲁皖苏人工影响天气重点作业区协作会议的召开,拉开了区域性人工影响天气重点作业区指挥中心的探索序幕。随后,豫鲁皖苏四省以及空军、民航等部门人工影响天气协助组成立。仅2011年,联合作业区就组织飞机人工增雨作业70架次,其中跨区作业14架次,增雨效益显著,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区域合作的甜头远不止这些。气象部门通过国家粮食保障工程建设项目——东北人工影响天气工程项目,积极推进国家级东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国家级人工影响天气示范基地和飞机作业基地等的建设,大力提升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科技能力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而随后,华北、西北、南方、西南、华中地区也将相继建设人工影响天气示范基地。

    如果说,日益增长的民生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牵引力,那么,作为一项科技含量高、专业技术强的基础性、公益性工作,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大力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科技水平、作业效率和效益,则是其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目前,全国利用天气雷达指挥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覆盖率接近90%,较十年前提高了一倍;高效火箭作业工具的应用稳步提高,较十年前增加了一倍;新型作业催化剂的广泛应用,使作业效率较十年前提高了十倍;而在探测装备、预报模型、催化剂及催化技术等方面取得的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则使作业效益较十年前提高了10%以上。

    纵观全国各地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发展历程,“转变”,无疑是其大胆探索过程中无法忽略的一个关键词——

    从传统的以防灾减灾为主的服务向防灾减灾、空中水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等多领域并举的服务转变,山东省在济南南部山区实施的火箭“增雨保泉”工程,为保障泉水8年连续喷涌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从规模发展向注重科技支撑、强化业务指导转变,由湖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自主开发、被评为全国人工影响天气优秀业务系统的湖北省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自2007年运行至今,有效指挥全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3000多次,大大提高了作业的科技水平和作业效率;

    从地面、高空分散作业向立体化、规模化、跨区域作业转变,贵州省气象部门创新部门联动、上下联防机制,初步形成“统一指挥、统一协调、联动作业”的新局面;

    ……

    致力于打造一个携手联动、科技进步、科学发展的创新工程,举全社会之力,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必将实现华丽转身。(中国气象报记者 谈媛)

 
 
 相关链接
· 中央财政首设专项资金补助地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 中央财政人工影响天气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 两部门加强中央财政人工影响天气补助资金管理
· 中央财政下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补助资金3300万元
· 气象局:西南区域将建成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示范区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