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第2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6日将在山东开幕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09月05日 10时09分   来源:大众日报

    “西部一节,东部一会。”9月6日,全国70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400多位传承人将汇聚古城台儿庄,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将在这里开幕。作为全国非遗两大重要博览节会之一,中国非遗博览会为何会落户山东?

    “我省积极探索非遗保护的有效途径,逐渐形成了突出‘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人本性保护’的山东模式,形成了科学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机制。”省文化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我省非遗保护工作已由探索实践阶段步入科学保护阶段,非遗保护意识日益深入人心。

    抢救性保护:濒危项目重获新生

    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扽腔,曾经近40年没有过正式演出,现在却“原汁原味”地恢复了。在田野调查、民间寻访的基础上,我省组织音乐家将老艺人的演唱变成可记载的乐曲,使得濒临灭绝的扽腔重获新生。

    “非遗多是在农耕社会产生的,现在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动摇了其赖以生存的经济、社会基础,使许多项目濒临灭绝。”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宗伟表示,山东省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采取“边普查、边抢救、边保护”的做法,对非遗项目尤其是生存状况濒危和传承困难的代表性项目实施抢救性保护,成绩斐然。

    在历时四年的非遗普查中,山东省共普查各类线索101万条,基本摸清了非遗资源的现存情况,并从中选出历史文化价值高、生存状况濒危、传承困难的项目优先列入四级名录体系。目前,全省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个项目点,国家级名录153项,评选公布省级名录419项,市级名录1607项,县级名录5635项。

    经过几年的努力,山东省抢救性保护硕果累累。泰山皮影戏、沾化渔鼓戏、扽腔等100多个濒危、具有重要价值的非遗项目得到有效抢救和保护。泰安市山东梆子、高密茂腔等210多个项目恢复或新建剧团和传习所,增加人员、排演新剧目,重新获得生机。

    生产性保护:传承人成了“红人”

    从弄影轩里演出,到进高校讲课,再到开发衍生产品,泰山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范正安忙个不停,成为了当地的“名人”“红人”,这源于非遗的生产性保护。

    非遗项目许多就是在生产生活中产生、发展而来的,本身就具有市场性和消费性。借助市场手段,将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是最积极、最有效、最有利于非遗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传承方式。

    近年来,山东省采取有效措施,重点对包括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药物炮制、饮食等四个类别在内的多个省级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实践,鼓励传承人按照文化传承规律发展生产,并为其创造条件进入市场,增强传承发展的活力。此外,在手工技艺项目集中的地区,建立传承基地和生产园区,发挥集聚效应,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形成规模效益。2012年,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我省也评选命名了13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非遗传承人成了“红人”,非遗产品也成了“抢手货”。现在,“柳编村”、“草编村”、“年画村”等特色村落不断涌现,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我省入选49个,非遗产品的聚集效应得到充分展现。在文化部的支持下,山东省创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使生产性保护项目和传承人进入市场更是如虎添翼。目前,我省以非遗为依托的企业和经营业户共有35630多个,年营业收入157.89亿元,利税22.76亿元,从业人员达105万余人。

    整体性保护:文化生态区昂起“龙头”

    “家家跳舞,户户参与。”现在的胶州秧歌、海阳秧歌、商河鼓子秧歌,不仅当地群众全民参与,而且各有自己的节会。山东省非遗保护从最初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散点”保护,逐步进入整体性保护的新阶段。

    “有了文化空间和文化氛围,非遗保护传承才有了深厚土壤。”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寿宴表示,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将非遗从单项保护提升到对其依存的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是遵循了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保护方式,也是有利于非遗保护和合理发展演变的长久之计。

    近年来,山东省规划了10个特色文化生态区,开启了整体性保护之路。其中,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周村商贸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台儿庄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邹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省级实验区。荣成市、临清市等正在积极规划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文化生态保护区。

    随着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项目的启动,潍坊市的风筝、年画、剪纸、泥塑、嵌银漆器等传统工艺得到广泛恢复、传承和宣传推介,涌现出了一大批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当地群众切身感受到非遗保护利用带来的实惠。台儿庄设立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后,随着古城的恢复重建,逐步成为沿运河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集聚地,非遗保护利用使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同时,山东省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与传承基地、传承设施的结合,实现整体性保护。目前,山东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共有各类传承基地57个、各级研究机构60多个,共有各类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传习所312个,调动了当地大众保护非遗的积极性。

    人本性保护:培育非遗传承“活力”

    今年,我省实施的“扶持1000位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工程再次引发关注。这些年来,全省非遗传承人或依靠院团、收徒传艺,或代代相传、家庭传承,或办班建校、集体传承,使我省的非遗项目得以更好地传承。

    人本性保护,使全省传承人劲头更大、热情更高。“以前的传承人授徒传艺,有的是秘不外传,有的是传亲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同行是冤家。”有专家表示,我省引导传承人突破了这些观念的束缚,鼓励更多的传承人收徒传艺。截至今年9月初,我省共有省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262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766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2976名。这些代表性传承人共收徒12390名,成为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重要保证。

    传承人是非遗的传承主体,人民群众是非遗的保护主体。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表示:“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让他们了解、参与,成为非遗保护的主角和直接受益者,这样的保护传承才更有意义。”

    非遗保护和利用的根本价值,在于守护精神家园,贡献社会民生。山东省坚持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并重,积极推进非遗“融入社会、融入生活、融入群众”,举行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广场、进军营、进企业”等活动,每年有超过2300万人经常性从事或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从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审美观念和传统道德文化素养。

 
 
 相关链接
· 山东中小学推行新课标 小学语文课每天练字10分钟
· 山东邹平实现农村小学生免费乘校车
· 山东今秋中小学启用新课标
· 第十八届鲁台经贸洽谈会在山东潍坊开幕
· 山东东营:交警上车讲授安全知识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