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气象局:从气象科普工作看我国气象事业科学发展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10月25日 08时50分   来源:气象局网站

    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指出,气象科普工作是发挥气象服务效益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气象科普工作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启迪民智,进一步推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在实现气象科学技术社会化、大众化过程中服务民生,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公共气象服务效益的有效发挥中惠及民众,进一步推动气象事业发展成果共享。

    有人曾这样形象地解释科学普及:以时代为背景,以社会为舞台,以人为主角,以科技为内容,面向大众的一台“现代文明戏”。

    对于气象科普工作而言,党的十七大以来的五年,在公共气象服务引领下的气象科普大幕一经拉开,其舞台不断拓展至农村、学校、社区、机关、企事业和车厢等,围绕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重点,面向公众特别是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和社区居民等重点对象,演绎着“业务化、常态化、社会化、品牌化”特色,上演了一台启迪民智、改善民生、惠及民众的好戏,每一出“节目”都足以令人惊艳。

    这五年,气象科普工作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启迪民智,提高了全民科学素质。

    于俊泽是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一名学生,也是“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的忠实队员。今年7月,他来到四川省眉山市白马镇龚村,结合当地的天气、气候特点,为村民讲解气象灾害防御知识。这是他第二次参加这项活动。2007年至今,已有1万余名大学师生投身于此。在炎炎烈日下,他们“哪里需要就去哪里”,汗水洒在2000余个基层乡镇、5万余家农户、1500余所中小学校和150余家大型厂矿企业。

    除了“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气象部门极力打造并形成规模的系列气象科普品牌,在这五年里影响力和效益与日俱增——

    已连续举办31届的全国青少年气象夏令营,走遍祖国大江南北,6万多名营员进一步增强了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意识,提高了热爱地球、呵护自然的综合素质;《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系列宣传片和画册每年更新,并在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上播放和提供,形成了各部委提供资料、发改委召集部委审定、中国气象局专业团队制作的社会化工作机制;《气象知识》杂志在2008、2009、2010至2011年连续3次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重点报刊推荐目录》,发行量取得里程碑式飞跃……

    尽管形式不同,受益人群各异,但是这些气象科普品牌却直指共同的目标,那便是:启迪民智。对此,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曾给出这样的解释,通过气象科普提升广大公众对大自然的认识,一方面让其理解大自然的恩赐,另一方面掌握防灾减灾常识,并以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相通性,掌握了这些知识,还有利于增强其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从而最终实现从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向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飞跃。

    正是基于此,作为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成员单位,近年来,中国气象局积极参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0-2020年)》落实工作,着重安全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御气象灾害能力;着重科普惠农,提高农民趋利避害的致富本领;着重决策服务,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发展能力;着重科学避险,提高城镇居民和劳动者综合减灾能力。中国气象局联合中国科协、团中央积极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联合农业部开展气象科普进农村活动,通过创新气象科普进校园工作,研发满足未成年人需求的气象科普资源,与教育部门联合开展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形成了未成年人气象科普教育体系,受到各牵头部门和合作部门的高度肯定。

    这五年,气象科普工作在实现气象科学技术大众化、社会化过程中服务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气象科技与社会作为气象科普的“土壤”,哺育着其生长,而复杂的气象科技需要进行社会化和大众化后方能具备鲜活的生命力并发挥科普效益。同时,气象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气象科普是整个科普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决定了气象科普要紧紧依靠政府推动、部门协作和全社会参与,形成发展合力,这与气象服务社会化的理念如出一辙。

    2007年,重庆开县的一场雷击事故,让数名小学生如花般的生命陨落。如今,忆及此事,人们在痛惜之余,也欣慰地看到,自那以后的五年里,我国没有发生一起中小学雷击事件。这得益于两个方面,针对中小学生的特殊需求,一方面,国家组织实施的“防雷工程”,将气象科学技术及时送到学校,目前已在4620所中小学完成了建设任务;另一方面,气象部门将气象科学知识通俗化,与教育部门加强合作,将数十万张防雷科普知识光盘送进了校园。

    显而易见,最好的科普应在生活中、在亟需之时,面向民生需求,运用大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展开。在日本福岛核泄漏期间,中国气象局及时与主流媒体联合制作的核辐射科普知识和气象预报信息服务专家访谈被广泛转载,稳定了民心、促进了和谐;在“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等重要活动期间,年均1800多个气象台站、100余个气象科普场馆向社会公众敞开大门,气象科普工作者走进社区,走上街头,走到百姓身边,主题突出的气象科普咨询和宣讲引人入胜;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举行、“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对接等热点事件发生之时,针对公众关心问题的气象科普让人印象深刻。

    通俗化是科普大众化的重点和难点。“要做老百姓看得懂、用得上的气象科普。”郑国光多次强调。

    正是秉承这种理念,气象科普工作者开发制作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高品位气象科普作品。《远离灾害》科普电视片、《防雷避险手册》图书与《防雷避险常识》挂图分别荣获2009、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变暖的地球》获得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科教片奖。近5年来,气象部门出版发行气象科普图书500余万册,制作播出气象科普影视作品5000多部(集),发表气象科普文章9万余篇,扩大了气象科普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正是秉承这种理念,各地加大与科协及有关部门的合作力度,创新气象科普宣传形式。与中国科协一起制作的“开发空中云水资源——模拟降水实验”因为具有较强的交互性、操作性,在2011年“全国科普日”开幕式上受到习近平、刘延东等中央领导的关注;与公交公司和铁道部共同举办的“气象科普伴你行”等系列科普活动,每年持续3个月,累计受益乘客达1500万人次;在当地政府与科协的支持下,气象山歌在广西唱响,老百姓自编并传唱山歌,务农经商事半功倍;各级气象部门联合当地政府、科协等开展气象科普赶大集、气象科普宣讲大行动,以及农业气象专家联盟等丰富新颖的活动,逐步扩大气象科普知识的覆盖面,公众乐于参加并享受其中。调查显示,2010年,公众对气象科普的满意度为77.4%。

    这五年,气象科普工作在公共气象服务效益的有效发挥中惠及民众,推动气象事业发展成果共享。

    今年6月,吉林省榆树市刘家镇,“气象科普村”建设活动揭幕。刘家镇是继安徽小岗村、贵州改尧村、陕西水洼村、河南赵河镇后的第五个有农业生产特色、气象灾害影响比较大的试点村。农民代表李崇东激动地说,这几年有了炮弹和火箭,村里没有遭受冰雹灾害;而“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和“易懂好用”的气象知识接连不断地发到大伙儿手里,给大家带来了好收成。

    人民群众能不能收得到、听得懂、用得上各种气象信息产品,是衡量公共气象服务效益的主要标准。而“听得懂”和“用得上”离不开气象科普的帮助。科普工作是气象服务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发挥气象服务效益的重要途径、重要手段。

    在气象灾害“不设防”的农村,气象科普试点村的建设既得益于将气象科普融入到“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当中,更得益于气象工作政府化理念的付诸实践。各地气象部门争取将“两个体系”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等重点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公共服务范畴、公共财政投入、目标考核中,真正实现了农业气象服务、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向乡村延伸,气象科普向乡村延伸。

    在气象灾害“高风险”的城市,气象部门充分利用现有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电话、电子显示屏等现代气象信息发布手段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气象科普公众覆盖面不断提高。包括中国气象科技展厅、江苏南京北极阁气象博物馆、浙江岱山台风博物馆等在内的50余个气象科普场馆在气象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完善科教功能。217个国家级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也集中展示了最新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和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成果。

    通过4.5万个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近55万名气象信息员,数万块气象显示屏和海量气象短信服务等途径,气象科学知识及气象灾害防御指南得到了有效传播和接收。广大公众不仅享受了公共气象服务效益,更是最大程度地享受了气象事业科学发展成果带来的实惠和快乐。可以说,气象科普起到了润物无声的作用。(记者 谈媛)

 
 
 相关链接
· 郑国光吕维峰共商黑龙江省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 我国发布新一轮气象卫星发展规划 投入约217亿元
· 12家气象单位入选2012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 气象局局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气象发展道路
· 郑国光会见郭金龙 共商北京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