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安徽省水利厅获悉,今年,安徽将通过组织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提升与管理创新年”活动,提升农水工程建设质量与效益,创新农水工程管理体制与管护模式,建立管护新机制。首批将选取200个单位进行改革试点。
“农田水利工程不仅要建好,更要管好、用好,使之长期发挥效益。 ”省水利厅厅长纪冰介绍,在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加大资金投入、规范建设管理的基础上,在强化乡镇水利站、村级水管员公共指导服务功能的同时,将按照不同区域和类型,积极试点推进种粮大户管理、水利合作社管理、农民用水者协会、乡镇抗旱服务组织、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等方式,重点培育新型管理服务组织,努力破解建管脱节难题。
据了解,省水利厅已选择谯城区十八里镇市场化抗旱服务组织,裕安区永裕水利合作社,怀远县陈集乡井灌计量用水户协会,颍泉区葛浩新种粮大户,芜湖县农田水利工程管养分离、招投标确定管护组织和村级公益事业“三位一体”管护组织,广德县小型水库等管理维护组织进行试点,并编制实施方案、落实补助经费,指导和鼓励各地加快解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问题。同时,每个市、县和农业区也分别选取2至3个不同管护模式试点,省、市、县三级共约200个试点单位。
按照规划,各试点单位重点搭建管护平台、明确管护责任人、解决管护经费。政府积极引导,通过以奖代补、提取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管护经费、财政补助、“一事一议”筹集等,多渠道筹措管护经费,力争“一年试点、两年推广、三年见成效”。用3至5年时间,在全省建立权责一致、利益协调、管理规范、运行稳定的小型水利工程管护新机制。 (记者 王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