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气象局印发《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解读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12月18日 09时15分   来源:气象局网站

    前不久,中国气象局印发《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该规划是到2020年全国气象观测业务实现现代化的指南和总纲。日前,记者专访了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副司长李昌兴,为读者详细解读规划的有关制定背景和发展目标。

    针对规划制定的背景,李昌兴表示,一方面随着观测系统规模不断扩大,观测业务稳定运行压力大、观测资料应用跟不上的问题亟待解决;另一方面,随着观测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工观测逐步被自动观测取代,观测系统转型发展任务艰巨,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增强公共气象服务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对观测内容、时空分辨率和观测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的观测自动化水平、综合观测能力、技术装备保障水平、观测资料产品质量与气象业务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李昌兴说,为落实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的总体部署,不断适应现代气象业务发展需求,规划在《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基础上,提出了2014年至2020年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实施进度和保障措施,明确了主要观测系统的技术体制和布局原则。

    提到《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实施情况,李昌兴说,2009年12月,中国气象局批准实施《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四年多来,中央财政资金累计投入近36亿元,在气象卫星工程、新一代天气雷达工程、监测预警工程、山洪气象保障工程、粮食工程等项目的支持下,各系统基本按照部署的时间进度开展业务布局、建设和投入业务运行,到2012年底完成了85%以上的阶段性建设任务。“可以说,《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实施以来,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规模、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提升,有力支撑了现代气象业务发展。”

    李昌兴告诉记者,新规划明确了综合观测系统的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将建成地基、空基和天基观测综合集成,布局科学、技术先进、功能完善、运行可靠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全面实现观测业务现代化,观测要素、布局和时空分辨率适应预报服务的需求。同时,观测自动化、气象卫星、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等领域的综合观测能力和主要技术装备水平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记者了解到,规划明确了六大主要任务,即提升观测自动化水平,增强综合观测能力,加强装备保障业务,建立观测数据产品加工处理业务,完善观测站网布局,加强科技支撑能力。

    “其中的重点任务,一是我们将大力推进观测自动化,调整地面气象观测项目,取消预报服务需求不突出、难以实现自动化观测的部分云和天气现象观测,取消夜间人工观测项目;二是在环境气象观测方面,在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县级城市,建设以雾—霾观测为重点的环境气象观测站,满足空气质量预报和大气污染防治的需求;三是着力加强海洋气象观测能力,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障海洋经济发展、防御海洋气象灾害提供观测基础;四是加强地基大气垂直遥感探测能力,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三维立体气象要素场,支撑数值预报发展。”李昌兴说,“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大力落实《2011-2020年我国气象卫星及其应用发展规划》,保证静止和极轨气象卫星业务稳定,发展我国第二代业务气象卫星,不断提升综合观测能力。要在现有观测站网的基础上,构建‘一网、二链、三星’的业务格局,实现空间天气因果链多要素监测和区域协同监测。”

    据悉,通过规划实施,将实现“四化”和“五高”,即观测自动化、系统集约化、流程科学化、保障社会化,以及高精准的气象观测设备、高效率的运行保障体系、高品质的监测服务产品、高质量的观测资料储备和高素质的观测人员队伍。

    展望规划实施后综合观测系统的发展,李昌兴说:“我们描绘了一个蓝图,通过规划的实施,将实现自动观测业务,使自动观测取代人工观测;提高高空气象观测时空分辨率和观测精度,满足数值预报模式发展的要求,为提高预报准确率做出贡献;提高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解除由于观测盲区而产生的后顾之忧;实现观测业务转型,由以测报为主的业务向以观测数据质量把关、观测系统运行保障和观测产品加工制作于一体的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转变。”

 
 
 相关链接
· 《决定》解读:如何理解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 解读:明年财政和货币政策传递怎样的调控信号
· 专家解读:嫦娥落月过程约12分钟 面临五大考验
· 《关于进一步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政策解读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