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故宫也有“新经济”:“掌门人”单霁翔告诉你文创可以这样做

2016-12-01 10:46 来源: 中国政府网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导读


以互联网、高端制造业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快速发展,让年近600岁的故宫也“青春焕发”,一贯高冷严肃的形象通过一次次认真“卖萌”变得温情,过去默默无闻修文物的人也变成了“网红”“男神”。中国政府网邀请多位知名大咖参与“新经济,大家谈”系列访谈,这次我们请到的是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他来跟你聊聊“故宫”里的“新经济”——


单霁翔,研究馆员、高级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2012年1月,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物学会会长。2005年获美国规划协会“规划事业杰出人物奖”,2014年获国际文物修护学会“福布斯奖”。

从“朝珠耳机”到“朕亦甚想你”折扇,

故宫文创为啥这么“火”?

单霁翔:“朝珠耳机,这居然获得全国文创产品大奖赛第一,我说哪儿好啊?他们说戴着朝珠打手机很有皇帝的感觉!”

文创产业重在“创意”“秘笈”有三:

不是简单复制藏品,要研究今天人们需要的信息和生活需求

挖掘藏品内涵,寻找与今天社会生活的对接点,用文化影响人们生活;

不断追踪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追寻无限远的传播能力。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怎样“引爆”的?

单霁翔:“三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取得了没有预想到的反响。

三个“没想到”

没想到那么多年轻人爱看!原先预想是中年人比较喜欢,结果那么多的90后、95后的年轻人都来强势围观。今年有15000人报名希望来故宫修文物。

没想到比“美颜”和“美食”更受追捧!豆瓣评分9.4分,超过《琅琊榜》,超过《舌尖上的中国》,成为去年全国纪录片第一。

没想到捧红“男神”了!过去很生冷的、默默无闻年复一年修文物的人,居然变成男神了,居然人们在围观了。

——这就说明人们生活中需要这种工匠精神


文创政策要落地变“红利”,该如何做?

1

吸引人才

政策方面:应该更加多地鼓励博物馆人开放、包容,使社会的创意人才、创意企业能够进入博物馆的设计领域。

博物馆自身:挖掘藏品的信息,把它凝练起来交给社会公众。

政策要知道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若干意见的通知》

文件中说:“鼓励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以创新创意为动力,以文化创意设计企业为主体,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打造文化创意品牌,为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研发、生产、经营等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2

抓住“特色”

很多地方市长:“研发拷贝’故宫,就错不了。”

 单霁翔:“文创不能‘千篇一律’,要抓住自己的优点、特色和传统。”

政策要知道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

文件中说:“引导企业改变千店一面、千店同品现象,不断调整和优化商品品类。”


“我身边的博物馆”如何炼成?

单霁翔:“博物馆不再‘高冷’,科技手段让互动‘零距离’。我们花了三年的时间建成了故宫数字社区,今天应该说是世界博物馆领域最强大的数字社区之一。”

数字社区

延伸小列举

数字博物馆

数字地图,喜欢故宫哪个庭院就可以点击屏幕演示院落信息;

数字书法,可以进行临摹书法,机器打分,比如“太棒了”、“惨不忍睹”;

数字多宝阁,喜欢器物的观众可以点击器物多角度欣赏,甚至分拆;

数字屏风,观众可以体验古代服装如何穿在身上和穿上的感觉。


单霁翔:“用碎片化的时间就可以‘逛’故宫”

社会教育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展览只是其中一种方式。

通过网站、微信、APP、远程教育,让今天的人们不来博物馆能够接受文化信息。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博物馆应该做到的一种探索。

文创产品赚的钱“去哪儿了”?

单霁翔:博物馆是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但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并不是不能营利,而是你通过营利使你的力量更强,把营利的这些收益用于文化传播、用于公众事业

【数据】到去年年底,故宫研发文创产品8700种,营业额突破10个亿

延伸小列举

资金用途

社会公众教育:建“紫禁书院”“生活馆”“文化创意馆”“故宫知识讲堂”,去年举办文化活动28000场次,几十个学校、几十个社区到故宫来。孩子在这里面可以串朝珠、绘龙袍、画盘子,完全免费,大量文创产品的收入全部投在孩子们的身上,这是一本万利的。

开放更多空间:过去故宫只开放30%的区域,2014年开放到52%,2015年开放到65%,2016年我们开放到76%,再过五年开放到85%。使各个博物馆的展厅能够呈现,更多的文物藏品得以和观众见面。


关注中国政府网获得更多资讯。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向思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